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余网球竞赛规程分析

2019-02-18范文涛

卷宗 2019年34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网球也越来越普及,业余网球赛事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网球项目的普及,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以业余网球赛事竞赛规程进行分析,为业余网球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推进业余网球比赛竞赛完善。

关键词:业余网球;竞赛规程;网球比赛

竞赛规则是竞技体育比赛的规范和准则,竞赛规则的存在和完善是体育比赛顺利进行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保證。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认为:竞赛规则的改变对当代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表现的变化及训练方法与手段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竞赛规程的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首先要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二是要顺应世界的大格局,同时符合中国国情。

1 业余网球竞赛的发展现状

体育大辞典(2000)将运动竞赛规则解释为: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内容有:裁判员的名称和责任,比赛的组织管理和方法,评判成绩和录取名次的方法,以及场地设备安排和器材的规格等。网球规则受影响的因素刺激了网球规则的演变,网球规则在未来会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第一稳定的规则会影响网球技、战术的发展,第二网球这一运动的竞技性与观赏性的需要,第三还要满足网球运动商业化充分发展的需求,第四更要体现网球运动中的人文关怀。网球规则还可能会取消发球二发的机会、减小发球区、控制网球拍和网球场地。要使网球运动得到大量的推广,网球的赛事举办的影响不容轻忽,在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型比赛如果承办的很有特色,小城市的居民也会跟随参加进来。所以,要想让网球业余比赛赛事在全国展开,最终的办法就是要增加网球爱好者的数量,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的延续性。

2 业余赛事竞赛规程分析

业余网球赛事的赛制分为循环、淘汰和混合赛制,采用什么样的赛制是随着参赛人员的人数或队伍数量来决定。赛制对比竞赛来说非常重要。如同样是六支球队,单循环赛需进行15场比赛,而单淘汰赛只需进行5场(不打名次排位赛)。其次对于竞赛本身而言,淘汰赛一般单场决胜,负者直接淘汰,这样的比赛偶然性很大。而循环赛制,不存在淘汰,并且所有参赛队伍和选手的都会相遇,所以相对来说偶然性小,更公平公正。一般在国际上也认为循环赛制下所产生的成绩,更能让队伍间的水平得到发挥。而对于赛事组织方而言,如果要求赛程简短一般是进行淘汰赛制或混合赛制(先小组循环后淘汰或者先淘汰后决出数量较少的队伍再进行小循环)。而若是比赛赛程很长(一般联赛采取较为普遍,比如英超,中超,德甲)就可以采用循环赛制。CRT中网比赛采用的是单淘汰赛制中国龙团体赛采用了分组循环以及交叉淘汰制并且作为团体赛需打满三场,出场顺序为男双、混双、男双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也采用了循环赛制以及淘汰赛制,但是团体赛出场的顺序为单打、单打、双打,并会进行附加赛决出1至8名

3 业余网球竞赛规程对业余网球赛事的影响

训练和竞赛是密切相关的,竞赛制度的安排影响着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制定,因为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围绕着的中心,所以竞赛的检验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训练水平。目前我国各业余比赛中,均存在着一些虚报组别的选手,水平较高的来打水平较低的比赛。如CRT-中网级别联赛,它的分组是运动员自己上报自己的水平是3.0、4.0、还是5.0,这就存在着许多水平达到4.0的来参加3.0级别的比赛。类似的问题在其它赛事中也有体现,如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也有水平高的选手来水平较低的组别参赛。由于比赛本身无法检验业余选手的实际训练水平,其杠杆作用就显得无关紧要了。长此以往,业余网球比赛成畸形发展,最终失去存在的意义。业余网球比赛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功和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通过对业余网球比赛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业余网球比赛的赛制安排主要是对竞赛规程方面的修改,例如竞赛日程、项目设置、以及参赛办法、录取名次、计分方法等方面的修改较多。从赛制自身来看,比赛类型及次数较少、运动员资格审查力度不够等,还是从制约赛制良陛发展的外部因素,如裁判员的业务素质需要加强、国家体育局相关政策法规等问题都影响了业余网球比赛的发展。还有目前比赛对运动员的奖励不尽如人意,比赛的奖励是奖牌证书和道德风尚奖。通过对个别教练的访谈了解到,道德风尚奖在个别代表队的申报也比较有规律,要么就是给一个成绩突出、名次靠前的运动员,要么就是一些没有取得名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运动员。在选择应如何奖励教练员的办法中,有70%的教练员选择了奖励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输送优秀人才等综合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6.P14.

[2]刘建和等.运动竞赛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P130.

[3]唐建军,谢慧松.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4]张孝平.体育竞赛组织编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5.

作者简介

范文涛(1969-),男,江西南昌人,九江市体校,一级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