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2019-02-19张飞燕

世纪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文化

张飞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正视文化自信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文化自信,把它定位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的高度,并且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要求文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新时代要求文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一是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品牌塑造、工匠精神的倡导以及一般消费品都需要融入文化的因素,增加文化附加值。二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这些精神诉求,要真正全面实现,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来传播,做到深入人心。三是新时代要求为人民提供更多健康的、雅俗共赏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四是文化建设要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更坚实的中国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包括各个方面。它不仅是指中国经济崛起、人民富起来,也包括中国文化立场、中国文化价值观逐步为世人所接受、认同。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凝神聚气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新时代坚定正确的方向、保持自我的纯洁,团结一致构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和方向,还能构成软实力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三)文化自信为维护文化安全提供心理支撑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从来就存在着差异,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弥合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主权和安全,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反思、批判、认同以及比较等活动,形成对自身文化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的最深层次的和最核心的要素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自信。文化自信所表达出来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积极的和向上的意向性力量,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撑。

(四)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前提

文化要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的创造与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从而推动对内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对外具有竞争力、辐射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此外,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环节,而这同样也依赖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拥有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才会具备勇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博大胸怀,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一个国家或民族,越是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就越能以积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严峻挑战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并积极应对。

(一)社会转型期的内部文化冲突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挤压着我们,各种文化精神之间相互冲突、碰撞,以多元文化方式构成了中国精神文化家园的“交响乐”。主客观因素导致的多种文化观念在中国同时存在,往往让人们无所适从、难以抉择,由此产生文化焦虑心态。这种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犹豫和顾虑,是影响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价值观也日趋多样化。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公众的思想更加活跃,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特别是在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鱼龙混杂,使社会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显得浮躁、功利和扭曲,对各类文化缺乏基本的判断力。这些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带来挑战。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文化冲击

从国际形势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西方国家依据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颠覆,影响并改变我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脱离的“非主流价值观”思潮纷纷出现,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是消解作用。一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离的“反主流价值观”思潮也纷纷出现,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直接发起冲击和挑战,甚至试图篡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防止我们的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防止中华文明被西方文明蚕食,防止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被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冲击和取代,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文化心态上的非理性倾向

非理性的文化心态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文化自负心理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另一方面,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对新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屑一顾。文化自卑指的是在多元文化交锋、交融的国际环境下,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缺乏自信,并流露出轻视、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文化自卑心理往往产生于自身文化同他者文化的比较之中。这种文化自卑心理成为严重影响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障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都是不能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长此下去,文化自信就会缺失。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文化自信表现在:面对祖先面对历史时的温情和敬意,面对困难苦难灾难时的坚毅淡定和从容,面对文化上的他者时的自尊自爱和开放宽容包容,面对挑战和机遇时的自觉自省自新自强。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认知认同,但绝不是闭关锁国式的文化认同,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开展文明对话,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

(一)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 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志,通过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身份认同,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和繁衍生息中,孕育出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我们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有理由、更有资格在文化上高度自信,我们应该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此外,我们还应该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高度的认知认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精神。

(二)充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并存、相互对话和碰撞的情况无所不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周易大传》里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孤立存在,都需要从其它文化中吸取养份。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载而不绝,根本就在于她胸怀博大,开放包容,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弘扬和培育文化自信,就要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使其融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积极参与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元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当然,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处理好文化独立性和包容性的关系,用具有独立性与包容性的文化来彰显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赢得世界的尊重。

(三)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每一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一种文化都存在着相对的精华和糟粕,不能完全运用“拿来主义”。中华传统文化也一样,需要辩证地认识,合理吸收对当代发展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获得生命力的基础和保障。文化的创新是为适应客观形势和主观需求的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造,以创新性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助推文化自信。包括赋予文化以大众能接受的存在形式,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元素的文化产业,创造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产品等。

猜你喜欢

价值观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