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
2019-02-19张科
张 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65)
2017 年10 月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 月24 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其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化传播是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途径,我们通过大众化传播接受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才能进一步学习与践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这个过程中,话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将蕴含丰富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有效的大众化传播,需要进行话语转换。话语是“一套在一定的历史时空规限下相互联系的思想,它嵌在文本、言词和各种践行中,关涉寻找、生产和证实‘真理’的各种程序”[2],话语不但是一个被诸多不同学科和思想流派广泛使用的术语,而且已进入到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话语转换是社会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现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符号置换的变化,而且具有丰富的指向特征与表达意义。
一、话语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亮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术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表达上形成较强的个人风格。在2016 年5月17 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3]习近平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这已成为习近平理论话语构建的一大特色,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始终贯穿其中。
恩格斯在《资本论》序言中提到:“某些术语的应用,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在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4](P32)这实际上揭示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建立新的概念术语体系,通过话语创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话语的概念表述,构建了他的思想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通过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术语的话语创新手段,逐渐产生新的理论,逐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与新命名,重述且创立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创新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新表述。如“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美丽”与“强国”是新加入的表述内容。“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主要矛盾”是新的表述内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新的表述内容,等等;第二,重新强调阐述。如“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1]等有代表性的表述;第三,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国两制”“从严治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等。“党领导一切”这一概念在党内最早出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1942 年9 月1 日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党是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5](P427)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最早出现关于“党领导一切”的规定。后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强调与重述了“党领导一切”的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1]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其话语创新的亮点,运用话语转换手段进行大众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二、话语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其丰富的内涵、接受者特征、传播媒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接受,对其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挑战。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的内涵影响话语接受成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十八以来新的实践,“八个明确”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十四个坚持”聚焦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其相辅相成,构成了完备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时代坚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新认识;“两步走战略”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深化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深化认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新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等思想新战略,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等等。丰富的内涵在话语内容上对接受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接受者会由于理解不透对思想内容缺乏兴趣,停留在肤浅或感性认识的程度,接受成效不高。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需要寻找适合接受者的传播路径来提升学习贯彻宣传的成效。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受者特征影响话语接受成效
接受者在宏观上是一个大的集合体,在微观上是具有丰富社会性的多样性的人,受时代特性、思想观念、所处环境、心理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是接受者的广泛性。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如何,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受众。按社会资源、政治身份、媒介类型、年龄和性别等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按政治身份可分为党员干部、党外干部、一般党员、普通机关人员、无党派普通群众、民主党派普通群众及其他。如按年龄划分,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二是接受者的复杂性。接受者来自不同的生活范围,层次多样,受外界影响复杂,因而呈现出不同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群众的多元化、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使接受者的思想变得多元与复杂。三是接受者的不平衡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出的地域差异、价值观差异和利益差异,决定了大众化传播的不平衡性。四是接受者的层次性。接受者由于不同的年龄、地域、民族,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接受的层次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学历知识水平、思想素质阶层上,接受情况不一样。
特别要强调的,在接受者中,青年为最重要的接受群体,青年接受者中又以在校大学生为核心力量。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思想特征表现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热情较高,独立思考、观念开放、渴求平等,比较感性;行为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方式去传统化,人际交往能力两极分化严重,易于接受流行文化、娱乐性增强,拜金主义冒头、缺少消费计划,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因此,接受者的特征,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在话语形式的选择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接受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大众化传播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用接受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喜欢的话语形式严谨生动地开展学习与传播。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媒介的复杂性影响话语接受成效
在信息化社会,无论是思想还是理论要达到传播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媒介,传播载体和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传播媒介可称为传播渠道,信息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兴网络媒介。传统媒介是指报刊杂志、图书、影视等载体。传统媒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传播中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自身的优势。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传播、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必将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新兴媒体的互动性和隐蔽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同时,一些偏离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西方思潮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受众群体。网络上渗透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论等对接受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谁掌握了新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决定了社会舆论走向,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 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优势,发表一些偏“左”或偏右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言论,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令人惊奇。此外,网络传播的特点对传播者的能力素质与理论研究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播媒介的复杂性在传播载体上影响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接受的成效,需要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样载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三、话语转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催眠,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P9-10)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需要运用切合接受者理解力和接受力,同时具备亲和力与有效力的话语接受手段。探索话语转换的策略,能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接受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掌握、贯彻落实到社会生活中,使其成为引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一)从话语理念上看话语转换的策略
1.文本话语生活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政治内容是其中居于核心的内容,而政治内容的表现形式往往通过文本话语来实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是在坚守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内容上宏大叙事与人物个体的具体经历相结合、浓厚的理性情怀与清新的生活气息相结合、话语理论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社会性与生活化。如阐述“四个自信”的内涵时,将生活中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来,以生活故事来表达文化意义,无形之中彰显文化自信。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将“人民”的大我,放置老百姓个体的“小我”中来表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阐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还原于生活中的一个个故事,以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诠释文本内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更有效地将文本话语的意义传播出去。如联系住房改革等政策对“住有所居”内涵进行生活化分析。
2.学理话语通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一定学理性的话语与内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学理性的话语有必要向通俗化方向转换,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学术语言转化为接受者所熟悉的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其明白和掌握其中的道理。如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解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7](P166)理论溯源出发,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等通俗化的话语进行解读。
3.传统话语趣味化。习近平话语风格表现出“新表述、口语化、趣味化”的特点,学习习近平的话语风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结合接受者的兴趣特点,将话语趣味化,表现在话语内容有思想、话语表达有幽默感、话语手段呈形象化表达等方面。如在谈到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时,习近平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阐述巩固和发展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时,习近平指出“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其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让话语形象、生动、有趣。
4.刚性话语情感化。刚性话语比较严谨、严肃、正规、理智,用多了会有不够温暖、缺少亲和力之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述是严肃严谨的,但也不乏有些柔性情感表达,在其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传递,还会无意识地注入情感因素,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传播者一方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柔性情感表达,如“获得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另一方面适当地将一些刚性的话语实现情感化转换,将传播话语传递出浓浓的人情味,切合接受者的情感需求,易于被他们接受。
(二)从话语方式上看话语转换的策略
1.因话语主体因素采取的策略。话语主体因素包括传播者接受者心理、传播者接受者特点、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是话语策略构成的重要方面,其各个方面和层面都可以用来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话语策略。如巧妙利用传播者接受者当时的情绪、心境等因素来组织话语,根据接受者是高兴、悲哀还是失望来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也可以利用接受者心理趋求包括求利心理、同情心心理、亲疏关系、面子关系等来选择传播内容,还可以利用接受者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选择传播内容,以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2.因场景因素采取的策略。利用传播时所处的空间、场合、地理位置等因素,包括地点、自然环境、场景、空间布景与现场摆设等,参与话语表达策略的构成。如宣传时所处的地理特征、自然风物、气候状况、山河、土地、植被、鸟兽及其相对的位置与排列等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选择红色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旧址作为场景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布置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境传播“四个自信”的内涵;利用时段、事件或程序的进程等环境,传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安排等内容。
3.因社会、文化因素采取的策略。话语活动时广泛的社会与文化特点,是话语转换策略的又一重要成分,利用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来构成话语转换策略,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充分结合本地习俗,采取当地老百姓熟悉的方式进行传播,如广西山歌文化较繁荣,天津流行快板艺术,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编成民歌和快板进行大众化传播。在广西山歌中有对“四个全面”的传唱:“四个全面四朵花,马列主义结大瓜;唯物主义显底色,处处充满辩证法。四个全面大格局,总体谋划是前提;关键问题要突破,就是注重牵牛鼻。”[8](P21)
4.因形貌因素采取的策略。形貌因素就是利用字形、符号、图片、图标、视频、音频来表达信息,成为新媒体时代应用较多的话语转换策略,可以强化注意、活跃形象、添加情绪、含蓄寓意,增强话语表达的效果。充分运用党的十九大相关人物图片、新闻纪录采访视频、红色歌曲音频、新媒体短视频、手机彩信等来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如将“八个明确”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用条框式的符号展现出来,容易被接受者接受。
(三)从话语内容上看话语转换的策略
1.音、词、句搭配策略。利用声、韵、调、节奏、轻重等因素造成声音的和谐,形成音乐的美感。在传播话语中,使用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谐、音节匀称、押韵、节凑鲜明等手段,构成话语转换,取得较好的话语效果,这是有声语言传播常用的策略。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播读、朗诵、演讲,注重语言的音韵美。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手段,形象地描摹声音展现深刻内容,传达奋进的情感、构造生动的意境,达到感性丰盈的效果。同时,可利用词语同义、反义、上下位义场,运用各类实词与虚词搭配,运用词语的变异、词性的超长搭配等,构成话语转换,起到话语修辞效果。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话语表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词语搭配巧妙,传播效果极佳。此外,还利用话语常序句与变序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等手段,构成话语转换,提高表达效果。如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语的制作、宣传片文案的撰写、传播口号的编排上充分运用句式选择策略。
2.修辞运用策略。修辞是具有独特效果的言语表达方式,利用辞格可以取得形象生动、认知深刻、美感突出等效果,如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引用、排比、对偶等。习近平话语创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辞格的运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隐喻、排比、引用、对偶的使用,构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颇强的话语体系。如隐喻“打铁必须自身硬”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决心与勇气;排比“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气势如虹,有强烈的感染力,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思辨力量;比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等,语言活泼有生气,“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道路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9],让传播者娓娓道来,接受者津津有味。
3.语义蕴含、会话策略。排除语境因素,根据语义知识和逻辑意义从句子本身推导出来的语义,利用蕴含策略,形成话语手段,也是话语转换的一种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的重要概念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上下文语境理解语言深层的意义。如传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时代特点、国情民情进行理解与阐述。此外,话轮的轮换与控制、会话的开始与结束、话语角色的选择与改变、话题的转换等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是话语转换应积极关注的内容。如“一对一”或“一对多”话语传播时,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具体主题、教与学的关系、对话的平等性,话头的把控等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四)从话语领域上看话语转换的策略
1.文化载体策略。“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10](P17)因此,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大众化传播载体提供了依据。文化载体是话语领域中的一种话语转换手段,开发、利用、挖掘各种文化氛围和文化产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文化情境中,优化传统文化载体,探索先进文化载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接受者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如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将思想内容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师生素养提升文化当中。构建多元的社会文化,包括社区文化、公共文化、社会实践服务文化等。构建清朗的网络文化,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传播积极、良性、健康的网络信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2.活动载体策略。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1](P243)因此,活动是有目的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需要依赖一定的活动载体来展开。活动载体也是话语转换的手段之一,通过开展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的活动,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寓思想内容于活动之中,增强大众化传播成效。如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诸如《朗读者》《信·中国》类的文化诵读活动,举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农村、企业、机关、校园、社区,举行志愿服务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进行有效的大众化传播。
3.新媒体载体策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使传播内容生动活泼,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还要使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同时视频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形式的多元化。”[12]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创新话语转换领域,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开发APP、微信公众号,制作微视频、微课、微电影等。如在党建APP 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短视频解读、主题征文比赛,开通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各个级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微课、微电影、微视频大赛等,打造诸如《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靠谱》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