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晋战斗十年的剧宣二队

2019-02-19冯进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战区抗日队员

冯进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抗日战争初期,一批革命的文化人士和热血文艺青年在抗敌救亡的旗帜下集结于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名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其中的“抗演三队”(即后来的“剧宣二队”)奉命开赴山西吕梁山、太行山的抗日前线,在山西度过整整10个年头的峥嵘岁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他们始终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在日本侵略军铁蹄扫荡的严酷环境中,在山西阎锡山当局的政治迫害下,在物质生活贫困和疾病折磨威胁下,寒来暑往,栉风沐雨,利用合法身份,巧妙地周旋于国统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占领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开展民主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集结在抗敌救亡的旗帜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在华北长驱直入,山西很快成为抗日前线。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打响,江南大片国土沦陷,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全面展开。1938年上半年,武汉作为当时全国抗战的中心,云集了10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由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建立的12个上海救亡演剧队,在江南各抗日战地进行了几个月的抗日救亡戏剧宣传活动后,有的已经化整为零,分别奔赴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有的陆续撤退到武汉,和一些民众救亡团体一道展开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周恩来参加并任职在武汉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直接领导郭沫若为厅长的第三厅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干部和许多进步知名作家、艺术家阳翰笙、胡愈之、冯乃超、田汉、杜国庠、洪深、张光年、徐悲鸿、冼星海、张曙、刘季平等参加了三厅的工作。同时,第三厅组建后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秘密特别支部,成员有冯乃超、刘季平和张光年(光未然)。1938年4月,第三厅刚刚成立之际,周恩来从当时抗战形势和保护、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文化有生力量出发,计划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建制下成立演剧队和宣传队。考虑到上海沦陷后一些救亡演剧队和救亡文化团体都是民间文化演剧组织,不仅经费困难,而且在政治上也没有保障等问题,为了保证国统区抗日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同意,第三厅收编了当时已经解散的上海民众文化演剧团体和许多报国无门、生活无着的爱国文艺青年,改编为4个三厅直属的抗敌演剧队和宣传队。其中,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即“抗演三队”(剧宣二队前身)就是由张光年组织的“七七”事变后在武汉及湖北农村进行流动抗日宣传的群众演剧团体“拓荒剧团”改编而来。

1938年秋,抗敌演剧队、抗敌宣传队相继成立。在三厅特别支部领导下,各队建立了秘密的中共党支部或党小组,个别未及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抗演队、抗宣队,选派秘密中共党员指导员随队工作,明确各队党组织或指导员直接与三厅特别支部联系。在分赴各战场之前,为了提高各抗演队、抗宣队的战区工作能力,提高演剧、宣传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在武昌昙华林对全体队员进行了短期集训。集训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政治学习、业务准备和军事训练,队员们情绪高涨、积极认真,集训班理论实践结合,紧张有序,效果很好。集训期间,郭沫若、胡愈之到班讲话动员,鼓励抗演队、抗宣队的队员们发挥才智,鼓舞民众,报效国家。时任第三厅艺术处处长的著名话剧作家、歌词作家田汉亲自与这些胸怀壮志、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一起操练。当时在武汉的著名戏剧家洪深、石凌鹤、马彦祥、应云卫等为集训队员讲授戏剧理论、导演、表演、化妆、舞台美术等方面的艺术业务课,各抗演队、抗宣队都编排了许多演出剧目和节目。集训结束时,举行了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演出。队员们情绪热烈,斗志昂扬,整装待发。出发前,周恩来亲临集训班,为全体队员作了“形势与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贯穿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从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队员速战速胜或是只想去延安而忽视国统区工作的片面想法,坚定了全体抗演、抗宣队员抗敌必胜的信心。周恩来还亲自制定了各抗演队、抗宣队分赴各战区前线的计划和行动路线,对一些需通过日军封锁线或敌占区的抗演队、抗宣队,布置由地方游击队或八路军部队接应或护送。

周恩来和政治部三厅党组织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名义,亲自领导和派遣抗演队和抗宣队到各战区特别是国民党的军队里进行抗日宣传工作,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周恩来给各抗演队、抗宣队中共地下党的指示是,随军行动,深入前线,向战地军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坚持原则立场,巧妙利用合法身份,利用合法手段,争取自主条件,占领文化宣传阵地,配合中共的抗日斗争活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据当时西北抗战形势和抗敌演剧队的具体情况,由张光年带队的抗演三队被派遣到处于抗日前线的山西第二战区。

二、辗转于山西抗日前线

(一)开赴山西

1938年6月,徐州、开封、安庆等城市相继失陷后,日军向武汉外围逼近,并加紧对武汉三镇的轰炸。中旬,武汉会战开始,抗战形势非常紧张。

抗演三队从武汉出发前,西北战场的山西已经处于抗日前线,与日军的争夺十分激烈,亟须抗日宣传工作。当时,第二战区的政治条件较好,有国民政府派进的中央军,有山西的晋绥军,还有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在山西军队中有进步的抗日武装决死纵队,还有进步组织牺盟会。

抗演三队沿平汉路北上。在日军飞机的不断轰炸下时走时停,终于在“九一八”七周年之际到达西安。经与二战区驻西安办事机构联系安排,于10月下旬抵达陕西宜川,拟经过圪针滩的黄河渡口进入山西。

圪针滩位于黄河西岸,山高路险,气势雄伟。这些从南方初次来到黄河边上的热血青年,乘坐的木船在秋季雨后的惊涛骇浪中,犹如一叶扁舟,时而跃到浪尖之上,时而跌至波浪底谷。快到黄河中流,面对更为汹涌的激流,掌舵的老船工立于船头,喊起高亢有力的船工号子。像战斗号令一样,船工们齐声响应。他们裸露着胸膛和肩膀,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与漩流恶浪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领队的著名诗人张光年面对黄河上这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水大战,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着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他仿佛听到了沦陷区广大民众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苦难呻吟,看到了抗日前线中华铁血男儿跃马举枪冲向日本侵略军的英勇壮举,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祖国雄奇的山川大河,船工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构思出一篇大型黄河长诗,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歌词,成为不朽名作。

(二)初到吕梁

时近初冬,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在日军的封锁下处于一片肃杀之中。

抗演三队渡过黄河,立即开赴第二战区司令部驻地吉县。在吉县公演六场,并受到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接见。牺盟会总部和二战区政治部也表示欢迎抗演三队来晋工作。当时,晋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还比较好,二战区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八路军能公开来往,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也与各军政部门有联络和交往。在抗演三队到达前,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王世英已经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以看望友军的名义走访了抗演三队并接受了回访。王世英向抗演三队的党员骨干详细地介绍了二战区的一些情况,说明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山西地方当局参加抗日,和共产党合作,是鉴于大敌当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山西面临不保之虞现实的一种权宜之计。他和重庆国民党也有矛盾,是我们争取的力量。王世英还特别介绍了内部进步分子较多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决死纵队的情况,说明两个组织是山西抗日的新生力量。

为了团结友军,抗演三队先到晋绥军骑兵61军进行了慰问演出。而后转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的防区,与决死纵队的前哨剧团联合举行了公演,在共同工作、互相学习中结下了战斗友谊。特别是正逢纵队政治部举办戏剧培训班,抗演三队主动承担了培训工作,教学员表演、化妆、舞蹈等专业知识。还举办了二纵队歌咏干部训练班,教学员识谱、指挥、唱歌。决死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阎锡山合作组建的一支新军,是抗日革命队伍。在他们的队伍中,抗演三队到处可以看到亲切的笑脸,到处可以听到战斗的歌声。抗演三队还接受八路军115师补充团的邀请,帮助该团训练“战号剧社”。

1938年年底,日军疯狂地向吕梁山的抗日军民展开进攻,抗演三队随决死二纵队在灵石、汾西、隰县交界地带与日军周旋。不久,在决死二纵队的护送下,以去榆林劳军的名义从永和渡过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奔赴延安。

(三)访问延安

1939年初春,抗演三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政治中心,是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陕北公学、文化界抗敌协会等机构都有抗演三队队员熟悉的朋友。抗演三队首次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李富春、罗瑞卿、肖劲光、肖向荣等中央领导都来观看。《抗敌歌》《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在队员们的纵情歌唱中,坚持抗战的决心和蕴藏在内心的激情从胸中喷涌而出,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台下观看演出的毛泽东带头鼓掌,把这次演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延安期间,张光年因晋西坠马受伤还未痊愈,但他的创作热情仍然高涨。2月下旬,冼星海来队看望,一对老友重逢,为创作上的再度合作提供了契机。其时,张光年目睹渡黄河战恶浪而酝酿于心中的黄河长诗,因冼星海建议而激起他改写为大合唱的想法。两位艺术家一拍即合。此后5天,张光年在病榻上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创作。不久,邀请冼星海专题举行了一个小型朗诵会,冼星海聚精会神地听完张光年介绍的写作动机、意图和朗诵的歌词,激动万分,表示一定把歌谱谱好。随后冼星海仅用十多天时间就创作完成了8个乐章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曲调和伴奏。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4月中旬在陕北公学大礼堂进行公演,震动了延安艺术界,被普遍认为是抗战以来最好的歌曲,在政治上和艺术上达到了新的水平。在那个年代,多少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唱着这支雄壮的歌曲,冲向硝烟四起的抗日战场,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延安逗留期间,中共中央组织部考虑到抗演三队工作的流动性,决定把抗演三队党支部编为中央组织部特别支部。明确抗演三队今后遇到问题可通过当地八路军办事处直接向中央请示汇报,代号“济生堂”。明确抗演三队党支部不能在队外发展党员,也不能和地方党组织发生关系。当时,抗演三队队员都认为延安是大家追求的理想之地,一致要求争取留在延安。4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特别接见了全体队员,为他们扼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要求抗演三队回到国统区,占领那里的文化宣传阵地。毛泽东说,你们有合法的身份,比派别的同志去方便得多。并指出,在统战工作中要注意独立自主问题,要善于斗争,又要掌握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聆听了毛泽东的亲切教导,抗演三队的队员们心悦诚服,愉快地同意回到二战区国统区去工作。

(四)晋东南前线

1939年5月初,抗演三队回到二战区。这时山西新旧军队的矛盾已经表面化,坚决抗战和妥协投降的斗争非常尖锐。时任决死一纵队政委薄一波和决死三纵队政委戎子和约请抗演三队到牺盟会力量较大的晋东南去。晋东南是战斗前线,随时都会有军事行动,必须轻装才能适应战地生活。抗演三队队员把个人生活用品减少到最低限度,演出用的道具、服装也尽量精简。他们从当时二战区司令部的陕西秋林出发,沿黄河南行,经韩城、合阳、潼关,由河南渑池北渡黄河到山西垣曲,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驻在长治的决死三纵队。

正当抗演三队和集中在长治的几个剧团准备举行联合公演时,日本侵略军突然开始了对晋东南地区的9路围攻,抗演三队只好匆匆转移。决死三纵队为了抗演三队的安全,发给队里一些步枪和手榴弹。7月的晋东南正值雨季,抗演三队经常在夜间行军,遇上暴风雨,山洪暴发,河水陡涨,他们臂挽臂、手拉手,渡河过去;有时在午间的青纱帐中穿插,烈日当空,热气腾腾,他们挥汗如雨,健步疾走。这样的艰苦环境,给他们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便于行动,抗演三队决定将全队化整为零,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队员和决死三纵队的前哨剧团联合组成前线工作队,到三纵队的各个团进行慰问演出,教战士们唱歌,做宣传鼓动和民运工作;一部分队员组成宣传小组,留在三纵队政治部做文字宣传和音乐、美术工作;一部分队员做训练儿童工作。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的艰苦战地生活。

1940年春,抗演三队到达中央军93军军部。他们配合全国反投降、反倒退的政治形势,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批新剧本,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抗演三队在中央军中工作,还充当了从后方到抗日根据地的中转站,一些从大后方去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在抗演三队的掩护下,穿过93军驻地安全地到达抗日根据地。

(五)晋西农村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抗演三队正在洛阳和抗演十队、抗宣四队会师进行联合公演。洛阳的国民党特务也蠢蠢欲动,准备加害抗演三队的一些共产党员。面对这种形势,抗演三队通过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发报请示中央下一步行动。中央指示,只要外面有工作条件,原则上不要撤回。抗演三队经过研究认为,阎锡山的地方势力和蒋介石有一定矛盾,我们利用矛盾有可能工作一段时期,于是,决定返回二战区,相机行动,以定进退。

1941年春,抗演三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陕西宜川。经与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王世英联系,认为抗演三队打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派出的牌子,发动群众,宣传抗战,还有一定的工作条件,于是决定东渡黄河到二战区去。当时二战区政治气氛也不平静,抗演三队队员们十分警惕。战区政治部的一些干部经常到队上,聊天、打球,甚至到抗演三队队员住处闲坐,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翻阅桌上的书籍、笔记本,没有发现可疑东西,以后就少来了。此时适逢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下达指令,各演剧队按配属的战区番号重新排列,抗演三队遂改为“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二队”即“剧宣二队”。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改名后的剧宣二队高高举起“抗敌演剧”的牌子,排演了一些剧目,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给演剧宣传奠定新的基础,剧宣二队深入隰县一带。他们编排的抗战戏剧,在村镇的庙台、操场、兵营中演出,给学校、机关、民众团体和当地老百姓带去抗战的歌声。他们还举办战地艺术培训班,培养战地学生、青年、士兵和政治工作人员,播撒艺术的种子。剧宣二队所到之处,抗战的艺术像春风般传播开来,温暖着千疮百孔的战地,抚慰着人民痛苦的心灵。他们在艺术的锤炼上着重于现实的要求和老百姓的喜爱,摸索出一条大众化艺术的路子。他们用集体创作克服了工作中最大的困难“素材荒”,上演的剧本和歌曲、朗诵,绝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浓厚的晋南农村风味和地方特色。

(六)被捕事件

剧宣二队在晋西农村的演剧,由于思想进步,形式活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也引起了二战区司令部的怀疑甚至恐慌。

1945年1月,春寒料峭。二战区政治部主任梁化之突然带军警来到隰县,伪称根据重庆电令对剧宣二队13人以“汉奸嫌疑”进行逮捕,实际上是怀疑剧宣二队有共产党组织。剧宣二队因事先有所预感,及早检查销毁了一切可疑迹象,以至军警特务在队里翻箱倒柜大搜查而一无所获。由于剧宣二队的党组织从不与队外发生关系,也不在队外发展党员,经过一轮审讯较量,大家就摸清了基本底数,知道梁化之是在威胁、欺诈,没有实质性证据。于是,剧宣二队在狱内外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领导全体队员开始向梁化之开展理直气壮的斗争。在八路军二战区办事处的帮助下,制订了营救计划,采取公开、合法、持久斗争的策略,揭穿敌人秘密、非法、速战解决问题的阴谋。狱内保证不动摇、不变节,狱外保证不离心、不散伙,党内外团结互信,防止敌人分化瓦解,争取无条件释放全体被捕同志。

剧宣二队部分同志在二战区遭到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后方重庆。《新华日报》《大公晚报》《演剧艺术》等报刊先后刊登了剧宣二队在二战区被迫害的消息。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会还专门听取了剧宣二队工作和受迫害情况汇报,决定向山西阎锡山发报,要求全部释放被捕的剧宣二队队员。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和郭沫若等都为营救剧宣二队13名同志做了大量工作。重庆戏剧界的一些进步人士和曾在剧宣二队工作过的队友,不但给予舆论上的声援,还募集了捐款,帮助连经费都被克扣的剧宣二队渡过难关。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剧宣二队仍有10名同志被囚狱中。阎锡山、梁化之忙于接收太原,对剧宣二队的事情无暇过问,但也不愿意释放被捕的同志。

(七)太原斗争

剧宣二队随阎锡山的机关单位回到了太原。他们总结了过去斗争的成绩和经验,提出积极开展太原的工作,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为无条件释放狱中8名同志创造有利形势,狱内同志一天不释放就绝不离开太原。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成立了以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为成员的军事调处三人小组。借此政治气候,剧宣二队去找梁化之,要求释放狱中同志,并积极参加重要剧目排练,用演出和社会压力争取释放被捕同志。此时梁化之面对省内外要求释放剧宣二队被捕队员的舆论压力,已经理屈词穷,只能作出让步,释放了5位同志。但是还有3位同志在狱中煎熬。

不久,剧宣二队得知军调三人小组要来太原视察的消息,认为这是营救狱中最后3位同志的好机会。于是,剧宣二队选出两位同志,采取巧妙办法见到了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并把梁化之迫害剧宣二队的控告信放到了张治中的房间。在张治中过问下,狱中的3位同志终于被无条件释放。

三、离开太原,转战平津到达解放区

剧宣二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和山西阎管区梁化之的斗争由于政治环境而得到缓和,是暂时的,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以后的迫害随时都会降临。面对剧宣二队留在山西阎管区工作条件已经日渐枯竭的情况,特别支部经过研究,决定先期转移到距太原最近的北平去。这期间,剧宣二队一方面向南京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报告,据理陈情,要求撤走;一方面以探亲、借调等理由,开始分批向北平疏散。不久,经南京主管部门同意,剧宣二队公开、合法地离开太原,调往北平。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意图日趋明显,剧宣二队到北平后的演出也遇到了尖锐的挑战。驻北平的国民党十一战区政治部发来许多反共戡乱剧目,要求排练之后到平汉路“劳军”,鼓舞士气。剧宣二队策略地提出许多要人要物的大额清单,要求配足演出装备并提供安全保证,十一战区政治部只好将报告束之高阁,不再过问。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敌我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剧宣二队的许多活动成了特务们注目的对象,环境日益恶化。于是,剧宣二队又撤往天津。

周恩来始终关怀和重视剧宣二队的成长和发展,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密切注视着国统区的政治形势,经常了解各地演剧队的动向和安全,先后给各队发出“注意隐蔽”、“相机撤退”、“保存力量,以利再战”及“迅速撤回解放区”的重要指示。1948年初,刘少奇、周恩来根据当时形势,作出从蒋管区撤出演剧队的决定。剧宣二队在北平市委城工部的领导下,进行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制定了脱离虎口的详细计划。到中秋节时,分四批秘密撤往解放区。当华北剿总发现剧宣二队一些队员不辞而别,通令各车站、港口、码头、公路严密查捕剧宣二队的共产党员时,二队的同志们早已平安到达解放区了。

“战斗整十年,革命意志坚。汗血洒大地,青春著诗篇。”革命老人戎子和的题词真实地反映了剧宣二队在晋10年的战斗历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10个年头,剧宣二队在山西的山山水水,特别是晋西、晋东南的黄土高原,留下了他们青春的印迹。10年中,他们尽管身处虎穴,被包围在国民党、阎锡山限共溶共反共的险恶环境中,但他们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溶掉,而是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成为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

猜你喜欢

战区抗日队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西部战区战歌
抗日英烈马威龙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