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9-02-19张熙东
张熙东
(太湖县农机局,安徽 安庆 246400)
当前山区农机化在积极的推进,然而各地的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加之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农机化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局面,特色产品加工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不断的落实各种对策,促使山区经济更加繁荣,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
1 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种植品种多样,结构多元化,既有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也有茶叶、蚕桑、板栗、柑桔等经济作物,还有油茶、花卉、苗木、毛竹等山场。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机械化难度更大,薄弱环节多,购买机具难,服务组织少,发展速度慢、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本地山区除了有几个百亩以上平坂被农机合作社承包,实现机械作业,少数地块使用微小型机械耕作和茶叶加工普遍使用机械以外,其它作物基本上靠人工劳作。总体来说,山区农机化程度很低[1]。
2 山区农机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山区农机化发展缓慢,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具体来说,一是地形复杂多样,地块细碎凌乱,田地很不规则,坡多台多坎多,基础设施较差,不利于机械作业;二是山区农村发展相对较慢,民众收入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而且留乡务农的人多数年纪较大,接受能力较差,购买使用农机的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三是山区特色产品品种繁多,规模普遍不大,愿意研发生产适用机械的厂家较少,农民无机可买、无机可用;四是山区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较差,服务能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五是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大。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3 山区农机化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力度
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是宣传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拓宽补贴范围,要提高精准度,及时把适应山区农业生产需要的可靠成熟的农机具及创新产品纳入补贴;三是提高补贴比例,增加补贴额,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首先,加快机耕路、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土地,不断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其次,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机乡土人才。最后,发挥政策引领、项目支持的杠杆作用,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推动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3.2 加快研发生产适应机具步伐
为破解山区农民无机可买、无机可用的窘境,要激励、动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结合生产急需、农民急用的特色农机具需求,加强协作,合力攻关,加快山区经济作物、养殖业及农林产品特色机械的研发,大力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高效农机装备,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
3.3 稳步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
山区虽然地形复杂,但山谷地带、河流两岸常有成百上千亩的平坂,还有一些地块较大、坡度较缓、落差较小的梯田,种植粮、油、棉等大宗农作物,基本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在这些地方,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二是及时引进适用的中小型机具,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三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树立良种、良法、良地、良机协调推进农机化的理念,又稳又快的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
3.4 科学规划、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山特产品农机化
要结合当地山区特色产品生产实际,科学谋划,选择种植规模大,时间长,发展稳定的支柱产业,从投资见效快,农民易接受的最关键或最易突破的环节发力,率先实现突破。要切实抓好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及示范点、示范区的建设发展,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其它产业,不断提高山特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3.5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
一个综合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农机服务主体既能高质、高效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当好“保姆”,又能承接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做好“老板”。因此,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市场推动等方法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通过“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组织服务形式,使农户与市场紧密连接,让山特产品产得了、销得出,从而激发山区农民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积极性,推动农机具的使用和普及,提高机械化水平。
山区农机化是农机化的短板,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迎难而上、创新驱动,不断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动能,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