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成长之路及现实启示
2019-02-19李小东王校倩
李小东,王校倩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积极参与并领导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其思想内含救国、建国、兴国的逻辑主线。近年来,青年毛泽东成长路程引发学术界关注,成果多集中于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分析,以五四时期毛泽东成长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关注的重点在于毛泽东如何看待五四运动,透过五四精神探讨毛泽东成长的研究目前较少。鉴于此,笔者采取个案研究法,以五四精神的内核——“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研究视角,结合青年毛泽东的教育经历、社会实践和应对社会思潮,探析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成长之路,进而思考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给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传承五四精神、承担建设强国使命留下哪些启示。
一、立下真志,热忱爱国
五四时期的中国内受北洋政府专制之困,外受帝国列强压迫之辱。内忧外患的国民爱国具体体现是明确的反帝和反封建。“在当时,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卖国行径。”[1](P.361)在纷繁复杂的时局中,青年毛泽东将爱国情感融于求学之路,立下了挽救中国的真志,并逐步探索着改造国民思想的“真理”。
1914 年至1918 年,毛泽东求学湖南第一师范,他十分关注时事。当“二十一条”传回国内,青年毛泽东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以此表达自己痛恨袁世凯的卖国行为。此外,1916 年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胡马骎骎入中国,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在信中毛泽东不仅分析了日本侵略我国山河的危急,并且用超前的眼光预计中日两国存在恶战。
此时的毛泽东还在思考如何破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1917 年致黎锦熙信中,毛泽东分析了国民受制于封建统治,导致智力未开,思想愚昧。面对列强的接续入侵,国人缺乏民族自觉,无法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因此他决定学习哲学和伦理学,进而改造哲学和伦理学,达成“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可为”的国富民强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毛泽东已立下了读书救民继而救亡中国的远大志向。
十八年后的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取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这一宣言的发出不仅是毛泽东在强力唤醒中华民族团结意识,更是他不忘初心完成爱国真志的鲜明奋斗轨迹。
二、以才为基,追求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依据间接和直接经验获取知识。五四时期的毛泽东通过书本、课程、报纸等间接经验学习中西方知识,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主观世界;同时他又通过假期实践接触底层社会和贫苦民众,获得对世界和国情的认识。
青年毛泽东学习内容广泛且下真功夫。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以自学方式,读了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几十种新书,开始大量接触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结束半年自学后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在这里他重点学习国文、哲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加深自己的国文素养。学习期间毛泽东也通过读《民报》《新青年》《平民》《民铎》等媒介,及时了解东方及世界进步思想。
此外,毛泽东主张“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17 年7 月毛泽东与萧子升借暑假之机,历时月余,走访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了解农民生产和生活情况。同年寒假,毛泽东独自走访湖南浏阳两户陈姓人家,教给他们种植果树的科学知识。多次考察湖南农村,年轻的毛泽东熟悉了农民与工人,所以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喊出了“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并告知湖南民众“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的真理。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勤奋刻苦,成长为了“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俱佳的优秀青年。毕业之后,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一同为驱赶湖南军阀而奔走呼号。“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追求进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以勤奋学习为积累、以才能为旗帜、以学识为号角,带动民众思想解放。
三、反帝反封建,寻求民主
由于两千多来封建统治思想的根深蒂固,近代中国开拓民主道路充斥着多样化与选择化,同时西方列强的外在压制也令这一过程复杂化。所以,“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五四时期的毛泽东在反对封建体制的运动中,寻求民主的手段不同,依靠的主体力量也发生改变。
1920 年6 月至10 月,毛泽东等人把握契机,号召湖南民众联合自治,“像要求解放要求自由,是无论何人都有分的事,就应联合各种各色的人,组成一个大联合”,从而让湘粤桂等地军阀和护国军退出湖南,湖南人自主决定本省之事,如“废督裁兵,钱不浪用,教育力图普及,三千万人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三千万人,人人要发言,各出独到之主张,共负改造之责任”。毛泽东主张借用议会实现湖南民众的政治自由,实际上他还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同时毛泽东企图以一省独立,进而改变整个中国落后局面的想法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开始反思议会的实质,指出“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表明他认清议会不过是资产阶级拥有民主的一种保障,对于普通大众没有实质意义。在英美法等国与国内直奉皖三大派系的压迫下,毛泽东认为求得国内的统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主要是依靠劳工的团结力量,而重点“尤在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同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湖南自治运动的组织中,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是明确反对封建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然而他反对两者追求民主的手段确有一番变化,即由主张平民直接“民主”逐步朝向无产阶级专政。不可忽视的是,经过代议制民主的尝试与失败,毛泽东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善于反思,探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时期知识界把各种主义介绍到中国,尝试用不同手段改变家国内忧外患的局面。“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五四时期毛泽东两次赴京、两次到沪接触到新村主义、工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他探寻科学的体现是践行主义并通过实践反思是否是救国的真理。
1917 年新村主义经周树人宣传试行引起众多青年向往“新生活”,二次到京时毛泽东重新激发了“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1919 年12 月,毛泽东发表“学生之工作”,邀请人们讨论或实行新村主义。同时毛泽东考察了北京女子工读团,“今日到女子工读团,稻田新来了四人,该团连前共八人,湖南占六人,其余一韩人一苏人,觉得很有趣味!”1920 年5月到上海后,毛泽东与同住的陈书农、李思安、李凤池等进行工读实验,然而6 月7 日致信黎锦熙,“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
毛泽东不仅去学习和践行新村和工读主义,也在京沪到访期间积极了解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赴京期间,毛泽东接触到李大钊等名流,在他们的影响下,在二次到京时读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著作,1920 年7 月由上海返回长沙后,毛泽东与友人开办文化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毛泽东也强调“我们可以拿来参考,以决定自己的方法。”
毛泽东实验各种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寻找改造国民的真理。然而由于现实条件和组织驱张的限制,毛泽东学习和设想各种主义远远比他一项项实施要迅速,所以在践行一种主义时往往也融合着他研究其他新主义。但青年毛泽东总是用实践结果反思一种主义是否适用,这种在实践中审视各种思潮正是他讲求科学的最直接体现。
五、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启示
五四运动已过百年,但五四精神的光芒永远不会黯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5]那么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如何做一名五四精神的延续者呢?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路径为其提供了现实写照。
青年学生热爱祖国,勇担时代责任是实现成长的首要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国人最伟大的梦想,百年前的毛泽东为挽救民族危亡立真志求真理,当下青年学生应该接过建设强国的时代重任,在日常中要深深关心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在当代把爱国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把对祖国的爱融入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青年学生勤学多思,锻造过硬本领是实现成长的奠基之石。“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人才培养不仅靠学校,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被同学称为“事事通”,这种“事事通”的能力使他写出大量精辟的文章。青年学生要学习毛泽东的刻苦学习精神,形成宽阔的学科视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炼成一身本领为社会发展増光添彩。
青年学生积极实践,与大众共奋斗是实现成长的必经之路。青年毛泽东热衷于社会调查。抗战时期他告诫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而变化的根本途径就是融入群众。当今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青年学生必须深刻理解攻坚的艰巨性,同时利用假期参与社会调研,熟悉民情国情,增加见闻增长学识。
青年学生坚定信念,接力实现中国梦是实现成长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成长在新时代,青年学生要增强政治定力,一方面可以借鉴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多读经典著作:另一方面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