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负起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2019-02-19消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
文 朱 勇 消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担负起铸魂育人时代重任,向着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目标奋进。
站稳政治立场,做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者
站稳政治立场。在“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价值取向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政治要强”,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遵循就是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现代化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强化责任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定型、系统形成的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的历史使命及重大责任。
加强师德修养,做高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
明师德,肯奉献。师德既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指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又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思政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及行为表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信念。首先要具备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情怀要深”,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家国情怀于国家、社会或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大格局,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其次要具备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态度,教师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由国家提供报酬、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要真正让老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最后要具备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基于教育服务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及其公共属性,教育专业团体或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待遇,为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
懂业务,肯钻研。首先要具备敬业精神。高校教育的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对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具有内在的价值,作为师德规范的“敬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及要求。其次要钻研业务。教学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和主业,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偏废。要坚决杜绝精力分散或外溢现象,把精力主要放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上。为提升业务能力,教师一要具备自我教育意识,“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二要具备钻研精神。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执着坚守品质,既要钻研教育学基础理论、教学教法,又要钻研课程内容。努力把教学和科研同时搞好,利用教学启发科研,探索科研方向,总结科研成果;利用科研带动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路。
聚焦教学主业,做培根铸魂工程的推动者
聚焦教学主业。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要重点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一是以专家思维全面、系统地熟悉教学内容。既懂得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懂得中国重大现实问题;既懂得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授课重点,又清楚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二是以问题意识抓住重点。重点熟悉所教授课程,多思考制约思政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效果改善的瓶颈或难题。三是以创新精神开拓进取。一方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解决好制约自身教学进步和学术发展的理论难点与问题。
服务引导学生。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导向,表现出相对协调的良好态势。但也有少数学生在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道德水平。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教学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及把握,一方面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及方向,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养成责任担当精神,学以致用、投身实践的学风,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重视并积极回应学生需要和诉求,以辩证统一的思维引导好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竞争与社会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社会实现的条件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和社会活动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
守住课堂主场。思政课课堂是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言传身教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是思政课教师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上争取做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经验、熟悉和掌握现实情况,示范和引领未来取向,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思政课课堂利用好、支撑好、讲授好。一是价值导向要明确。思政课是一门塑造价值观的学问,个人“三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固然是一个长期养成过程,需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但同时也需要旗帜鲜明地表立场、讲道理、示取向。尤其在一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重大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关键时候敢于“亮剑”,大胆而理直气壮地表明立场,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问题意识要鲜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展开和深入推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认知、形成和固化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书本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对思政课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形成挑战,不具备问题意识,不敢直面学生甚至是教师群体的理论困惑,思政课的课堂讲授很大程度上就只能避重就轻、浅尝辄止。三是知识运用要熟练。思政课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既涉及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既关乎历史和现代,又结合理论与实践。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学习掌握,又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认识理解;既要读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又要学复杂的现实理论,还要关注时刻变化的社会现实。为此,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既要在不停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增长知识储备,适时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又要在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上不断增长人生阅历,总结成长进步的得失感悟。不具备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不善于利用阅历和自我体验来传授经验,用亲身体会、真情实意感染人、打动人,思政课的课堂讲授很大程度上就只能沦为照本宣科、陈旧老套的“复读机”。四是教学思维要改进。思政课之所以难以讲好,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意味强烈、基本原理和概念高度抽象、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宏大等特征,在客观上与普通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认知能力上存在距离,尤其是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存在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则是新形势下的授课需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教师如果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不能对重大时政和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理性研判解读,不能合理引导学生对一些价值观念加以取舍和评判,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强思政课的生动性与时效性,思政课的效果肯定就要大打折扣。为此,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要新”,必须改进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主导起课堂的育人功能,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注重教学实践。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实践是思政知识、规范、原则转化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和具体行为的必要环节,重点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一要树立协作意识。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在明确自身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科研团队中的位置与作用的基础上,主动对个体教学与团体教学、教学与管理、社会实践等关系及领域进行探索,积极拓展教学过程。二是“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三是以社会活动和交往为基础,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优化教育环境,组织、引导大学生在理性认识与社会现实的融合或碰撞中,检验和巩固正确思想观念,发现和纠正错误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