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文本阅读下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2019-02-19王晓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考查诗歌文本

王晓猛

多文本阅读是教学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围绕一定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阅读与这些主题、手法相关的文章,经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深化对这些主题、手法的认识。

多文本阅读在小学、初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高中一、二年级也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因为高三备考时间紧,任务重,所以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多文本阅读不受重视。其实,有序开展多文本阅读,对高三备考有百利而无一害。多文本阅读能让学生深刻领会相关主题、手法,而不是只限于一两篇典范文章、一道试题。经过充分阅读,学生会在以后的阅读、答题、写作中快速识别相关主题、手法,并能规范答题。

根据本人多年备考经验,现将多文本阅读下的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呈现如下,希望能对广大师生的高招备考有所帮助。

一、多文本阅读下论述类文本备考策略

近几年论述类选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且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因为信息量大,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文章比较陌生,所以在阅读时有犯怵心理,在答题时正确率往往不高。

结合日常练习,有意识地寻找各领域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整体上了解相关内容,便于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命脉。查找适宜学生阅读的、和高考文章比较接近的文章,有一定难度。可以结合学生手头资料,按照类别进行整合。在不以做题为目的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能够放松心情阅读,并且对此类文章有一个大概了解。

比如,按照常见结构分类,总分总式结构的文本有:2018年全国卷Ⅲ《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2017年全国卷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按照总分式结构,有以下文本: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7年全国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意、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熟悉此类文章。如此,在具体做题的时候,因为熟悉了相关内容,有一种亲切感,必然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答题正确率。

二、多文本阅读下实用类文本备考策略

《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实用类文本”是指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等文本。近几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因为其涵盖的信息量大,并且糅合了图表等要素,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实用类文本,考查侧重点在分析新闻(报告)的语言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概括文段的大意和中心意思。对于平时不太重视阅读新闻的学生来说,这类文本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考文本贯彻的是“立德树人”理念,所选择的文本立足于社会热点。新能源、人工智能、城市化、信息经济、海上风电、文化遗产保护、医疗改革、养老保险、文化消费、溁度扶贫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考时应该关注的内容。

教师可以分门别类地选择相关内容,如:关于新能源,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前景、应用等,形成一系列专题类多文本,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新能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且给学生展示新能源的相关图表,让学生能通过图表发现问题。

如:教师可以蟾照近年高考试题中的文本,进行归类。显性观点类文本:2018年全国卷1《“量子通信”的相关报道》,2017年全国卷2《“垃圾分类”的相关报道》。隐形观点类:2018年全国卷3《“图书出版”的相关报道》,2017年全国卷1《“电视台纪录频道”的香瓜报道》。

通过多文本专题阅读,学生能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并且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在阅读相关文本时,有一定的熟稔度,概括相关论点时,会更加便捷。

三、多文本阅读下文学类文本备考策略

《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作了如下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备考时,可以按照不同体裁选择文本。每一类体裁又可以细分为不同主题,按照主题形成多文本阅读。也可以按照艺术手法组合文本。如:按照事物线索,形成多文本:2018年全国卷2《有声电影》,2016年全国卷3《玻璃》,2014年全国卷2《鞋》。在此基础上,寻找其它事物线索的文章,组成多文本。按照人物线索,形成多文本:2018年全国卷1《赵一曼女士》,2015年全国卷1《马兰花》,2014年全国卷1《古渡头》。

散文类,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分类阅读。写人叙事类文章:2017年全国卷3《我们的裁缝店》,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写景状物类: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2015年四川卷《太湖碎锦》。议论说理类:2017年全国卷2《窗子以外》,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四、多文本阅读下文言文备考策略

文言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读不懂文章,文言知识薄弱。在补充相关文言知识的同时,采取多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相关类型的文章,有助于學生积累文言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如:按照近年文言文选材类型,大致分为“文官类”、“武官类”。“文官类”文本:2017年全国卷1《谢弘微传》,2017年全国卷2《赵熹传》,2017年全国卷3《许将传》,2016年全国卷1、2、3、套的《曾公亮传》、《陈登云传》、《傅硅传》,2014年新课标1、2卷的《于休烈传》、《韩文传》等。

“武官类”文本:2015年全国卷1《孙傅传》,2015年全国卷2《来护儿传》,2013年全国卷1《马文升传》,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等。

分门别类让学生阅读,使学生更容易积累相关词语,掌握文言阅读技巧。

五、多文本阅读下古代诗歌备考策略

随着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增多,可以预见古诗鉴赏试题的命题走向:选择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體裁多样化;强调诗歌的整体理解,突出思想情感分析,着眼艺术手法与语言鉴赏,注重比较阅读,设问角度、形式更灵活等。

在熟练相关课本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多文本阅读:

可以按照题材,把诗歌分为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类型,然后分类别选择相关题材诗歌,组成专题性多文本诗歌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阅读、鉴赏中,熟练掌握相关诗歌主题、风格、艺术手法等。

学生初读诗歌,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阅读障碍。这时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更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

诗词考查有一半左右是问“表达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法”“诗法”“词法”。许多考生对诗歌鉴赏中术语的运用感到头痛,对概念术语的区别也往往弄不清。其实,对于这一类问题,同样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形成专题性诗歌多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这些手法的印象、对术语的运用,就会事半功倍。

六、把握最新命题方向,引领多文本阅读教学备考

横向分析近几年全国卷三套语文试题发现,试题结构基本上一致,大到各版块,小到各小题的命题点都基本相同。

纵向比较分析近三年全国卷试题发现,2018年全国卷各个版块与前两年全国卷除了文言文阅读部分没有变化之外,其他部分或多或少都有变化。

针对全国卷命题的变化,在备考中,选择多文本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备考应更全面。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时要散文、小说兼顾,同时要打通二者的“任督二脉”。同样,实用类文本今年主要考新闻,但之前一直考查的人物传记仍不能忽视。其他往年高考没有考查的考点,如近两年语言运用考到的得体、推断、图文转换等,需要重点准备,但不等于压缩、扩展、补写、仿写等其他轮空的考点就不需要准备。

2.关注命题点的变化。具体到高考题来说,第一小题要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之前高考论述类前三小题都是让选“不正确的一项”;第二小题要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跳出了筛选信息、文意推断的窠臼,考查文段大意、行文安排,深入文章的内涵;古典诗歌鉴赏今年新增了选择题,从诗句大意到全诗主旨、技巧特色等全面考查,这些都要多加研究。

3.坦然面对变与不变。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语文备考也是这样,高考变的是文本选文、作文选材、考点轮换、版块调整、分值微调等,不变的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不变的要有开阔的大语文视野,这都要靠日积月累地养练自己优良的语文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而薄发,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洞悉高考考点,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恰当做好多文本阅读下的教学备考,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在备考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题课题《高中语文多文本阅读下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研究》(立项编号:dwbyd180113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考查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