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以明德引领风尚的殷切希望

2019-02-19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真善美社会科学文艺

文 赵 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谢青松 云南大学研究员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强调明德的重要性。时隔不到一年,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

树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包括学术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都强调文艺创作和学术创作不仅仅要注重技巧和形式,更应当尊崇、阐明和弘扬大道,承载起教化民众、匡扶风气的功能。按照“文以载道”的传统,好的文艺(学术)作品要以美的内涵和形式激浊扬清、陶冶情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三国时期桓范在《世要论·序作》中讲到:“夫著作书论者,乃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义,尽极情类,以为法式。当时可行,后世可修。且古者富贵而名贱废灭,不可胜记,唯篇论俶傥之人,为不朽耳。”在桓范看来,撰述书论之目的,在于阐发和弘扬圣贤大道,叙述和阐明圣贤教化的道理,论证事情背后的义理,尽力抒发情感,记述真理,针砭错误,以此作为标准和法度,不仅可以在当时施行,也可以让后世的人修习。自古以来富贵之人其名字早已经消亡的,不能逐一记述,唯独只有留下著作于后世的潇洒风流之士,才能够实现不朽。桓范奉劝当时的文人,读书作文要以阐发、弘扬大道为终极目的,“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必崇尚其文辞的华丽,而是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之道统;不必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是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东汉末年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更是直接批评当时的一些学者竞尚藻艳,淫辞害义:“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从而尚之。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也。”在王符看来,现今做学问的人,喜欢谈论荒诞无稽的事,竞相撰写雕饰华丽的文章,以求标新立异。世人很少有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盲目地尊崇他们,然而这实在是伤害道德的根本而迷惑无知者的事情。他认为,创作诗歌文章,应该歌颂善良道德和分辨美丑,表达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可见,古人将著书立说视为一桩极为庄严乃至神圣的事情,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如果说读书学习是求道践道、“求其放心”的重要方法,那么著书立说则是载道弘道的重要途径。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优秀之文艺作品和学术著述,无不是以纯正之心、纯真之情,通过艺术或学术的方式,阐述大道,弘扬真理,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之目的。关于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不难看出,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文以载道”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学术虽然侧重的是“术”,但仍然“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此,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起“以术载道”“以术弘道”的理念。历史已经反复表明,只有载“道”、弘“道”的文艺作品和学术作品,才能够展现其表现生命、揭示生活的能力,发挥其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倘若“文不载道”,甚至漠视道德、消解崇高,这样的作品即使在艺术或者学术上很精致,也将“行之不远”,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然,“文以载道”之关键,在于所“载”何“道”。这里的“道”绝不是“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的平庸低俗之道,而是“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真善美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此,今天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坚持以道驭术、以术弘道之原则,创造出承载大道、弘扬正气的文艺和学术作品,切实肩负起彰明德行、止于至善的社会职责,更好地承担起教化民众、引领风尚的时代使命!

“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在中国传统社会,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正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什么是“德”?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章注:“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传统经典都强调“德”乃是向内求取的结果。正因如此,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德业双修(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德艺双馨)。

回顾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崇德尚艺、德业双修的重视程度。

古人曾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早在魏晋时期,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就意味着,唯有通过德业双修,秉持“传世之心”,方能创作出经世之文。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志在弘道,得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范仲淹以文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当代社会,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均属于‘培根铸魂’的事业,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为此,今天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必要继承和发扬“先做人后做文,先立德后立言”这一中国文化之优良传承,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通过创作“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文艺界,少数文艺工作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放弃艺术理想和社会担当,一味迎合一些消费者低级庸俗的消费欲望,将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垃圾推入文化市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示范精神文明的责任,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历史存正气,做到“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学术界,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禁受不住外界的诱惑,逐渐抛弃了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传统,仅仅将学术研究当作求取功名的敲门砖,热衷于纯粹技术性质的学术研究,“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这样的“学术成果”终究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潜心研读经典,理性观察生活,深刻洞察社会,提出真知灼见,推出学术精品,真正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总之,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本分所在。广大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更好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猜你喜欢

真善美社会科学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