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研究*
2019-02-19何伟昌
何伟昌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推进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探索实践,深化规律认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基本内涵
党的领导是指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始终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党的领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在我们事业发展的每个具体历史时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都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领导得到持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和基本工作要求,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这是对新时代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科学界定,是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立场、方向和动力。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战胜艰难险阻,完成预定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是其他任何社会政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
党的领导的内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面的、整体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方位的体现在党领导人民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内政外交、全面治党治国治军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从层次上看,中国共产党居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基本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也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处理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种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从方式上看,党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法治方式,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回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探索实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此期间,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一是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核心地位。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P400)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带领下才能取得胜利。二是在领导方式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注意区分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的差异性,要求党不能直接向国家政权机关发号施令。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为了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从1953年开始,要求政府系统加强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强化党中央对政府工作的直接领导。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党组织陷于各项具体事务之中,其领导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对此,党的八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阐述,强调要理顺党政关系,区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界限。三是在领导体制上,强调加强集体领导,树立中央权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要求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反对官僚主义;提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设想等。
(二)改革开放初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探索实践(1978~1992年)
1.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7月,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3](P203)从而明确了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在深刻总结党的事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认识,是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纠正“文革”错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党的领导;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为它的核心是否定党的领导。邓小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放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就出在这里。”[4](P194)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重大原则是非面前要讲话,对“不争论”要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改革开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对顽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要坚决处理。[5]
2.明确“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方针。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度肯定了坚持党的领导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意义。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6](P170)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引领,就不可能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要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要抓紧经济建设,这些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方针,[6](P268)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要求,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有力指导。要求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中国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形成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求全党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培养选拔符合党的事业发展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制度建设,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等。
突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重点和关键是改进党的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6](P35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总体是好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党内也存在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就会葬送改革开放的美好前途,就会导致我们党丧失领导地位而走向灭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不懈地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同时,始终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6](P365)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要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照搬多党轮流执政的错误思潮等。
3.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要维护中央权威。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效应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央要有权威”。邓小平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4](PP277~278)
明确维护中央权威,关键是要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7](P3)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要形成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并坚决维护核心的地位和权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明确维护中央权威,要善于抓全局,顾大局。邓小平在分析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加快开放优先发展进而带动内地的发展等问题时,强调指出“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权威,就办不到”。[4](P278)因此,要处理好国家建设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提高宏观控制能力,要在大的问题上、方向问题上确保中央权威得到坚决维护,做事情、考虑问题要做到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对不讲大局的情况,邓小平坚决要求,“对于不听中央、国务院的话的,处理要坚决,可以先打招呼,不行就调人换头头”。
4.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方式。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保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的任务。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的基础是全面恢复党的领导。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领导体制受到全面冲击,党的领导被极大削弱,必须着力全面恢复党的领导。因此,提出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重新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严明党的纪律;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夯实党的领导基础。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的重点是完善党的具体领导制度。明确了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干部的选拔、分配、考核和监督,应同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与生产指挥相区别,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重要的政策,检查政策的执行,加强对党内外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全国党代会职权,改革中央机构设置、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立顾问委员会、规定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
(三)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探索实践(1992~2012年)
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化阶段,在党的领导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与新问题。我们党在总结苏东剧变和1989年政治风波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认识到实践均有了新的深化和推进。
1.提出并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给予了丰富和扩展,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党的先进性与生产力标准和阶级性本质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信仰源于对生产力的作用和生产关系规律的科学认识,全部活动归结起来就是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这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历史地位与命运。因此,我们党要组织和领导好生产力的发展,并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这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同时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和方向。因此,我们党要加强对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的领导,大力创新领导理念,改革领导方式,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具有极大感召力、包容性和合理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的新概括,对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本质揭示。这要求我们党不断改进作风,完善领导机制,科学决策,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诉求,才能不断夯实党的领导的群众基础。[8]
2.确立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巩固和扩大党的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9](P292)党的十六大通过修改党章,明确了我们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的性质进行的新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对巩固和扩大党的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党在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来巨大变革,对经济社会活动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各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大量新生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同时,工人阶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队伍不断壮大,分布领域更加广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国际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巨大挫折,总结和反思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共产党究竟代表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对共产党的领导基础没有伴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削弱了共产党领导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使其丧失了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可以说,我们党明确“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是对党的领导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分析和总结。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我们党成立、存在、发展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属性,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不能有丝毫动摇。这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其历史使命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党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其本质特点和根本要求,要努力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和扩大党的领导的群众基础。
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大战略,并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推进,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开展持续的理论学习教育。先后开展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学习教育。通过持续的学习教育,使全党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了理论素质与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坚持实践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全党的学习本领,增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使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起了人民的信心和力量,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三是健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制度机制,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等制度规定,有效推进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
以此为开端,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改善了党的领导,为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一是科学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要加强立法工作,注重遵守法律,强化法制观念。胡锦涛指出:“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10](P232)三是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要以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实现了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依法治国”、从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11]四是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理念。在强调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江泽民提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7](P200)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现”,[12](P73)强调法治与德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要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5.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新要求。这是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关系到我们党是否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13](PP545~546)
党的十六大从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明确了重点和关键,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为: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探索实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影响和弱化党的领导的问题,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1.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地位与根本原则。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经验,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之所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这是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地位的全新论断,是对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的深化认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进行了阐述分析,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这是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政治原则。从历史发展来看,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斗争,但几乎都宣告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带领人民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证明,党在各项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工作部门、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必须坚决服从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各项工作在党所确定的正确方向上前进。
2.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是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一个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优良历史传统和独特政治优势,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立足于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篇章,着力于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难题大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
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14]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根本在于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重点在于把“四个意识”的要求体现在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思想上坚定、政治上坚守、行动上坚决。基础在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深层次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层层落实。
3.进一步完善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党的组织制度,补空白、立新规,夯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基础。先后制定修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为规范党的领导和组织运行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中,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定期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作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首次修订了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成为一个规矩。针对国企不同程度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企的“根”和“魂”,明确要求新形势下必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企贯彻执行。针对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15]针对军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永远不变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强军之魂,主持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我军政治工作时代主题;明确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龙头”,并郑重写入党章。针对一些党组织对群团工作领导不到位、不得力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团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针对一些地方和高校在办学方向上的模糊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的指引下,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树导向、强监督,建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力量。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所在。先后制定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改进完善了干部实践锻炼机制,完善了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把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贯穿其中,构建科学精准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强的队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强基础、补弱项,确保党的领导在基层落地生根。对一些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比较薄弱的领域出台相应的制度,构建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实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等,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管党治党意识,自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到位,党的领导在基层得到持续加强和巩固。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总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问题上的实践历程,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需要深化总结: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确立党的领导核心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党98年的历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党的“七大”明确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迅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不动摇,拨乱反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把握大势,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抓手,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在于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这有利于实现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是政治属性,重视政治建设是加强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我们党最根本的要求,关乎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一以贯之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9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团结统一、始终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我们党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引领着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苏共为例,当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头羊,一夜之间垮掉,最致命的就是政治上的蜕变和摇摆,最终导致改旗易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16]这个战略定力就是政治定力。政治建设提高了,政治定力就坚定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付出更为艰辛的奋斗和努力,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这无疑需要已在实践斗争中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进一步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政治保障。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不是为了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决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为此,必须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勇于推进制度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领导水平,为夺取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的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勇于自我革命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检视自身存在的弱化党的领导、危害党的领导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要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的病灶痛点开刀,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抓实抓细抓到位,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的肌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