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科研究“中国声音”唱响世界
2019-02-19
2018年12月26日,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际鼻科学领域权威期刊之一《国际过敏科学和鼻科学论坛》(IFAR)近日以整期正刊的形式报道中国鼻科的研究成果,并邀请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张罗作为客座主编,撰写述评。据了解,这期中国专刊的所有文章都来自中国的鼻科学者,这也是该期刊创刊历史上第一次为单一国家发表专刊。
全景式展现最新进展
据介绍,此次专刊共包括19篇文章,集中报道了我国近年来在鼻部炎症发病机制和诊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疾病流行状况、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鼻病领域全球发病前两位的疾病——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过敏性鼻炎的联合药物治疗的优化、脱敏治疗的最新进展、最易复发的慢性鼻窦炎亚型——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的诊断标准等。
张罗在为专刊撰写的述评中指出,特刊集中报道了我国近年来在鼻部炎症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鼻科及过敏科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说明国际同行对中国学者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度认同。
据了解,2017年,担任IFAR副主编的张罗向IFAR主编David Kennedy教授提出了出版一期中国特刊,以全面反映中国在鼻部炎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初步计划,该计划立即得到主编的响应。中国特刊从正式立项、国内组织稿件、专家评审、国际定稿再到全球发行整整耗时一年,经历了客座主编和编委的严格把关。
已具“并跑”国际实力
张罗说,过去几年来,中国的鼻科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个过程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医务人员真正接触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充分消化吸收国内外诊疗指南,在学科实力上已逐步从“跟跑”国外学者,到目前实现了全面的“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站到了世界鼻科学的最前沿。
2018年,由张罗牵头完成的我国首部英文版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发表在最新一期《过敏科学、哮喘与免疫学研究》杂志上。指南基于中国临床数据,系统阐述了过敏性鼻炎的诊疗现状,包括流行病学、致病过敏原、社会经济负担、分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临床疗效评估以及患者教育及前景等对未来的展望。其中,还涵盖了很多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草药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在造福中国患者、为中国医生提供规范诊疗依据的同时,也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经验。
“系统归纳、总结基础与临床数据,规范疾病诊疗,向国际学术界贡献中国数据,推进与国际接轨是中国鼻科专家的重要使命。”张罗说。
青年人要担起学科发展责任
“近年来,我国慢性鼻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按照10%的发病率大致估算,我国约有1亿患病人群。面对如此庞大的发病群体和诊疗业务量,目前,国内注册执业的耳鼻喉科医师不到4万名,数量上明显欠缺。”张罗说,要想提升学科发展速度,提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首先应加快鼻病学科人才培养,让更多人才充实到学科队伍中。
除了从业者数量的问题,张罗指出,支撑鼻病学科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要依靠新一代以及未来的鼻科学者,因此要赋予年轻人更加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大型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流砥柱,除了要解决基层解决不了的疑难重症问题,还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慢性鼻病学科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张罗说,当前我国青年一代受教育水平非常高,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年轻医生大多数有出国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完成这些教育后,年轻医生从技能上来说已经具备相当能力。“青年医生绝不能将疾病诊疗和临床科研工作对立起来,尤其对三甲医院医生来说,要更好地为医学进步做努力,对临床中的创新和改进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相关链接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增速明显
慢性鼻病严重影响人们躯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证实,慢性鼻病与哮喘、肥胖、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头颈肿瘤、青光眼、银屑病、慢性牙周炎、性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过敏性鼻炎会引发患者精神心理异常,慢性鼻窦炎与抑郁症密切关联。
过敏性鼻炎是鼻科最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患病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过去6年,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11.1%升高到17.6%,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张罗说,保守估计,全球过敏性鼻炎患者已超过10亿名。过敏性鼻炎长期迁延,是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统慢病的源头性疾病。
在我国,蒿草和尘螨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物也都是季节性吸入性过敏原。此外,环境因素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密切相关,空气污染加重影响过敏性鼻炎发生和严重程度,最低温度、水汽压和海平面气压等也都对过敏性鼻炎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