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2019-02-19苏晋川
苏晋川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能力,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阵地“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深入研究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研判网上学生思想动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舆论引导;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先锋者,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正在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成长、认知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同时,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使大学生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心,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甚至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和管理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网络舆情的界定
互联网高速发展是社会各界目前面临的突出背景,根据2018年12月公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年新增网民5 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17亿人。这意味着手机作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工具,全民参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到来,新媒体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获取路径,重新定义了网络舆情。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公共事件表现出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彭作文(2011)认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本文认为,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带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领袖对热点事件、焦点问题所表达出的言论、意见、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上,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大学生群体保持着较高关注度的事件和问题通常都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校园公共安全、学校管理、学生言行、教育腐败等相关的事件或话题。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近几年发生过多起网络舆情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件,比如“中日钓鱼岛争端”“大学生遇害”“萨德入韩”等曾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反应。他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新闻客户端等舆情汇集空间,对舆情内容进行转载和讨论,在表达舆情观点的同时也强烈地传达着自身的感受和情绪。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完善的特殊时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对一些不良思想和文化缺乏辨别力,容易受到真伪难辨的复杂信息和不良言论的影响,使自我情绪和意见的表达不够理性和客观。而且,年龄相仿的大学生趋同性较高,他们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强群体认同感的网络虚拟团体,一旦某些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对舆情信息夸大其词、混淆视听,并通过网络迅速影响大学生群体,就会使这类非理性情绪持续扩散,产生从众效应,进而引发观点极端化现象,极易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极端化思想,若处理不当有可能演变成极端事件。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加大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跟他们关系最为亲密的一个教育群体。同时,辅导员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他们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和应对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知情者与思想教育的引导者。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
根据相关资料,44.9%的大学生每日手机上网时间为3~6小时,12.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达到了6小时以上,因此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均超过3小时。有87.8%的大学生喜欢使用社交通讯类APP,每日使用时长都超过2小时;88.6%的大学生不满足单个社交类APP,手机上装载着2~5款社交软件。这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性相关。他们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使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更愿意关注新鲜事物,并进行讨论、模仿和转发。大学生群体在获取信息之后简单地将自己的感受、观点分享出去与人交流,在各种社交类APP上进行信息互动,形成观点的碰撞,受他人影响的同时也影响大众,甚至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但是高校辅导员缺乏对舆情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预警意识,对刚生成的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反应过于迟钝。部分辅导员认为“学生上网无外乎打游戏、追剧、刷视频,偶尔看看新闻、写写评论也只是发泄情绪抱怨几句,不会形成什么大气候”,对此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轻视、漠视网络舆情。部分辅导员不能正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只关注学生的言行、态度等现实表现而不关注网络上学生情绪的表达和思想动态,不能及时捕捉网络舆情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任由事态发展或者亡羊补牢。
(二)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措施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危机处理方法,一般采取统一对外口径、强制封锁消息,在网络上则采取“堵”和“删”,即屏蔽相关关键词的信息搜索以及删除相关主题贴等手段来处理。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会通过班委会、相关主题班会等给学生传递真实、正面的信息,避免学生受虚假、负面信息的误导而产生二次舆情危机。但是学生们都有丰富的社交渠道,可以从各种自媒体和非官方信息平台获取舆情信息,“还原”舆情细节。这导致高校及辅导员的“官方声明”和“辟谣”如泥牛入海,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四、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复杂多变,传统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网络舆情的特点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认识,在把握舆情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走向适时加以干预和引导,促使网络舆论走向正面、积极的方向。按照发展的时间轴分析,网络舆情可分为生成、发酵、扩散、消亡四个阶段,辅导员可依据舆情信息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舆情研判能力,做好舆情的把关人
在网络舆情的生成阶段,原发信息零散地存在于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空间中,浏览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有效关注度和广泛舆论,其影响力也是潜在的。网络信息的散播是一种常态化,绝大多数网络信息不会引发网民公共舆论,只有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能够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最终形成网络舆情。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本校学生的网络言语状态,收集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发生在本校周围及校园内的、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如校园公共安全、学校管理、学生言行、教育腐败等事件或话题,从中分析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的事件。网络舆情往往是现实问题的反映和延伸。辅导员若能准确预见其中某些舆情信息可能会形成关注效应,就能从源头上进行干预和引导,避免不必要的、负面的网络关注,也可以主动引发正面内容的网络关注,促使网络舆论的生成。
(二)把握舆论主动权,做学生心中的意见领袖
在网络舆情的发酵阶段,某些具有特定因素的原发信息经过策划和组织,被多数网民关注,被网站及自媒体快速转发,意见领袖发表倾向性观点,相关页面的访问量和评论量呈爆炸式增长,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效应。此时,网络舆情的关注效应已经完成,舆论的走向及发展已到了关键时刻。
在此阶段,首先,辅导员应当迅速了解事件的事实情况、详细经过及原因,充分利用网络宣传交流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该事件的看法及态度等思想动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言路畅通。其次,在面对学生质疑时态度要积极,但表达要谨慎,说话讲究沟通技巧。要做到有话会说,有理有据,注重逻辑,重论证轻结论;做到“难”话“巧”说,寻找有利的角度,把话说“圆”,前后表达不矛盾;做到“硬”话“软”说,立场坚定,态度柔和;做到留有余地,即没有十足把握不要把话说“绝对”;还要做到谨慎、客气、理性、沉稳。再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媒介,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善于设定标签,把握主动权,在学生中担任意见领袖的角色。最后,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舆情回应的技巧和引导的效果,掌握舆论话语权,扩大舆情信息在学生中积极的传播影响,形成正面的传播效果;减少负面舆论、消极传播影响力的可能;避免舆情结果恶化,尽量把握好网络舆情的走势。
(三)重视心理干预,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网络舆情的扩散阶段,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路媒体的舆论焦点,此时报刊等传统媒体也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形成线上线下有效互动、相互促进舆情发展的态势。网络舆情的变化多是现实问题的折射,现实问题的改良有助于网络负面情绪的排解与消散。在此阶段,首先,辅导员应当关注现实问题和网络舆情的关系对学生心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善于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消减疑惑,化解网络戾气、怨气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避免学生被不良的意见领袖利用、被牵着鼻子走。其次,若网络舆情危机与本校有关,辅导员应当把握核心问题,了解学生主要诉求,既要积极向校方传达学生的正当要求和心声,又要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协同解决问题。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网络舆情的善后工作
在网络舆情的消亡阶段,舆情中的主要人物或情节被符号化,比如“滴滴司机”“某明星学历造假”“真香”“沙雕”等语汇成为网络传播中的流行语,长期影响大众的认知水平、社会心理和价值判断。 首先,辅导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后续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网络舆论态度。其次,辅导员要当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提升本校及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及形象。最后,做好网络舆情善后工作,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干预和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形成良性闭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引导者,同时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网络阵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网上自我约束,谨言慎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浪潮中发挥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