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创新人才有效落位而不是纯粹的“户口挂名”

2019-02-19李军强

上海工运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

◎李军强

长期以来,各地都把产业发展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产业招商上。一个大项目的落地往往能给地方带来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产值,很多地方认为,只要龙头企业进来了,配套产业和人才就来了,当地就会形成较好的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增长,这一“招商1.0”思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地方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城市如西安、南京、天津等在近几年陆续出台“招才”政策,本科毕业即可轻松落户。虽然不少人诟病这一政策有推动大学毕业生成为城市房地产 “接盘侠”的嫌疑,但无论如何,不少地方确实开始重视人才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然而,现实中“户到身不到”或“户到心不到”却成为常态,很多大学毕业生将户口迁移到相关城市,但仍然在外地工作。大量在一线城市就业的青年利用人才项目落户周边城市,实际上自己仍然在一线城市就业和居住,仅是纯粹的“户口挂名”。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不足10万人,仅是广州、武汉的十分之一,高等教育资源与人才较为缺乏,但深圳却凭借自身打造的包容、公平与开放的文化氛围和创业就业环境,不仅“招”来一批人,还“留”下一批人。杭州等地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都是地方爱才、护才和留才最暖心的实践。

如果说“招才”“留才”仍是外在的、被动的人才思维,那么“聚才”则是依托地方自身发展形成的吸引力。人才形成“自动集聚”,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人才流动现象。

一位开发区工作者曾经讲述过自己身边的一个案例:侄女刚大学毕业,在新城一家企业工作,月薪大约 6000元,还提供宿舍,但由于新城人气不足,是典型的“职住分离”型片区,侄女在当地工作半年左右,以业余生活枯燥为由向单位提出辞职,目前在老城区一家企业工作,月薪仅为4000元,侄女却非常满意。用她的话说:“在新城,孤独感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个新时代的留守儿童,而在老城,我拥有一帮朋友,下班吃吃饭、唱唱歌,周末约了逛逛街,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的确如此,新生代青年已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我甚至听到一位“千人专家”愿意落户项目的条件是允许其子女去国际学校就读。大量青年在工作之余,对足球、瑜伽等运动健身场馆,读书、展览等文化交流场所的需求也日渐旺盛。在新的时期,人才需求呈现全方位、多元化的趋势。“产城融合”成为聚才的重要基础,而产城融合也并非是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是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与耦合发展。

发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聚才”是基本,“兴才”是关键。一些地方把 “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戴帽人才”数量当成自己的人才工作业绩,忽视人才对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的实质性作用;相当一部分致力于助推大学项目产业化的“大学科技园”因孵化不力而日渐凋敝;一些学者制造产业化“假象”,骗取国家巨额科研经费……实际上,真正的产业创新往往来源于企业,企业是产业创新“集结号”的吹响者,人才要想在产业创新中发挥巨大价值,应当是听到“集结号”后的自发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坚持创新的定力,需要地方政府培育创新的悉心和耐心,需要金融及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催化,更需要社会大众对创新的热情关注。

在创新主体上,要推动创新人才的有效落位;在创新过程中,要形成对创新人才包容、鼓励的创新氛围,崇尚创新的社会精神。围绕创新人才,要构建 “市场牵引、企业牵头、政府服务、社会支撑”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地方产业发展活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