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蚝丫丫”单春慧

2019-02-19

农家书屋 2019年1期
关键词:乳山丫丫加工厂

单春慧,山东乳山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威海市,成为一名工程造价师,随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自己工作体面稳定,丈夫经商收入颇丰,儿子又乖巧懂事,生活舒适惬意。两年前,她却突然决定返乡创业了。

在大部分亲戚朋友的眼里,单春慧成了“弄不明白的人”。城里好好的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了,一个人跑到小渔村收卖牡蛎,贪黑起早,挨冻受累的,图个啥呀?在跳出农门、走出乡土的大潮下,单春慧成了少数“逆向”而行的人。

白领出走,逆向而行

单春慧没有向每一个质疑的人解释自己回乡创业的缘由,她只是说“要为保护乳山牡蛎的金字口碑做点儿事情”。就这样,她辞去了城里的“铁饭碗”,回到了生养她的乡村。

要了解一个人,不妨先看看他的朋友圈。这句话在单春慧身上,格外适用。

“七月初七,给小帅哥烙个巧果”“这个熊孩子!昨天没练字,今天让他练3篇就不爱我了”……2017年以前,单春慧朋友圈的“画风”和大多数80后白领一样,偶尔记录自己生活工作中的趣事,更多的是分享和孩子一起的美好经历。如今翻看单春慧的朋友圈,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甚至连转发消息的主角都只剩下一个内容:牡蛎。变化,亦始于朋友圈。

“有一次我回家看妈妈,正赶上海鲜最肥的季节,她给我准备了好几盆。我看着不错,就拍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意料之外的是,其中一张牡蛎的照片受到大家格外的关注。“我大学是在西安读的,因此认识了很多外省市的朋友,他们看到照片上个大、肉满的牡蛎很感兴趣,直接让我帮他们代买一些。”对于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单春慧而言,牡蛎早已像地里的庄稼一样稀松平常,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牡蛎有这么大的魅力。

其实早在2008年,“乳山牡蛎”就正式获国家工商总局审批通过并公告,成为地理标志商标。乳山牡蛎可谓得天独厚。乳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优越,大陆架宽阔延展,海域潮流通畅,海水温度、盐度适中,境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大河入海,为养殖海区提供大量的营养盐,促进了海洋基础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优越的资源条件为乳山牡蛎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既造就了乳山牡蛎可生食的优势,也造就了乳山牡蛎个头大、肉质饱满、入口爽滑、汁液鲜美的独特品质。

很快,单春慧最初代买的几箱牡蛎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随后微信上托她买牡蛎的人越来越多。单春慧嗅到了生意的味道,在微信上卖牡蛎成了她的“副业”。

但是作为零售拿货人,单春慧时常遇到各种苦恼,“一个北京的客户要了5件货50斤,结果等了4天都没有发货,客户当时很恼火,直接质疑我‘你是怎么做生意的’。其实我明白他的心情,我已经催了很多遍,但当时是卖牡蛎旺季,合作的养殖场忙着供大单,根本不理睬我这么小量的货主。”

除了发货不及时,还有发错货的时候,“有一次客人订的是大号牡蛎,但是最后收到的货却是小号的。”以小充大,质量参差不齐……每当出现类似的问题,单春慧既委屈又无奈,错误不是自己造成的,可自己除了道歉又没有办法解决。

近年来,乳山市政府大力推广牡蛎,乳山牡蛎凭借饱满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迅速走红,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大山东好礼”等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乳山牡蛎价格虽水涨船高,但市场仍是热烈火爆。一些外地商家受到利益驱使,以次充好,用当地牡蛎假冒乳山牡蛎欺骗顾客。“这样下去,乳山牡蛎的好口碑不就砸了吗?”单春慧可舍不得家乡“乳山牡蛎”品牌变质,她要保护乳山牡蛎的金字招牌,产生了自己创办牡蛎加工厂的想法。

品质为先,品牌无价

创业难,返乡创业很难,返乡创业做农产品更难,一个女人返乡创业做农产品更是难上加难。单春慧的家人认为,读了那么久的书就是为了有一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工作,稳定、不吃苦,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丈夫也说,“咱家里的条件还可以,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儿子听说妈妈以后要在农村工作,不能经常陪伴自己了,情绪十分低落。

可单春慧认为把乳山牡蛎的品牌保持下去,是一件等不了也推脱不了的事。作为乳山人,她天然就有这样的责任。而且在她看来,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做有意义的事情。

真正想做一件事,就不会找任何借口。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单春慧于2017年9月末向企业递交了辞职申请书,一门心思扎进牡蛎品牌建设中。

“我们都曾有梦想,我们都曾怀揣希望,我们都曾为了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些属于自己的事情而努力过,但是面对现实的艰难险阻全部搁置!如今慧慧姐想抛开一切重新来过,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来玩个工厂?”2017年10月,单春慧在网络上发布了众筹的意愿,很快得到了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70多个小伙伴的响应。“原本担心农产品会不被看好,没想到有这么多的人还在关注农业,想通过各种方式反哺农村。”这给了单春慧坚定的信心。

线上在积极筹集资金,线下单春慧也没闲着,一边为脑海中早已形成的“蚝丫丫”设计品牌形象、包装等,一边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建厂位置。为了寻找稳定的货源,降低成本,公司最终建在乳山市乳山口镇西北岛村,这样既方便和养殖户联系,又有大量海水暂养牡蛎,保证牡蛎的新鲜度。

引进设备,招工人,2017年12月,“蚝丫丫”乳山牡蛎加工厂正式成业。从此,加工厂就成了单春慧的家,牡蛎就是她生活的中心。

每年10月底到次年清明,是吃牡蛎的最佳时期,也是乳山最寒冷的季节。单春慧的办公室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全靠一个小炉子取暖,她白天忙活着不觉得冷,可是夜里睡觉的时候,只有一个电褥子可以用。“被窝里是暖的,但是手跟脸蛋都在外面,手指头冻得都木了。”说是睡觉,其实只有4、5个小时的时间。单春慧每天5点起床,一直忙到凌晨1点才休息。

单春慧的辛苦,工厂里的大姐于林静都看在眼里:“一个人大老远从威海跑到这小村里,身边也没有个人照顾,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天那么冷,炉子也生不旺,家里净是煤烟,窗户还漏风。哎,真是不容易啊!”

单春慧走访养殖基地和合作社,只为采购最好的品种;高压清洗过程中,有任何破损的牡蛎一概不要;上线最先进的分拣流水线,杜绝大小参差不齐;合作最高效的物流伙伴,力保发货速度。找货源-上货-清洗-分拣-包装-发货,单春慧尽量亲力亲为,盯准每一个步骤,努力把控牡蛎产品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在初期工厂规模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蚝丫丫”的口碑,她不惜放弃扩张市场。在利益面前,单春慧坚守住了“蚝丫丫”的品牌理念,“严把质量关,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以梦为马,未来可期

品质取胜,“蚝丫丫”渐渐打开了市场。“现在主要渠道是通过电商线上发售,市场集中在京深这样的大城市。冬天是旺季,每天销售1~2万斤,夏天每天3000~4000斤,但是价格相对高一些。”单春慧于2018年8月,搬迁了加工厂,扩大了规模,目前自有牡蛎养殖基地1000多亩,合作社海域上万亩,年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

看着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单春慧觉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值得的。“最难的时候也哭过。有一次温度太低了,加工厂所有的水管都冻住了,没有水,不能清洗牡蛎,没法儿发货,大量的牡蛎全被冻死了,客户还一直催单。”所有的问题汇聚成巨大的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垮了单春慧最后的坚强,她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了一个晚上。嘴上说着不支持的丈夫心疼她,拎着烤枪一点一点儿地给水管解冻。

单春慧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创业,唯一的顾虑是对家庭对儿子的亏欠。创业初期每个月她只回家一两次,而且从工厂忙完开车回家常常是深夜才到,孩子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孩子还没醒来,她已经开车回加工厂了。“我儿子曾经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塞到我的手里说,‘妈妈,你再多陪我一天吧。’我听了心里酸楚楚的。”天下哪有不想陪着孩子的母亲,尽管单春慧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愧疚,但她还是回到了养殖场。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每每提到儿子,单春慧总是被自责包围。其实,她不曾看到,尽管她没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她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踏实做事,奋力追求梦想的言传身教,正是给孩子做了最好榜样。

“把‘蚝丫丫’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与行业内其他品牌形成良性竞争,共同守护乳山牡蛎的金字招牌。”以梦为马,单春慧没有停下脚步,她在努力钻研牡蛎的精深加工,将牡蛎的营养价值进一步发挥,围绕牡蛎营养液、牡蛎医药保健品、牡蛎壳加工产品等领域,发展牡蛎精深加工项目。“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希望未来可以带着家乡的牡蛎走出国门。”

对威海而言,少了单春慧这样一位工程造价师,会有其他人填补上来。但是,对于乳山而言,迎来单春慧这样一位真正做实事的新农人,实在是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乳山丫丫加工厂
文化经济融合视域下乳山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河南省长葛市获丰巢础加工厂
山东乳山:草莓小镇的“莓”好生活
参观便便加工厂
香味加工厂
乳山牡蛎从“论斤卖”实现“论个卖”
参观奶酪加工厂
快乐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