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生态共识培育研究

2019-02-19刘务勇郭倩蓉

社科纵横 2019年5期
关键词:共识公民培育

刘务勇 郭倩蓉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决策被提上发展日程,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成效显著。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共识发挥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所谓生态共识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社会大众基于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所形成的思想与意识认同,使其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共同认知。近几年,有关生态共识的理论越来越多,各类学者也相继从不同领域、以多途径的方式培育和凝聚生态共识,从而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以及发展人的主要场域和手段,在培育公民生态共识过程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一、生态共识的相关概述

在对生态共识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学界还未对生态共识一词形成明确概念表达。事实上,生态共识与其他领域的共识一致,即指公民在生态层面所形成的一致认知。因此,生态共识可具体表述为一种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社会大众基于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所形成的思想与意识认同。

生态共识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的研究员王婷[1]认为,当前社会生态共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绿色化”共识。“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绿色化”是指发展方式向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转变,既有经济层面,也有社会层面,是发展的整体优化。[1]经济层面的“绿色化”即指要摆脱以往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的老路子,走出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社会层面的“绿色发展”则侧重强调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化”共识,只有树立“绿色化”的生态共识,才能促进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助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二是“全局化”共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场持久战,要从全局出发,谋定而后动。2016 年1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对于政府而言,“全局化”共识要求其树立大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一部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联动建设,从全局出发,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协同发力;对于社会公民而言,应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树立大局意识,着眼日常行为规范,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践行生态文明,明确公民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三是“法治化”共识。实践证明,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应遵照法律。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缺一不可。面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突显的问题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同时,人人心中有法,才能做到认真守法。全社会凝聚“法治化”共识,有利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更有益于依法治国的全面展开。

二、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必要性

培育公民生态共识是当前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推动作用。事实上,培育公民生态共识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要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将培育公民生态共识放在重要位置。

(一)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理论渊源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各异的发展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儒、道、佛等诸子百家学说中就已经涉猎了生态发展、生态保护的内容,将其称为“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信奉“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佛教则主张“慈悲为怀”。这一系列理论都体现着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在一代代帝王的治国理念和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以彰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于传统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表明其生态立场;邓小平同志除了将每年的3 月12 日定为国家植树节外,更是身体力行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等。[3]江泽民同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在其讲话和报告中则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意识”、“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4]胡锦涛同志则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生态发展模式。[5]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任务高度。

除了受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文明理念的影响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培育我国公民生态共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理论著作中,无不体现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具体涵盖于《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更是专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阐述。[6]此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以威廉·莱易斯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将此类研究上升到了学派高度,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

(二)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现实基础

思想理论反映发展现实。在不同时期,我国也面临着不同的生态问题。从农耕时代由于刀耕火种造成的破坏树木、打破生态秩序,到封建时代的大兴土木、开疆扩土,以及到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所造成的以破坏生态发展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等问题,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具有突出地位。面对以前一味谋发展、促经济的历史,大自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据相关机构统计:当前人类面临着十大生态问题,具体主要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以及固体废物污染。如果人类还不反思自身的发展方式、产业模式,这些前期警告必将带来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除了现阶段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外,我国公民自身道德素质欠缺也是当前急需培育生态共识的现实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公民教育的不足。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基于一定的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展开的教育过程,旨在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公民意识、积极负责的社会成员,塑造公民精神。[6]我国当前所开展的公民教育中,在有关权利义务关系方面、社会道德修养培育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托与实践活动,存在部分公民教育缺失、不完善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公民开展生态共识培育也存在着阻碍。

总而言之,面对丰富的理论依托与紧迫的现实需求,培育我国公民的生态共识任务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应将培育公民生态共识提上日程,用理论服务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涵盖社会实践的教育性活动,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教育内容,生态共识就是其中之一;同样,生态共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主要场域

“场域”一词源自于社会学领域,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即指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场域”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结合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主要涉及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通过各方因素和内容的相互贯通与配合,从而在该场域中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公民。

培育生态共识需要具体的场域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就发挥了主要作用。在这一场域中,教育主体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借助大众媒体等多种介体,对受教育者展开有关生态健康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各类内容的传播与辅导,为公民形成统一的生态共识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引导和灌输功能,对促进公民形成正确的生态共识、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再者,生态共识侧重强调“共”,即统一、一致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化的人员队伍以及教辅材料,对有效达成生态共识具有较大帮助。尽管其他场域对达成生态共识也有促进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教育人、培养人以及塑造人的场域,对凝聚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作用更加凸显、地位更加显著。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学科课程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生态共识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加以培育。面对当前社会公民生态共识意识缺失、生态保护意识不足以及生态健康行为不到位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力图解决公民思想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均衡现状的一门学科和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

正确生态共识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现阶段,尽管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已逐步形成了制度、法律等日益健全的顶层设计,但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正确的生态共识现象。不少公民甚至认为仅凭个人的不当行为不会引发生态危机等严重后果,因而缺乏公民意识,更丧失生态共识。在解决这类意识困境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感化、行动塑造的优势,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对凝聚公民生态共识发挥重大作用,因而不言自明地成为了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重要手段。

(三)公民生态共识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内在表现

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在社会功能层面除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外,与时俱进地添加了生态功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即指教育主体通过借助一定的方法,进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思想、生态观念,提高个体的生态道德水平和生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团体形成有利于社会生态健康发展的生态共识,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共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只能借助于特定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因而具有潜在性,属于生态功能内在表现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生态认知、生态价值等意识形态产物。事实上,生态共识的形成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可以改变人类思想认知的学科,对于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以及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共识具有推动作用。

(四)公民生态共识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任务的有效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在8·21 讲话中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就要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育新人”就是指要在新形势下“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要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以及大政方针中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就必须将培育具有生态共识的社会公民这一目标放入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的内涵之中,从而为公民树立生态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共识提供智力支撑。

从个体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人、塑造人以及发展人的功能,培育生态共识在较大程度上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作用。“育新人”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培育具有生态共识的社会新人,是顺应时代发展、弥补公民现存思想品德发展缺陷的有效内容。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发展地位,如何借助意识形态的力量提高公民认知水平,从而达到认知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共识作为一种社会统一认知,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体存在生成、凝聚、发展以及践行四个阶段,如何培育公民的生态共识,具体需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为发展方向,为形成生态共识提供价值引导

有关生态价值观概念的论述,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采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的主张。他认为,所谓生态价值观即指在地球这一人类唯一的家园中,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树立适度消费观和尊重、爱护自然的观念并在肯定人类对自然享有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8]价值观作为一种稳定性的认知,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对于公民生态共识的培养,首先就应从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层面入手。

在这一过程中,一要有清醒的认知,必须要明白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生态环境也不是一味被剥夺的对象。事实上,人类社会与生态社会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系统,二者相互依存。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影响;二是要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社会的关系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状态。只有生态社会保持良性循环,人类社会才会健康发展;三是要清楚只有二者和谐有序发展,才能使得现存的生态系统持续发挥作用,即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二者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功能。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生态共识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较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受益于积极的文明宣传,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共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生态文明知识的有效普及,可以降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思政教育的压力。在宣传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渠道的传播路径,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以及大众媒体等方面的传播优势,从而扩大宣传面。二是,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通过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及先进经验,可以为公民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及生态共识提供标杆。近几年,面对生态污染等环境问题,各地区政府及领导者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利用科技等技术,增强生态治理力度,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样本,同时也提高了公民促进生态发展的热情与动力。正确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共识的形成,离不开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的共同发展。只有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作为“引路人”,才能为形成生态共识提供前进方向与发展动力。

(二)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为凝聚生态共识营造和谐环境

生态共识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其凝聚的过程也非短时间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巩固总易受到其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生态共识在形成和凝聚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同样的状况。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生态共识凝聚的质量与速度,除受公民自身素质好坏影响外,外部环境的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培育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不仅占据突出地位,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尤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他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9]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内涵。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态价值,既有利于培育生态文化,又有助于为凝聚生态共识营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覆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主要层面,并在每个层面分别涉及不同内容。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只有将三个发展层面统一起来、协同发展,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得到真切落实。

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主要内容,侧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态价值,即在于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国家、生态社会以及生态个人。要形成这样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实践操作的发展模式,拥有上下统一、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在培育公民生态共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既要进行思想整合,又要进行价值引领和活力激发。[10]首先,思想整合主要涉及国家层面,即国家要在法律法规等“软管理”层面以及在执法、行政等“硬管理”层面做到统一。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使得违法乱纪行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执法,一切依法办事。生态法规一旦颁布,就必须要施行,不能出现法律存在仅为表象、行政执法流于形式的现象。面对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各类不当情况,有关部门必须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切实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主要涉及社会层面。要使得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发展状况、凝聚社会公民的生态共识,价值引领的作用不可忽视。所谓价值引领,即整个社会要汇聚成一股健康、向上的生态价值观。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共识尚处于不断形成发展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干扰。因此,只有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引领,才能为凝聚生态共识降低成本,更能形成稳固、长期的生态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生态环保等公益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为公民开展有序活动提供平台并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使公民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熏陶,为形成生态共识提供动力。最后,活力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所谓思政教育的活力激发功能,主要强调公民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公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享有独立人格。对于生态共识的培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一种具有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充满人文情怀的思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公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生态共识融入公民日常活动中,充分发挥生态共识的有效作用,为社会建设提供正能量。例如,当地政府及生态环保组织应积极号召社会公民加入到生态共建活动中来,鼓励公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创建各类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活力。

凝聚生态共识离不开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多层面发力。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政策与执行不一致情况,否则不仅不利于生态共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与落实,更丧失了政府以及国家公信力,最终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避免此类状况发生,有关部门就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内涵,为凝聚生态共识提供和谐有序的外在环境。

(三)以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为发展要求,为完善生态共识塑造合格公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探索起步、基本形成、走向成熟以及不断完善的四个发展阶段。[11]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直至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形成,我国通过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借鉴国外生态环保经验等多种方式,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最终在近40 年的发展之后,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将其提升到“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重要地位。作为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效果的公民生态共识建设,其形成也必然存在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我国生态前沿问题,不断为生态共识的培育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之适应时代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迎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让公民生态共识紧随时代步伐,使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共识的培育、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切身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8·21 讲话中对培育怎样的人问题上做出了明确答复:宣传思想工作要担当育新人的重要任务。事实上,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生态共识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众认同,离不开对人的诉求和培育。新时代,培育具有先进生态共识的社会公民就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内容之一。

首先,培育时代新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推进绿色发展”时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2](P210)可见,生态共识的培育要坚持一切都落到实处的原则。公民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认同无法凝聚为统一的社会认同,也无法做到认知的与时俱进。对此,统一的公民行动、切实可行的实践举措就在促进生态共识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P51)青年有着与时俱进的头脑,其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相较于其他社会公民更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流群体,更在是学校接触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生态共识的养成作为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之一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要修缮当前思政理论课教材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内容,及时增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涵盖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维一体的道德观教育,激发学生自身的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共识,并使之随着现实与发展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目标,为践行生态共识提供活动场域

生态共识的养成除了需要经历生成、凝聚以及发展的过程,还需要经历实践的过程。因此,公民生态共识的培育从其发展实质来说重在增强公民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反之,公民借助一定程度的生态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的生态认知,使当前思想理论层面的认知适应发展要求。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了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提到了同一发展层面。在这一关系的转换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的突出性与紧迫性。这一现实情况,需要我们必须将已有的生态共识以及生态价值观运用于实际发展当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助力。

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前所述,一个国家的生态共识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归根到底表现在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生态理论能否得到大众理解与认同,要看实践活动中大众的行为表现。因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当然,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例如,对于儿童开说,言传身教很重要。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形成阶段,只有通过正确的认知引导,才能确保其思想认知不犯错。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以及先进人物的榜样引导作用。通过开展植树等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劳动之余关爱大自然,懂得祖国一山一水来之不易,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爱护花草的良好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认识。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个体已具备了辨别好坏的认知,就应使其将好的习惯积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身体力行地感染身边的同辈群体。例如,青少年可以积极参加环保等志愿者组织,通过参与类似于“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号召身边人也投身到环保等志愿者活动当中。一方面有益于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有益于结交志趣相投的同辈人,形成共同的生态认知。二要增强公民的生态政治参与度。事实上,公民并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等政策的遵守者,更应该成为制定法律、法规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一是,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明确阐释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等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阐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公民的行为有法可依;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向社会公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公民知法懂法学法,这样才能确保公民正确用法,使其在面对他人违法乱纪的行为时,产生维护法律意识,敢于向不文明现象发表言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生态共识的形成其目的也在于服务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只有将公民所达成的生态共识践行于现实发展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也应该为其实践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

总体而言,公民生态共识的培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人、发展人以及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要求。只有培育一种健康向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生态共识,才能确保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就。

猜你喜欢

共识公民培育
论公民美育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