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2-19覃献灵
覃献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中心思想,还在每组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段话或一篇课文,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读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重点的字、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鼹鼠先生本想向松鼠太太请教长颈鹿大叔寄来的小颗粒是什么,可是却不小心将它们漏在了路上。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的故事。故事让人读来信中充满温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懊丧”、“绚丽多姿”、“五颜六色”、“花朵簇簇”等的重点词语和“这是谁在我家门前钟的花?真美啊!”。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心情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到了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惊喜与赞美的情感,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突显“礼物”的神奇与美好,被充满童趣的故事所陶醉。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封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冷清”、“重新”、“挺好”等重点词语,来说明露西在爸爸出国后的两次写信的内容的变化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露西在生活中要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要看到事物阳光美好的一面。
二、抓住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去默读,从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②找出描绘桂林山和水的词句,想象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体会桂林山水独特的美。③读了课文,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指导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时,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一下思考问题:1.他们怎样和我们享受春天?2.这里的“春天”是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手、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感悟战争中的孩子能够像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在指导朗读最后一节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答:通过朗读我理解了战火中的孩子们的希望。作者还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你们知道吗?
“作者的问题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地回答。接着我再问:“是啊,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再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学生再读前面的四小节,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我知道了:“生1:前四个小节都是讲战争给大自然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你看,战舰和水雷破坏了海鸥的乐园大海,坦克和大炮破坏了蜥蜴和甲虫的天下沙漠,导弹破坏了属于星星和月亮的夜空,地雷阻挡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的脚步。生2:这句话是作者对发动战争的人们的严厉质问。生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愤怒之情。是啊,谁都不希望战争,但世界并不太平。作者在这里发出了愤怒的质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导学生用愤怒的质问的语气读这句话。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能力就得到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学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朗读: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默读适合边读边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
2、批注:预习课文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指导学生在课文一些重点词句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会读的字标上拼音或同音字,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草原》一課时,我让学生借助学习目标预习,运用圈画法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评议,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阅读能力。
五、结合课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结合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题,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泼水节”和中心词“难忘的”,学生很快就捕捉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了学习的重点,提高了学习的效益。
六、钻研课后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后问题。课后问题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课后问题帮助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