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的务实举措
2019-02-19白兆林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文 白兆林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中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重要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狠抓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底线,以压实干部责任为保障的山区农业县脱贫摘帽路子。
聚焦“不落一人”,创新实施“三板一记录一体系”,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为精准分类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小康户”、临时突发致贫户,镇沅县创造性开展“三板一记录一体系”精准识别、精细化管理行动。对建档立卡户实施“明白板”管理,致贫原因、脱贫计划、生产生活条件、享受政策、家庭收支、发展目标等情况清晰记录在板上,一眼样样清、一口户户清。对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推行“激励板”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症下药、补齐短板,给予其同等享受县内产业扶持、CD级危房改造、医保参保个人缴费补助、医疗救助、生态补偿、串户路硬化等政策,有效解决了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对通过自身努力和各项惠民政策的覆盖,已经全面稳定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户,实行“小康板”管理,给予同等享受县内产业发展扶持和串户路硬化等政策。对贫困农户享受过的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后续巩固提升计划进行全面记录。对在扶贫信息系统关闭期间因突发性、灾害性事故或患大病存在返贫和致贫的农户,纳入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关注帮扶并做好纸质建档,为动态纳入建档立卡做好准备,有效解决临时性致贫返贫问题。同时,制定“特殊人员帮扶责任明白卡”,全面排查不符合条件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独居老人、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明确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加强联系帮扶,确保与其他群众携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志智双扶”,创新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提升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经过“户户清”的精准开展,排查出因缺技术致贫农户4608户16430人,占全县贫困总人口的43.43%,这部分群众大都缺乏生活目标、脱贫信心、脱贫动力和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为破解素质贫困难题,推进“志智双扶”,镇沅县创新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一方面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转变观念+考核发证”的教学方式,计划用40余期课时,每期15天分批次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半封闭培训,培训精准开设种植养殖能手、钢筋工、建筑工、家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同步开展以禁毒防艾、职业道德、文化体育活动为主的“自强、励志、感恩”思想教育,学满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发证。另一方面,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学员档案,搭建合作平台,为学员提供2年的跟踪指导服务。目前,共完成培训13期、培训学员615名,根据对前12期567名结业学员进行跟踪管理,实现转移就业462人,学员就业率81.5%。培训中心做法获得国家、云南省、普洱市的肯定,在《云南日报》《云南新闻联播》中头版头条刊发播出,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纳入“自强、诚信、感恩”六小创新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以《云南镇沅集中培训攻坚“素质贫困”》为题全版刊发,向全国推广新鲜经验;中国政府网、新华社等纷纷发布报道《激发“闲汉”加油干——云南镇沅技能培训扶贫记事》。
聚焦“稳固脱贫”,创新推行“1361”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脱贫致富“造血”功能。在脱贫攻坚战中,镇沅县抓住土地这个基础,推进资源变资产;扭住钱这个关键,推进资金变股金;抓住人这个根本,推进农民变股民,探索实践出了一条“1361”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1”是推行“党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农户”这1种产业发展新模式。“3”是做到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带动3个100%覆盖。“6”是走好“烤烟+农户+N”“畜禽+农户+N”“蔬菜+农户+N”“林业经济+农户+N”“农村电商+农户+N”“乡村旅游+农户+N”六条路子。“1”是抓牢农民素质培训提升这项措施。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镇沅县产业扶贫走出一条“造血”之路。目前,全县109个贫困村建立起34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万户3.65万人;49家涉农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产业,建立产业扶贫车间,引进中国企业500强正邦集团延长生猪产业链;镇沅县蔬菜闯进上海市场,成为云南省“云品入沪”首家蔬菜生产基地;109个村建立了农村电商平台,田园庄园、家庭农场、民俗民间经济兴起,做到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带动3个100%覆盖,每户贫困户均有2项以上可持续产业稳定收入。
聚焦“干部带动”,创新建立“3个50%”帮扶体系,掀起全民决战脱贫热潮。镇沅县始终把压实干部责任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保障,坚决贯彻执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创新建立“3个50%”帮扶体系,下派50%的县处级领导、50%的科级干部、50%的工作人员扎根一线,驻镇驻村驻组工作,精选630名干部职工组建109支驻村工作队,配强7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2977名领导干部实现挂钩帮扶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全面加强扶贫工作队伍管理,成立县乡驻村工作队员管理机构,组建村级脱贫攻坚统筹协调小组,确保“乡(镇)党政班子、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挂包帮干部和包保单位”5支队伍在基层形成合力、共抓脱贫,形成“县级统揽、乡镇统筹、村为中心、户为核心”的攻坚格局。出台挂钩帮扶责任落实制度,采取“清单制、包保制、督查制、奖惩制”全面压实“单位包村、干部帮户”责任。推行电视“问政问效”,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109个村党组织书记作出公开承诺。整合县级单位387名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利用元旦、春节等时节,开展深入家乡农户“干部回家”活动,实现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全县各级干部切实扛起脱贫攻坚责任,一切为了脱贫,一切围绕脱贫,一切服从脱贫,用辛劳和付出诠释责任,用党性和人格体现担当。
聚焦“巩固提升”,创新推开“一会三卡”做法,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真脱贫、不返贫、能致富的动人实践如何持续发力?在脱贫攻坚后期,如何巩固成效,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推进?镇沅县给出的答案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评审委员会”,采用“入户卡、学习卡、积分卡”三卡来约束和激励干部群众,推动形成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的长效机制。“入户卡”,用于干部入户对标对表排查农户脱贫达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卡”,用于记录农户参加脱贫政策或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情况,督促农户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积分卡”,用于引导群众加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习惯、提振精神士气。积分卡的出现成就了“爱心超市”的诞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沅县顺势在每个村成立“爱心超市”,每月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一次积分评定,评定结果在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公示栏进行“红蓝黄”榜公示,较好的农户按所得积分到村级“爱心超市”兑换奖品,评审为一般或差的农户,由评审委员会对其批评教育,督促整改提升。运行1年多来,“爱心超市”收获了群众满满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