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2019-02-19常于忠中共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书记
文 常于忠 中共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书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村居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2016年以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以建设“五化”(即: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引领精准发力
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修改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多规合一。在学习先行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采纳环境提升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提升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确定提升重点和时序。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提升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示范带动,精准发力。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作思路,以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提升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州级、县级试点村和“美丽县城”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符合国家和省州标准的生态村,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提升工作。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和文化传承,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持续开展工作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提升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提升带来的实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形成全民积极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的良好局面。
改善基础设施有力
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提升工程。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接合部、“七十五座库十一条河一条江”源头沿岸、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景区景点、重点扶贫村等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环境设施。近年来,投入村庄规划和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村庄规划建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资金5031.64余万元,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5个,添置垃圾清运车13台,封闭式垃圾箱184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3318个,新建和维修垃圾转运场10余个,年清运垃圾2.6万余吨。拆除农村危旧房4485栋,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公厕79座,新建改建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13101户。加大农村集中供水改造力度,完成集中供水行政村83个,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6.2%,为农村改厕打下坚实基础。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2015年至今完成农危房改造16179户、住房提升10031户。加强村内道路硬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道路通畅工程139.2公里。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新建和改造10千伏配电变压器102个、农村低压线路215.26千米,改造1户1表112户。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户,集中圈养、科学养殖”要求,改造农村畜圈8.4986万平方米。加大推广节能改灶力度,共实施改灶1567户。
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方式,近年来共创建省级美丽宜居重点村23个、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七改三清”示范村31个,突出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认真落实河长制,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897.59万元,完成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规模养殖场41家。
突出重点治理用力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源头减量,做好农村垃圾分类,降低转运成本。建立垃圾收转运体系,按照“五有”标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统筹考虑村庄分布、经济条件等因素,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确保2020年前全县所有农村自然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并逐步取缔二次污染严重的简易填埋场。按照省州统一要求,加强上下对接,科学选定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方式,早日促成项目落地,确保全县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乡(镇)和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和集镇周边村庄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庄,建户用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大力实施以“三清除”(清除垃圾、清除淤泥、清除杂草)、“三拦截”(通过种植湿生树种,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设置缓流设施,有效拦截氮磷养分、拦截漂浮物、拦截径流水土)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化改造技术,与村庄内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集成系统,达到恢复生态、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标。
继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加大农村改水力度,为农村“厕所革命”创造条件,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村清洁生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降低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技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健全机制强化效力
整合资源加大财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资金需求。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提升。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全面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层层推进,严抓落实。采取月督导、季排名、半年一小结、年度一总评的方式,进行全面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提升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
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严格考核奖惩,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