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2019-02-19

世纪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民主

刘 璐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进入新的高潮。在这一百年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焕发勃勃生机,引领“中国号”巨轮驶向未来。诞生于五四运动、传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扬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五四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1]当代青年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普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实用化和虚无化的特征,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或多或少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探究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五四精神引领青年价值观培育,对促进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

1919 年4 月30 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由此爆发,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中孕育而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生生不息,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旗帜。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结晶,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已经熔铸于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中。

(一)面对民族危机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

面对民族危机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五四运动作为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广大工农群众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率先以全民族之力举起爱国主义旗帜。五四运动整个过程所体现的五四精神,其核心内容在于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爱国主义促进五四运动的发生。面对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日渐增多,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伴随着战争的胜利,“公理战胜强权”的梦想日益实现。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彻底将国人的这一梦想打碎,在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推动下,广大有识青年走上街头高呼救亡图存、还我河山,运动中以激烈的行为表达爱国热情的不枚胜举,例如,湖北阳新县工业生张则范以钢剪砍断中指,用白布手巾书写血书“誓争青岛,众志成城”八大字,而各代表奉为救国旗,通示各校,大为感动。[2]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中所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由北京学生向全国各界发起救亡图存的通告,到推举出学生代表到济南、上海、南京等地宣传,五四运动以燎原之火蔓延至全国20 多个省区和100 多个城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灵魂,这种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青年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有为青年肩负社会使命与责任担当的精神支柱,是指引青年人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二)敢为人先的进步精神

敢为人先的进步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五四运动以“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深刻批判带有封建色彩的制度和思想,是一场进步性极强的爱国主义群众革命运动。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强调,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步”一直贯穿五四运动始终,成为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彰显着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强调思想的进步、文化的进步、礼仪的进步、制度的进步、日常生活观念的进步等诸多方面,强调突破落后的不相适宜的现状,寻求集体进化,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要求改变现状,追求整个社会的集体进化。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进行彻底的批判,李大钊对孔子的修身进行批判,他认为:“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3]伟大的文学革命家鲁迅在《狂人日记》等诸多文学作品中更是以隐喻形式发出呐喊,将古代的“仁义道德”看作“吃人”。在进步精神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期待“新中国”早日到来,这种民族心理赋予五四运动政治能量,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有力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三)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党的“双翼”。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首次提倡“民主与科学”,他强调:“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4]自此,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向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道德、封建习俗宣战,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群体回顾历史,审时度势,认为民主主义是未来趋势,他们拥护民主主义,把矛头直指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追求政治上的民主、信仰上的民主、经济上的民主、社会上的民主和伦理上的民主,强调平等人权和人格独立。辛亥革命以后,封建流毒仍未彻底消除,在封建军阀政客的怂恿下,思想文化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当时虽然建立了先进的政体与国体,但却异化为封建军阀统治的机器。种种社会乱象告诫先进的知识分子,要彻底改变封建传统的国民性,必须推进平权思想,消除压迫,实现民主政治。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使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要求,立宪政治已经不得人心。五四运动时期也率先举起了科学的旗帜,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国人欲脱愚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5]强调科学是国人摆脱愚昧的重要工具,应该把科学和民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运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审视过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法,反对权威主义,揭露虚伪,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

二、以新时代五四精神引领青年价值观培育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既有积极向上、讲求效率、有责任担当等积极方面,也有理想虚无、物欲膨胀、功利主义等消极方面。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培育是关乎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关乎民族复兴的重任所系。

(一)以爱国主义为基石,筑牢青年理想信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首先,要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以爱国主义为价值旨归,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教育,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青年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其次,要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充分利用五四运动的教育资源,挖掘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中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史实,使青年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中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升青年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认同,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最后,要以实践的眼光检验青年,要培养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和自觉意识,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理论教育,而是一种信念和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以此指导青年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青年创新意识

发挥改革创新精神的动力作用,激发新青年的创新意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要将解放思想与付诸实践相结合。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之上,要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从实际出发,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开放的思想和态度对待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在解放思想中,要主动参与改革,在实际行动中汲取经验,同时将自身的创新观念付诸实践,不断革新,力求进步。第二,改革教育方式,重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原有的教育方式容易进入纯粹重视知识教育和机械式灌输的误区,而忽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激发。教育者要改革教育方式,尊重青年的首创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青年创造力和生命力充分迸发,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第三,要积极引领青年融入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使青年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使青年融入这一社会大环境,在其中形成富有创新意识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三)以人民当家做主为依托,增强青年民主观念

以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为依托,增强新青年的民主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一,要保证青年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国内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社会不良思潮频繁向青年价值观的正确政治方向发起挑战,党和国家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保证青年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下发扬民主观念。第二,要增强青年的法治观念,民主与法制联系紧密,增强青年的民主观念,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不断增强青年的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使其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在法律限度内行使民主权利、监督权力运行,自觉抛弃一切错误的民主观念。第三,要推进青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增强民主观念,坚持党领导下的民主,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等各方面的关系。

(四)以求真务实精神为支撑,锤炼青年品德修为

以求真精神为支撑,锤炼新青年的品德修为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夯实青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让青年明确“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历史脉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发展,将“求真”与“立德”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夯实哲学基础,使青年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形成思辨精神,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目标。第二,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科研究前沿和趋势,拒绝碎片化学习,这是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大量更新对青年提出的要求,这是青年发扬求真精神,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础。第三,青年要用开放的眼光观察世界,将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用开放的思维思考问题,要利用好青年价值观趋同性和不同步性的特征,引导青年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丰富自己,在鱼目混杂的爆炸信息中坚持求真精神和锤炼品德修为,同时还要坚守住民族特色,从中国实际出发,融会贯通。[6]

三、结语

当代青年的主体是出生于90 年代和00 年代的青年,他们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生活于物质资料较为丰富、网络影响极为深刻和国际交流空前广泛的年代。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青年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与以往年代不同的特征,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7]在新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下,引领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五四精神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为新青年的价值观培育注入活力,推动新时代青年们勇担历史使命,激励青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民主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