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之实践探索
2019-02-19武中芹
武中芹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文化是什么?这个概念太大,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中西方有一个共识: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涵盖思维方式、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中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厚德载物、持中和谐、以德化人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7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为我们确定了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进课堂
(一)客观原因
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无论是本人还是家长抑或是学校,都在围着高考转,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学习变得非常功利。我曾问过学生,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你还会主动学吗?回答学的只占2%。而即使已经进了大学,因专业分得越来越细,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各种社团等社会活动也不少,他们依然是考什么学什么。
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从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每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数量多、范围广,内容很丰富,而社会科学和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设得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与此相应,部分高校把重点投入放在培养优秀教学团队、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训室等建设上,而对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甚至为零。
(二)主观原因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正式拉开序幕,而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效果还不显著。
北京大学曾经开展了“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孟子、荀子、墨子、董仲舒、朱熹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不太了解,甚至对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了解的也仅占 40.1%。受此启发,我也在我校做了一份调查,其结果显示,知道传统文化的占15%,对传统文化有点兴趣的占 11%,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占 21%,而认为学英语非常有用的占 30%。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传统文化, 读过《四书》《五经》的学生几乎没有,对孔子的生平及教育思想,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的思想和作品的了解基本是空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哺育了亚洲文明的历史知之甚少。加之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误解,使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进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从北大和我校调查对比可知,虽然各个层次的大学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各学校、文理科生也会有所不同,但共性之处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仍然不够。
二、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进课堂——基于自己的教学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哪里入手?笔者摸索出两条路:
(一)学习《弟子规》
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但真正触动到我的是两段视频:一段是海南省监狱的犯人学习《弟子规》后的惊人变化;另一段是北京一个派出所所长给他辖区内的中小学讲了一学期《弟子规》后,该辖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明显减少,较之前的法制教育效果要显著。受此启示,从2016年9月开始,我将《弟子规》引入课堂。《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顺序,讲述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学习上都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后由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全篇分为“总叙”和七个分论,分论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弟子规》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入门书,是儒家教学生学习礼仪道德、进退应对的书。《弟子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
1.朗诵经典——培养学生的兴趣。每次上课前,用4分钟左右时间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的一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就慢慢收回,我能感觉到学生的那份专注,到后来,每当我走进教室,就会发现他们都自觉地大声朗读《弟子规》,我很感动,至少做到了形式上的模仿。
2.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因此我必须熟练掌握《弟子规》。第一,背诵全文。家里到处放着《弟子规》,随时可以翻阅背诵,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背会了。第二,深刻理解内容。抓紧一切时间听有关讲座,其中,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全集共40集(近40个小时),我完整地看了两遍,笔记做了三大本,终于对全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第三,最关键的是落实《弟子规》。我从细微处入手践行《弟子规》,比如,在诵读经典之前,为了表示对古圣先贤的尊敬,我先给学生深深地鞠一躬。第一次鞠躬时,学生表情各异,不以为然;到第三四次鞠躬时,他们的表情已经很严肃;再后来,当我一进教室,学生会自发地站起来给我鞠躬,我很感动,能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那份感情、那份尊重。作为一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穿衣打扮都要符合《弟子规》的要求。例如,进出教室时,谨记“缓揭帘,勿有声”,轻轻地开关门;在讲台上站着时,谨记“立端正”;偶尔坐下时,谨记“勿箕踞,勿摇髀”,等等,通过这些细节影响感化学生。
3.讨论交流——学习《弟子规》的感受。 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将全班学生每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先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学习《弟子规》的心得,然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本书;不足10%的在小学见过;个别学生背过,但根本不了解此书的内涵,只是流于形式。而学生通过交流,也能初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我最后点评总结。这个环节依然是让学生熟悉《弟子规》的内容,个别同学已背会。
4.串讲全书——师生共同学习。 在学生对《弟子规》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我逐句讲解全文,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弟子规》的内涵,消除心中的疑惑,并进一步落实到学习生活中,这才是学习《弟子规》的最终目的。有了这个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随时可以引用《弟子规》,也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讲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时,引用“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拒绝校园贷、拒绝“暴花户”等,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讲到诚信时,引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明白人无信不立。讲到网络道德时,引用“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让学生清楚在虚拟世界也要遵守道德规范。讲加强个人修养时,引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等。讲到遵纪守法时,引用“德有伤,贻亲忧”,明白让父母蒙羞的事绝对不能做。讲如何度过大学生活以及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时,引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身有伤,贻亲忧”“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等,让学生明白不能虚度光阴,否则是对父母的大不孝。总之,通过活学活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
5.书面总结——终身落实《弟子规》。到学期末时,让学生写一篇读《弟子规》的感想作为期中成绩。许多学生都写到学了《弟子规》后才知道,以前乱发脾气、顶撞父母、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不听父母的话是对父母的大不敬,以后一定要改,再也不会“一言九顶”。有的说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孝,表示自己不会去整容。也有的说假期回去多帮父母干点活,甚至要给父母洗脚,要教会父母上网。很多学生表示,以后要按《弟子规》的标准行事,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百善孝为先。”教育的本意就应该是孝的教育,如果能真正做到《弟子规》的标准,也就基本做到了“修身齐家”,才可能会有“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有耕耘必有收获。当学期末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几位学生先后站起来,先鞠躬,然后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介绍他们的心理变化、收获以及对老师的不舍与依恋,期间几次泣不成声,师生泪流满面,最后全体学生起立给我深深地鞠躬,这是我推广《弟子规》三年来多次遇到的感人画面,我见证了他们的变化与成长,最令我欣慰的是他们学会了感恩。
(二)专题讲座
我用四个课时讲文化自信和孝道文化。通过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汉字在历史上的辉煌,通过汉字的美和文言文的魅力与英文做比较,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中文,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孝道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辨别孝道的真谛,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明白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根本不是孔孟的思想,这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此外,我还依托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给培训班的学员讲文化自信,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去学习。
《弟子规》只是一本入门书籍,更多的经典等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和弘扬,这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将终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