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量

2019-02-19周长明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周长明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党中央召开的面向思政课教师的座谈会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大要求,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为进一步做好铸魂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从2016年12月到2019年3月,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本次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连续发表三次标志性的讲话,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格外关注。尤其是此次他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量。

一、伟大事业之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发展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任务新使命。回望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每当人民精诚团结、进取精神勃发的历史时刻,就能创造一个个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每当人们精神萎靡、涣散,就会国运颓废、厄运连连、灾难深重。“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千锤百炼而勇毅,根本原因就在于贯穿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一条主线,是民心牢聚、信心坚强、精神挺拔。[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关乎着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着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出那种“长着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缺乏中国情,丧失中国味”的人,更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者。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远的历史站位、高超的政治智慧,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出发,从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出发,总书记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论语·学而》有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当今中国来说,这个“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当谈到如何“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时,强调了一个重要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四为”要求开展各方面工作,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方向的坚强阵地。只有把这个“本”立住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道”才能清晰明朗、周道如砥[2]。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是决定一所高校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何为一流人才?或许有很多评判标准,但德才兼备必须是第一位的。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写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一个人没有好的德行,才能越高也许会对社会造成越大的危害。在当代中国,这个“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持不懈在高校课堂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定理想信念,培塑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二、严峻形势之所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和社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风险丛生,真可谓“政治领域风险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多样多变,社会领域风险交织叠加,经济领域风险累积显现”[4],我们必须从世界竞争与发展的国际比较中,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变革大调整是世界的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社会制度的较量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随着国家逐渐走向强盛,越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亟待需要发挥我国高校的独特政治优势,卓有成效的展现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筑牢思想防线,守住道德底线。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国内外各种风险丛生,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一是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青年学生心灵。比如宣扬“淡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标榜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等等。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来说,其本质是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其代表性观点就是“告别革命”论、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调查发现,受此种观点影响,“约30%的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合理性缺乏正确的认识。[5]”此外,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质疑改革开放的“左”倾思潮,其基本主张就是“质疑或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反对市场经济”。凡此种种,不得不让人深感忧虑。

二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热情有所减退。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最根本的是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日益泛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淡化。比如,高校近些年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主要表征是缺失信仰,而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大学生一旦丢失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6]”其危害可想而知。

三是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形成挑战。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已经改变、颠覆了诸多传统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比如互联网时代,“知识在网上、思想在博客上、朋友在微信上、感情在QQ上”等特征日益明显,传统的教师权威正在快速被消解。新时代大学生在面对思想疑难、心理困惑等各种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网上寻求答案,好些人宁愿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也不愿意主动求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互联网时代,往往一个热点,一呼百应,但背后常常是意气用事,缺少理性和冷静。一些对中国充满敌意的国家正是借此机会进行意识形态的颠覆渗透活动。阿尔温·托夫勒说过:“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7]”比如在“阿拉伯之春”中,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对煽动青年人走上街头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时代,网络空间被喻为国家安全的“第五疆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已经从现实世界扩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8]”因此,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高等院校越是要重视思政课教学建设,以此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上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四是部分高校存在思政工作弱化、意识形态工作软化的问题。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办学条件和科研实力都获得大幅提升,一大批重点高校和学科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第一方阵。[9]”但是,我们在为此感到振奋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短板,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和思政课被边缘化,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少学校截止今天依然以分数“论英雄”,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以及入党评优排序也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忽视学生思想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少数高校教师鼓吹高校应该是“价值中立”的非政治地带,要求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取消高校党委制;一些教师利用青年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三观未定型的特点,将高校课堂当成了传播负面观点、社会谣言与西方价值观的平台,“更有个别教师非法接收国外政府或NGO组织资助,成为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政治渗透、政权颠覆、‘颜色革命’的‘提线木偶’。[10]”这些人及其背后势力不断鼓噪高等教育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推动去社会主义化和历史虚无主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

总之,高等院校必须从长期大趋势中认识当前形势,从全球大格局中审视自身发展,站高谋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科学应对大变局。

三、特殊使命之所系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高校思政课作出如下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11]”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作为国家课程,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灵魂地位,其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定位,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独特功能作用和思政课教师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有战略高度的要求,又有温暖细致的指导教诲,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能感受到党的重托和岗位的光荣,激励着思政人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积极投身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

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将其定为公共必修课,并要求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修订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宣部教育部还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学分等作了统一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充分重视思政课教师,确保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为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全国高校的中青年理论骨干和教学骨干,通过参加各级哲学社会科学教学骨干培训班、课程研修班,以及到国内外参加社会考察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视野不断开阔,能力不断提升。这些举措,足见高层对思政课建设的特别重视。这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专题座谈会,更加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人才培养、关注青少年发展的坚定决心。

高校党委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的建设水准是体现一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高校党委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把思政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要体现精准推进的思路,坚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充分调研状况,梳理问题短板,直面矛盾弱点,靶向解决问题。高校领导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走上思政课讲台,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联系思政课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士气、强底气。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勇担重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授课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授课群体的广泛性等特征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不可轻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不改、为国育才的情怀不变,坚守课堂,热爱课堂,敬畏课堂,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思政课教师急需全面练好内功、提振“力气”。一要提升“六个力”,即知识拓展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自身气质魅力;二要提振“四个气”,即坚定的正气、自信的底气、创新的勇气和蓬勃的生气。惟其如此,思政课教师方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突出问题之所忧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党中央的殷切希望、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和隐忧。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的那样,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工艺”不精湛、“配方”不新颖、“包装”不时尚等诸多问题[12]。

一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据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专家调研反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总体都很好,教师们基本没有政治倾向上的问题,也没有发现“娱乐化”现象,大都能“遵循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观点正确,讲授准确,教学目标明确。[13]”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显不足。主要差距表现在对讲课内容的高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有的理论知识讲不透,有的重难点把握不太准,有的联系大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都很不够。

二是师资普遍不足,严重影响课程质量。比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14]”等相关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师资都难以达标。以高教大省湖北为例,“目前全省高校有思政课教师3120人,其中专职教师2360人,兼职教师760人,专职教师的师生比为1:594。[15]”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多数高校的教学班级规模都比较大,教师承担的班级授课任务极为繁重(笔者在参加某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时曾发现,一个教师一个学期承担了26个班级的“纲要课”教学任务),常常是声嘶力竭、身心疲惫,穷于应付,课堂讨论难以组织,因材施教更加困难,课外辅导几乎为零。同时由于教学工作量比较大,专职教师负担不了,还需要找兼职教师来补缺,而兼职教师的来源大都是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等,这些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多系“半路出家”,而且兼课目的一般是为了完成评职称所需工作量。如此情况,还指望所有思政课教师都能用渊博的学识、飞扬的激情、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三是教学方法传统老旧,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影响,也深刻改变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今天的思政课堂已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慕课、微课、手机APP等形式使得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16]”但是许多老师还不能紧跟时代,教育理念传统固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囿于理论、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状况依然存在,似此不寻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课的课堂何来生机焕发,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怎么会不大打折扣。

四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对于思政课,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感觉:纯理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之下,学生很难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好感。有专家反映,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强于可读性;有的教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解疑释惑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有学者直言:“高校思政课大道理太多,空洞又抽象,离青年人生活太远。”我们在理论宣讲中,存在“概念漂浮”或“话语空转”的现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内容往往是“曲高和寡”,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话语关系是“话不投机”[17]。如此等等,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不高,获得感参与度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是激励机制不够,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不强。毋庸讳言,当前思政课教师在不少学校难以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使得不少教师自信心不强,在心理上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进而出现思想迷茫、动力和热情不足,甚至怨天尤人、正能量传导不足的情况。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政策保障的不到位,导致不少思政课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缺少爱岗敬业精神,存在精力不投入、备课不认真、讲课不在状态等问题,这是难以担当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英才的重任的。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发挥的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除了通过会议号召、精神感召来激发其情怀使命、展现其责任担当之外,还必须形成一种用制度激励人、用流程管理人的长效机制,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引,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以此来激活教师的内生活力,这是激发思政课教师整体而不是个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基本要求。而这方面目前在全国高校总体而言还做得不够好,由此引发的问题隐忧不可小觑。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战略,是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国战略。习近平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高校思政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对思政课教师赋予了新的职责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事业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这一核心问题,坚持战略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改革创新,突出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