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研究的当代使命
2019-02-19杨建林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文 杨建林 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彝族文化研究历程
彝族文化研究,初发端于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初期,由于国内部分社会学者的积极介入,使得彝族文化研究从个体的、零散的收集素材的阶段,步入了较有目的、系统性的收集素材、研究阶段,并力求运用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将其纳入现代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的研究范畴。但总的来说,彝族文化研究仍处于初放的、无序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包括彝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真正提上了国家文化发展繁荣的议程,各少数民族专有的教育、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前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立足于滇中楚雄,面向全国彝区,是一个为全国彝族文化研究服务的彝学研究机构。成立伊始,以刘尧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彝学研究开拓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不辞辛劳,奔波于滇、川、黔、桂四省彝区,以矢志寻找“山野妙龄女郎”的执着,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在反复搜集比对研究中,虚心向当地的毕摩请教,整理出版了一批开一代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巨著,如《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图腾层次论》等,其中刘尧汉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对彝族乃至中华民族诸多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华彝族文化研究的新坐标”。这个以研究彝族文化为己任的学术研究团队的诞生,意义是重大的。一是从此以后,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彝族,有了专门从事文化研究的“国家队”。二是彝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散落于民间的民风民俗,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三是从此以后,彝族的文化传承彻底告别了靠毕摩口耳相传的个人行为,而是以一种集体的,自觉的方式继承和弘扬。四是依托公办的彝族文化研究机构规范并统一了彝族的常用文字,为彝族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彝族文化研究的当代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开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彝族文化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
围绕寻找彝族文化的“根”与“魂”去努力。彝族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彝族的精神追求,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根”与“魂”的内在特征。我们进行彝族的文化研究,最本原的,就是要找寻出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几千年的内在的“根”与“魂”,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之力,让这个悠久的民族常活常新。
围绕彝族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彝族文化研究要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阐释彝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繁荣发展氛围,推进彝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
围绕彝族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去努力。研究彝族文化价值观,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彝族文化价值观其精华与缺陷并存,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传承和发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彝族人民始终寻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富强”的价值目标相契合;彝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体表现为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和政治平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彝族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崇礼尚德,敬业、诚信、友善被看作是基本的价值准则。开展好彝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资源,促进彝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