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
2019-02-19秦慧杰
秦慧杰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后作出的新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题专门对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责任制度”四个字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实处。
一、新时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重要意义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重要论述的深化和发展。2014年10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他在讲话中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作风建设”的基础上又加了“肃纪”,表明新时代我党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认识规律的新探索。提出了在“关键少数”领导干部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继续深入开展的另一种形式,是民心所向,也是党建所必须,以此视角考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重要意义有三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使命感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是一项重大的党的建设制度创举,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全会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再次表达。并用“两个复杂”和“三个不纯”指出了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即“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2];复杂是显而易见的判断,而“三个不纯”则是隐形的危险,这就是“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3]。在2016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4]。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党才能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如何全面从严治党?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作风建设。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从整治“四风”入手改进作风,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整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他指出,“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4]。用了一个“远”和一个“近”的对比词,来说明不正之风与党和群众的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又是反方向的。弄清楚了这个关系,才能吸取以往执政的教训:“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4]。作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认识观,已经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同,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做起来,在实践中把作风问题真正解决得恰到好处,需要我们:“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4]。
(二)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及与党的性质宗旨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这是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的执政理念制度化。这是在新时代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再认识,把“靠人民执政”“人心向背”放到党的宗旨性质的高度来判断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全面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党的作风建设把党的性质发挥出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中。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2]。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是检验执政党人心向背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时刻以“三严”、“三实”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四个危险”警示自己,时刻以党的宗旨醒示自己,这是“正风”的基本要求;还要时刻以党纪、法规的规定规范自己,时刻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约束自己,时刻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提醒自己,这是“肃纪”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正风肃纪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筑牢党执政的基础,这个支持和基础始终是我们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党只有以良好的作风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严肃表明了党要完成好“历史性考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决定了这次全会的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考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位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警醒全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7]。管党治党都要从正风肃纪做起,从党的作风建设做起,从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做起。所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须臾不可放松。以良好的作风立党建党,更是我们党保持先进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鲜明的标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就是要大力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忘初心,保持本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始终保持作风纯洁,不忘本色,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作风优良,牢记使命,勇于担责,始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执纪问责,执法必严,始终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管好自己,督促他人。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特征,结合任务落实的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教育,把正风肃纪建设时刻摆上重要位置,并有机融入日常工作,不断取得正风肃纪建设新成效,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
二、“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思想的实践价值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自我革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出了一系列的作风建设“组合拳”,破积弊、除痼疾,立规矩、扬正气,使作风建设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作风建设的显著成效和巨大变化,得到广泛赞誉。
(一)以八项规定的小切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大变局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突破,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党和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全局的事”。[8]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就会像一堵墙一样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9]中央领导同志从不参与社会活动的剪彩、一些活动不摆花、考察调研出行活动不封路等日常工作的规范行为做起,各级领导干部改文风、抓会风、转作风,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严肃查处、及时曝光、形成震慑。上行下效,积极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守土尽责的良好局面。八项规定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正风肃纪”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话语。
(二)以开展集中教育的大整治带来了社会的好风气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下,通过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以党风改进促民风社会风气好转。从党的十八大到2016 年1 月,围绕作风建设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6 次以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7 次以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示61 次以上,[10]有力推动八项规定落地见效,在作风整顿上真抓实干,务实担当。八项规定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刹干部的吃拿卡要胡作为和庸懒散拖不作为之风,制止了“舌尖上的浪费”,刹住了“会所中的歪风”,止住了“车轮上的铺张”等“四风”蔓延势头,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要把重点对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一步解决领导干部修身、用权、律己不严,谋事、创业、做人不实等突出问题。党中央本着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恒心,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堤坝、把好开关,不断增强作风建设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刹住了群众认为一些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把沉珂已久的“官场陋习”和作风难题攻克了,这是作风整顿见成效的重大突破,使得党心、民心空前舒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再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此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
(三)以下基层了解民意的作风密切了群众的血肉情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1]各地普遍建立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各级干部蹲基层、进社区、结穷亲,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民意调查、电视问政、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把作风建设成效落实到“末梢神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让广大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增加获得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是最大的政治成就”[13]这个政治成就来自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来自于“正风肃纪”新要求。
(四)以持续加大监督惩处力度使作风建设的震慑力和压倒性态势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中央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从整治“项目招标”“红包礼金”到“贺卡台历”,全方位齐头并进,极大地压缩了不良作风的生存空间。让广大群众透过一件一件“小事”见微知著,看到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全面监督,持续保持对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积小胜为大胜,哪里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哪里就有作风监督的覆盖。党内党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党内监督越来越严,且越往后越严。
(五)以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使作风建设实现由治标向治本的根本性历史性转变
2013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济南军区时强调,“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14]为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中央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来抓,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基本思想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等,用制度笼子推进作风建设呈现出常态化、长效化。《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开创了由探索实践固化为机制制度的新局面。连续颁布并实施了服务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有效增强了作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形成实践中不断健全用制度管作风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