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2019-02-19鹿风芍常大群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仁爱传统思想

鹿风芍,杨 洋,常大群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部,济南 250014;2.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与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在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中强调了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指明了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为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0月4日,毛主席在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的讲话中,首次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了升华。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强调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为人民服务”是行为,“全心全意”则是行为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整个身心、整个意识都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传统文化中大善德的仁心仁体的体现,是人本心本性的完全呈现,是为圣的事业,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经逐步积淀、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与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党建和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基础、内涵机理,通过分析和研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从而达到党内文化建设的丰富和行为自觉的形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角度准确研判传统文化精华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反思文化角度的现实困境,对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从严治党,提升党员干部品德建设,解读新时代党建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培养、强化组织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当下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重点任务”指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中蕴含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体现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心本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蕴含着精神和生命的自由与身心健康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超越,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从传统文化视域探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对于我党执政能力的提升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学术界对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思想有所论述,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研究较少,已经发表的论文不多。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自汉起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王志刚[1]讲到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仁学以及仁者爱人,这成为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精神。有了这种重视人的精神,才有了之后的民本思想,也才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王原平、王学兵[2]提到仁爱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动机,仁爱包含对他人的关切同情,是对他人的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无偿的奉献意识。

仁爱要求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的作用,仁者爱人。仁爱思想的诸多方面与“为人民服务”思想是相通的,比如,仁爱要求人们去爱人,这种爱是博爱,不仅爱自己的父母,也要像爱自己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不仅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也要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别人的兄弟姐妹,在此基础上,把对家庭成员的爱扩展到全社会、君臣之间,由此才能做到天下为公、忠恕之道、重义轻利等,而这些内容正与为人民服务思想所倡导的精神和情感是相通的。

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演化过程中,离不开传统文化这片土地的滋养,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其肇始于商周,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民本思想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而不是真正认识到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一旦政权巩固,人民就会被抛诸脑后,从这一点看,未超越唯心史观的范畴,但是无疑正是由于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壮大,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开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花奠定了基础,诞生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

李小园[3]提到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民为邦本的概念,到春秋时期发展成为儒家推崇的治国精神,此后由于管仲、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圣贤的阐释和发扬,民本思想得以日益壮大。林志煌[4]认为,民本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组成部分,儒家将这一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即“仁爱”。孟子民贵君轻论,荀子舟水论均发扬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高斌侠[5]提到民本思想是封建社会儒家重要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为了巩固政权与统治的手段,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使得统治者认识到要为人民造福,爱护人民。张雪娇[6]10认为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在统治者重视民众的作用,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政权的需要,而没有真正认识到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儒家思想对“为人民服务”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外,传统文化中佛家、道家文化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原平、王学兵[2]认为佛家“舍得”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智慧,万物皆在舍得中成就自身,佛家这种非功利性的利他精神,可以成为人们在利益选择面前的行为智慧。道家无为思想提供了一种方式,“无为”是因“道”而“为”,告诉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此外,管仲、司马迁的《史记》也论述了民本思想,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引领了民本思想。历史上繁荣一时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均是由于爱民、重民思想的践行才取得的成就,其繁荣原因均离不开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传统文化本心本性的传承与超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能够做新时代的圣人,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共产党人赋予儒家圣贤思想以新时代的内容。

儒家特别强调人的本心本性,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说过本心是什么,但是仁爱是他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7]181,《中庸》则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8]25仁爱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他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的时候,意识里出个念头就是仁爱,没有恨,不再有不符合仁爱的任何念头,这是孔子成为圣人的标志,做到全心全意,从而达到了整个身心都是仁爱的境界。孟子讲到了心性,《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9]301《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8]14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天理就是人的本性,纯净的完完全全的善德仁爱,充满生机,这是宇宙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而人意识中的小我对外物的占有欲望是和这个本性相违背的,损害了人的本性,束缚了人性的呈现和发展,使人处于不自由的生命状态。王阳明把天理发展为良知,从内心一发就是善德,这就是人的本性良知。宋明理学心学以仁体、未发之中来说明人的本心。程颢《识仁篇》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10]16程颢又说:“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10]132程颐则说:“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10]292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则天下之达道。未发之中的状态即是全善、大善德,情绪发出来而能保持中和之性,也是善德。为什么未发之中是全善?因为未发之中的“中”的意识状态,对于自身身心的生机能够保持旺盛的状态,能促进生机旺盛,失去了这个状态,则损害生命的生机。而对身心之外来说,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旺盛发展。熊十力说:“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11]397“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外万化之源,万有之基,即此仁体”。[11]6儒家的生机论与道家的道德思想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德思想是道的德性,而道的德性就是充满生机、生养万物而没有私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23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12]80。道的生生之意与孔子的仁爱是统一的,社会中人与人的爱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机、最大的生生不息之意,而在宇宙中只有人才有爱这种高级的情感,这是仁心仁体的人的本质的体现。

圣人是儒家追求的人生目标,修身成为圣人,根本的就是要“明体”,即证悟本心。林继平在《李二曲研究》中说:“所谓明体之学,即是内圣学。要以这个无声无臭的灵明本体奠定内圣学的基石。”修身即是修这个灵明的心本体,本体现前即是圣人,“这个绝对超越的灵明本体,即铸成了内圣学的核心,也是宋明哲学的核心”[13]345。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并回答提问时说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发自肺腑之言,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情怀和赤子之心,彰显了心忧天下的坚定自信和责任担当。对国家、对人民、对这个世界一片赤诚,这恰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我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写照,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大善德、大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老子》第十六章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2]134老子从道出发,认为人性与天性、与道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具有道的品性,人性可以体现道的德性。那么,什么是道的德性呢?道的德性就是大公,能容天下万物,就要有个大公的品性。人的精神境界是大公,就具有了道的德性,就可以容天下万物,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老子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2]121人有宠辱得失,因为人有私心,有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从整个社会、自然界突出出来,其得失心宠辱心就会把他包围,每天患得患失,不得安定。老子说,如果把身心寄托于天下国家会怎样?把自我融入整个社会当中,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爱天下,为天下做贡献,开阔心胸,忠诚奉献,又有何患?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六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说:“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一生,奋斗一生,这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闻稿(2018年2月14日)中说:“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的事业是为了千万人的幸福,我们利益大众,大公大善,自然产生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在《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2]253我将无我,而有赤子之心,有大公之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圣人的标志。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传统文化天人整体观内在机理的延续与升华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是其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合一,人与人、与社会合一,人自身的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的三大方面。在社会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合一的最好状态,只有当人的小我放大到大我,与他人、与社会融合的时候,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把自我的利益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做到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从中国文化看来,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人是无法生存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501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有意识,人的意识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根本,人的意识活动是互相紧密相连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有的人离开了社会整体意识就不能称为是一个人。狼孩是人类的后代,但是不与人一起生活,就不具有人的意识活动,连人的基本的活动都不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把自我放到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整体之中立论的,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而从整体性的要求看,人的意识、人的价值观要从社会整体看问题,从社会整体出发看待自我,而不是从自我出发看待社会,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从社会整体出发,从这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看问题。我们的价值观支配着我们的意识内容和行为,如果不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而是从自我利益出发,要求社会满足自我的要求高于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就在意识上跟人民群众对立了,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要求。自我的偏狭性使人的意识处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是人的意识的落后状态。人类的根本道德是大公的,小我是融合在天下为公的公心里面的,人的意识在为公的、平等的状态下才能使生命生机旺盛,得到良好的发育和发展。小孩子对外物的需求是以生命的需要为目的,长大成人后,这种以生命的需要发展为以占有外物的需要,成为人欲,它破坏了以生命的需要的最初目的,从而损害人的生机和健康,不符合人的生命的需要的要求,喜怒哀乐的情绪紧紧围绕是否占有外物而发生,人就被异化了。

异化劳动揭示了人的生命困境,“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4]163正是这种对外物的私有、占有的制度和观念,特别是观念,使人失去了自我而异化了。“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14]216回归人的生命就是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14]190人的解放、人的精神的自由要求去掉对外物的占有的观念,从异化中解放出来,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去掉私人占有的观念才能做到的,这恰恰是人的精神自由、生命自由的体现。

宋明理学对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讲得很多,天理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生机旺盛、万物一体之仁,而人欲是私人占有的欲望,小我对外物的无限占有欲望,破坏了人天和谐、社会和谐,破坏了万物的生机。朱熹要克除“身之私欲也”,“克尽己私”[15]125。儒家认为人的生命的根本在于天道,人是宇宙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宇宙自然的生长发育的生机,人是同样具有的,大道之行的“道”是融合在宇宙万物之中的,把自我融于天下是“道”的体性,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8]14进而说修道就是修中和之性,就是克除己私,恢复中和之性。如果人的意识里只有占有的私心,就做不到中和之性,是违背天道的,首先对自身生命的生机,就产生了危害,其次损害社会的和谐发展。王阳明讲得最彻底:“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16]135道家也认为要把人的生命与道合一,人的意识就要具有道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不占有、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大善德。道的无为是“道”把自我融在万物当中,就是大公。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2]80道的特点是虚无,大善德是人的意识进入虚无境界的前提条件,意识进入虚无才能体察道、认识道,进而和道合一。所以,大公、大善德是生命内在的要求,是道家身心修炼的要求。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传统生命科学中意识净化、身心健康的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意识的内容,大公的意识状态,它克除了小我私欲占有的心态,克除了异化。首先,这样的意识内容和心态使人不受私欲的干扰,使情绪处于能够控制的状态,不会因为私欲未遂所造成的情绪波动而生病。情绪可以导致疾病,不良情绪对身心的影响非常大。《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7]283在这几种情绪中,忿怒和忧愁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也是最常见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有人因为忿怒而得病,因为忧愁而一夜白头。当然,情绪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气血不足、劳累、生病、意志力薄弱等,而私欲的干扰是其主要原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构建自我与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良好的信息交换。私心太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因私欲无法满足而心生愤懑,身体容易生病或者身体较弱,因为这种心态阻碍了他与外界的信息流通和交换,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其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开放的、大胸怀的、大善德的心态,会使人处于幸福感中。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做善事自己也会很幸福、很愉快,它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

道家早就注意到小我的私心对人身心的影响。《管子》对人的修养和生命活动论述道:“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18]167“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18]137“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18]154《管子》把人的意识比喻成宫殿,这座宫殿的洁净对于修道来说是首要的基础,如果意识这座宫殿里充满占有外物的私欲,就不能虚静,那么,无私覆、无私载的天然的道气,就不能很好地进入人的身心,而且神也无法守好这个“舍”。

减少、克除私欲,淡泊名利,从小我到大我,克除异化,保持祥和、安静的心态,乐于奉献,勤勉工作,让善念善事带来的幸福感永驻,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意识状态带来的疾病;而与社会他人、与自然界的良好的信息沟通,同样促进身心健康,中国文化讲究天下大同,身心大通,内圣外王和内圣外旺,内圣的外在表现就是旺盛的生机。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纳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宗旨,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政党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中是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正在世界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拥有古老的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存着原生态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有着世界上独特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不但取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长足进步,而且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赞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不仅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研究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是欧美等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儒家仁爱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仁爱、博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仁爱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执政党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理念、与孔子学院的仁爱思想传播等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制定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根源、现实依据,解决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如何才能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问题,为理论的构建、发展和完善提供依据,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共产党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仁爱思想所表现的精神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策略,其中一些观点经过千百年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只有以古鉴今,不断改善,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资源,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这些都是对我国当前执政理念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需要全党、各级政府认真狠抓落实,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真正让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构建共产党员的心学

2015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习近平讲到“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的关键是全体党员要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内化于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心学”即“圣人之学”,圣人就是全身心都是仁爱的人,全身心都是集体、国家、天下,有着大公之心。“以学做圣人为目标,成为具有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超常能力、健康体魄、控制情绪、为公利生等的圣人素质和境界的新时代的新圣贤。”[19]“心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治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传统文化这条长河中,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内圣修持的精蕴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为君子的终生所求。当前党内出现的很多不良、不正风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不足,而如何改善这一问题,修身是根本,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其心”“诚其意”讲的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构建共产党员的心学这门学问,从理论的高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从文化的传承上扎下根基根本,有理论渊源,有文化传统,有现实需要,有未来发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层面,又从理论上落实到实践。

(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强化党员干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中讲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各样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党员干部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古人在治理国家当中如何“为民、以民为本、民贵”,从而在实践工作中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各地都在举办领导干部专业和文化培训,其中有一些文化课程,如王阳明的心学和人生智慧、儒家修身与治国思想、老子道德思想,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益的。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类课程开设得还不多,应该大力加强此类课程的开设,有必要全面开放中国文化课程的培训班,而不是在专业培训中加入少量的中国文化课程。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仁爱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