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画意境

2019-02-19侯文倩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意境

侯文倩

一、国画文化根源

绘画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它是人们的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在实践的客观反映。因此绘画观念既是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观、人性观、社会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其哲学观的具体反映。透视中国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它的深刻影响。如潘天寿所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中国画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血脉相承的有机体,或者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交融互补而形成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核心内涵。中国绘画艺术的形式规范和审美结构,正是这种母体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绘画的母体结构和它的内在形态,是以道学的“天人合一”、禅学的“梵我合一”及儒家“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画家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使中国画在人与自然之间,以“情景交融,缘物寄情”的思维模式,进行绘画的建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文人当权影响最大,于是文人画就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文人是“志于道,须臾不离道”的,文人评画、论画、画画总离不开“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准则,这就是中国画多以哲学为本的原因。无论评画、作画,必须以哲学为准则。

二、意境的表达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较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中国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意境的概念。国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了解、认识中国画的意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对作品赋予感情和激情,并且对画面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尽表现无尽,气魄雄浑,微妙含蓄的艺术效果,产生共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无意境,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界限,没有意境 ,就不成其为艺术。因而在中国画创作中,处理好意境是作画成败的关键,不懂意境,就谈不上中国画创作。

(二)国画中“意境”生成的要素。国画的意境,是画家对生活的回归,意境来自于生活,或者说是受生活的启发,但却高于生活。由于画家个体的生活阅历不同,知识修养的差别,对生活感受的异同,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意境的差异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格调高低。格调高的画家,绘画意境高,格调低的画家意境则不尽如人意。意境是中国画里的生命,画中的意境是画家内在情感、精神生命及人生智慧信息传达。意境激活了笔墨,而笔墨又创造了意境。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经营位置是古人谢赫在六法中提出来的后世通行的绘画专有名词,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传统中国画的布局、章法问题。所谓的经营位置是将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将画家反复酝酿的腹稿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形式语言的美感首先来自于构图的处理上,構图受“意”的统领,发挥独特的思维想象,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构图形式,使观赏者乐意去揣测其中的味道和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上极讲“势”的存在,如造险绝之势、造祥和之势、造平稳之势、造动荡之势、造大度之势等等,“势”乃布局之阵势也。国画大师潘天寿认为,章法要气盛势旺。他说“中国画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组织运用上、用色用墨的配置上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力求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与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特有的生动性”。同时,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之长盖使中国画气度雄浑、法式独特、妙趣横生。因此,不同及相同形状的结合,物类的对比、态势、节奏、排列、凝集、分割、疏散等态势,都是构图呈献的不同方式。画家的笔墨水平再高,构图不合理,也不会成为一幅名作。构图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功和失败。

虚与实的对比、衬托,体现于画面整体结构和笔墨具体运用的两个方面。有宾有主,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纵有横,有开有合,有藏有露,还要求虚不空、实不死,以实带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影响了艺术家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而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宇宙灵气。元代画家倪瓒每画山水总置空亭,所谓“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寒寂静,总由此亭道出。虚至极是空白,实至极便为黑,由此又产生出黑白关系的多种论述。虚实使画面产现了节奏,有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这是中国画独辟蹊径的处理方法,尤其是黑白之论,在西方绘画史没有的。

中国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中国画创作者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中国画山水写生中,也不以忠实于自然景物的形似为目的,而是要求在师造化中目识心悟抒发感受。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所以,自然景观就成了带有生命光辉,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苦心经营的,需要含蓄曲折,也需要笔精墨妙。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围绕着思想感情的传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感人意境的追求,否则便成了孤立的玩弄技巧。含蓄朦胧也好,曲折变化也好,都必须恰到好处,如果晦涩含糊,如智力测验,使人不解,或是故意雕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的话只会破坏画面意境。画面的意境决定着绘画的最终完美与否。因此,画家应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己思维、意念、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有限的颜色中组合出无限的色彩旋律来。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意境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难忘岁月》(国画)
书画名人汇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国画等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