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胜傈僳族的“悬”与“不悬”
——云南省永胜县重视帮扶傈僳族群众加快发展调研手记

2019-02-19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永胜县傈僳族花椒

本刊记者

金沙江流经云南省永胜县215公里,自北而西再南三面环绕全境,县内傈僳族群众大多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坡地上,居住条件极差,高悬陡峭山脊山箐之间,被当地人称为“悬居民族”。傈僳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全县5.3万傈僳族群众分散在11个乡镇,他们吃饭、饮水、出行、上学、就医等,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共永胜县委、县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政治要求,决心让傈僳族群众脱贫出列,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傈僳族群众生活环境条件原来“真的悬”

2018年12月16日,我们在县里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后,会同到县里开会的鲁地拉镇党委书记朱强伟一道往镇上赶。由于从该县期纳镇直通鲁地拉镇的通镇公路正在拓宽、夯实,铺整柏油路面,我们只好绕道鲁地拉水电站库区道路而行,人车“坐船”过江走临时砂石路到镇上。

傈僳族群众的住房,大多悬在陡坡上、悬崖下,耕地像布褂子镶嵌在山间,外出走的是横挂在山腰的羊肠小道,运送生产生活物资靠人背马驮,自然条件特别恶劣。朱强伟是在永胜出生、成长的傈僳族干部,我们同车从县城到镇上的2小时左右,他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询问、敦促、落实每个村委会每家贫困户的住房改造、搬迁建设进度和质量。朱强伟从另外一个乡调来担任镇党委书记整整3年,对鲁地拉镇情、村情、民情十分熟悉,与他在一起的两天里,我们听到了鲁地拉许多过去的故事,也看到了现在的许多情况。

据镇里同志说,2014年3月,东风傈僳族乡撤销,设立鲁地拉镇。以前,乡政府拥有的交通工具,就是两匹骡子或马,走遍乡里的村民小组需要1个月时间。朱书记刚来镇里工作的2015年,鲁地拉镇还有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不通电,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欠账较多,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他曾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动员辍学儿童上学。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短缺,医务人员不足,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问题突出,遇到重大疾病只能组织人力,跋山涉水远距离护送病人,有的重症病人半途而亡,有的孕产妇在半路生产,有的还遇到难产情况……

据镇里几位干部介绍,“鲁地拉”是傈僳语,意为山箐和江边的村寨。鲁地拉镇位于永胜县东南部,距县城104公里,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宾川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隔江相望,全镇国土面积为488.1平方公里,因在金沙江上建水电站而声名大噪。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3421户、12251人,其中傈僳族11043人。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高箐深,呈爪状沟壑分布,金沙江环绕全镇61公里,海拔从1100米到3393米,成立体气候,高海拔山地多为冷凉山区,低海拔沿江一线气候干热少雨,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全镇9个村委会均属于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1户、7531人,截至目前,累计脱贫1086户、4019人,未脱贫985户、3512人,贫困发生率为28.7%。鲁地拉镇是丽江市扶贫任务最为繁重的乡镇。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坐镇里的越野车,先走一段已经硬化的通村山路,再沿山沟下行到江边,顺江走10公里左右,再上行至半山腰东红村委会阿克基,“阿克基”的傈僳语意思是悬崖陡坡。我们在陡峭的山梁、沟谷间行车,那个山路的惊和险,让人心里发虚、脚底发麻、汗毛竖立。朱书记带我们查看了一个名叫阿恶的傈僳族群众自然村。“阿恶”也是傈僳族语,意思是石头落下来的地方,原来有33户傈僳族群众居住。该村处在悬崖峭壁之下,临江陡坡之上。两年前,一场单点暴雨把村子四周的土层冲刷殆净,裸露出嶙峋石头基板。全村半数以上是茅草房,坐落在不到2米厚的土层上,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滑坡。当地党委、政府发现险情后,及时对全村实施了整体搬迁。

同属东红村委会的托克村民小组,居住在50度以上的陡坡上,我们站在近几年才修通的山间通车小路上往下俯瞰,可见七零八落的十多所茅草房,歪歪斜斜的几台梯地,这就是这个村傈僳族群众的全部家底。我们站在山路上,头晕目眩,腿脚发软。恰逢当时风沙大作,朱书记抓住年轻记者的手说:“千万要小心,如果脚下稍有闪失,就会滚下去。”当前,镇上正在组织这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与托克村民小组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的,还有坝依拉村民小组,住房还是茅草屋,建造在陡坡突兀的平台上,随时都有滑坡的危险。

距离镇政府68公里的格克村民委员会,唯一能进村的一段路悬在山脊上,被称之为“天路”。朱强伟书记说,他才来时,这段路还是土路,遇到天阴下雨、车轮打滑,就险象环生,一般的司机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是不敢开车的。这两年,在上级交通部门的努力下,格克“天路”拓宽硬化,同时加上防护栏,变成了一个观光景点。

党委、政府人财物力和帮扶措施“没有悬”

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傈僳族群众整族脱贫致富,同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殚精竭虑所做的工作。据县里扶贫资料显示,几年来,永胜县在脱贫攻坚上的投入已达到30亿元:2016年重点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交通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实施了4个整乡38个整村推进项目;2017年重点开展告别傈僳族茅草房、加大产业扶贫和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工程;2018年重点推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金融产业扶贫、村卫生室达标和饮水安全保障工程。

永胜县脱贫攻坚的重点是鲁地拉,重点人群是傈僳族群众。县委、县政府履行主体责任,镇和村履行直接责任,挂联单位履行挂钩帮扶责任,驻村工作队员履行突击责任,全县人、财、物力向最艰难的一线倾斜。挂钩帮扶永胜县的财政部,在推进傈僳族群众整族脱贫致富上,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派出112名工作队员,他们身入、心入、情入鲁地拉,尽心竭力,真心实意落实帮扶措施。鲁地拉镇有3名县处级领导长期挂镇驻村,我们所到的东红村委会,就是永胜县委书记杨晓敏挂镇驻村的点,这里有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同时,遇到一位镇里驻村的副镇长徐敏,他虽然没成网红,但与大姚县的那位网红乡党委书记李忠凯情形差不多,长期驻村苦干磨砺,才32岁,但怎么看也像近40岁的农村人,这样的帮扶干部何止一个两个!

偏远的格克村委会,有6个村民小组333户1104人,均为傈僳族。长期以来,只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连,道路崎岖难行,两侧皆是悬崖绝壁,许多路段盘旋在崇山峻岭与高山之巅。2016年以来,永胜县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使鲁地拉镇实现9个村委会通村道路硬化、63个小组实现道路通达目标。其中包括:投资1.2亿元,拓宽、改造、夯实、铺设50公里通镇柏油路;投资7560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08公里;投资3195万元,修建213公里通组公路。最近几年,全镇在488.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修筑了各种等级的道路370余公里,基本解决了傈僳族群众出行难题。

要想彻底解决傈僳族群众贫困问题,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1996年,在原东风傈僳族乡乡长毕文俊的带领下,经过考察调研、反复试种、选育品种、试行营养袋育苗,当年成功育苗30万株花椒。当时,乡上算了一笔账,每公斤干花椒2元,每公斤大米1元,一棵花椒年收入150元左右,基本上能买到1个人的口粮。为了宣传发动群众栽花椒,毕文俊跟随电影队用放电影的机会,逐村宣传种植花椒的好处。之后,毕文俊率乡、村干部在林间、公路沿线栽种,在大长坪、阿拉坪等地种了200多亩花椒,三年挂果后,每亩年纯收入1.5万元。同时,在闷龙河村委会建立种植试点。其他村的群众看到闷龙河栽花椒收益好,很快就在面上推开了。2015年11月,毕文俊退休,他放弃到县城安家的选择,回大长坪继续带领群众种花椒。在大长坪村,村委会主任指着一大片花椒林说,他们村委会种植的花椒有1万多亩。

东乐村委会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20多度。2017年7月东乐大沟疏通后,至11月又陆续修建好了到村的“三面光”引水工程,水的问题解决了,“家家户户有个菜园子”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户户通电是傈僳族群众的夙愿,经过2012年、2017年两次农网改造,辅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彻底消灭了“无电村”。现在,“家家户户电灯亮、村村寨寨电机响”,走进傈僳族群众家中,都可见到电视机、电饭煲、电炒锅等家用电器。

为了让所有适龄儿童都上学,党员干部经常奔走劝说,分批次让439名辍学儿童重返课堂。同时,解决师资队伍问题,让年轻教师进得来、留得下,仅2018年就补充20名大学生教师。为改善人居环境,鲁地拉镇正在开展以通镇道路沿线、村组道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农家院内为区域,以“个人卫生整洁、卧室整洁、厨房整洁、庭院整洁、房前屋后整洁”为主要内容的“五整洁”环境整治活动,向傈僳族群众宣传文明卫生观念。镇领导和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帮助群众打扫庭院、住所,教他们种植蔬菜、叠被子、归置杂物等,“手把手地教,一点点地带”。现在我们走过傈僳族村子,极少看到垃圾乱丢、粪土乱堆的现象。

()()

傈僳族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不再悬”

大山给予傈僳族群众的,不再是落后和封闭,更多的是坚韧和自强。我们与傈僳族群众交谈时,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话作答,有的虽然不会说汉话,但表情十分友好,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靠山吃山,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镇长成锡贵向我们介绍,花椒是主导产业,同时还发展核桃、林下中药材等种植,现已栽种花椒5万亩、核桃4万亩,种植林下中药材2070亩,2019年计划种植红高粱6000亩;养殖业以短耳黑山羊为主,辅以土猪、土鸡、黄牛等养殖,全镇黑山羊存栏已达6万余只,每年产值可达到1200余万元。花椒这棵“摇钱树”,覆盖9个村委会,在山头路边、箐沟坡地都可以栽种,全镇户均拥有15亩花椒树。镇人大主席李成伟介绍,大长坪村委会的青花椒万亩成片,初步统计2018年收入2000余万元,其中,百亩以上的大户,年纯收入可达40万元以上。同时,下一步将组织相关技能培训,通过务工引导、技能培训等提升劳动力素质,开展“大户带小户”、组织劳动力转移,让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能够走出去打工增加收入。

易地搬迁是永胜县的“书记、县长工程”,“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是目标。鲁地拉镇党委、镇政府于2016年开始,采取“分散+集中”安置的方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59户,其中列入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对象35户,未列入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对象524户,总投资7337.16万元。我们走访的阿恶小组,新移民安置点在皮拉海,30户新居在冬日暖阳下生机盎然,红顶白墙成两列排开,村中道路平坦干净,建设中的畜舍规划整齐,菜园绿意渐浓,老人小孩面带微笑。我们还了解到,在永胜县城永北镇,规划了安置点,要安置680户、2000多名傈僳族群众,其中鲁地拉就有218户。现在看到那些还未拆除的茅草屋,跟新建的砖瓦房对比,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在鲁地拉,从镇上到行政村,建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成锡贵说,教育是长远发展的基础,傈僳族群众最需要的是教育帮扶。在这偏远的鲁地拉,我们欣喜地看到和听到,矗立在半山上的校舍、信息化的教室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我们来到东红村委会那天,正好遇到卫生所医生给傈僳族群众进行基本健康体检,测量血压、脉搏等。许多傈僳族群众不停地向医生询问健康状况,咨询病症处理方法,医生耐心地一一检查和讲解。据镇里干部介绍,全镇完成9个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达到100%;对9类15种大病的建档立卡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做到“一人一档一方案”。

在金沙江峡谷,生活在山地上的傈僳族群众,每天迎接第一缕阳光,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在财政部、省市各部门的有力帮扶,以及永胜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干部群众过去的努力,压实目前的帮扶措施,加上各项兜底保障,悬居傈僳族群众的生活已经“不再悬”,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路已不再遥远。

猜你喜欢

永胜县傈僳族花椒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摘花椒
花椒泡脚好处多
滇西北精品农庄经营模式探索
不同海拔水稻种植区内对穗颈瘟的田间定点调查
永胜县农业机械应用情况研究
韩城大红袍花椒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永胜县人武部鏖战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