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锋与藏锋
2019-02-18卢仁江
卢仁江
我们若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是藏玉怀瑾,还是锋芒毕露?应该说,一味地卑微、肆意地张狂都是不可取的。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我们需要既露锋又藏锋。
露锋与藏锋要看对象。在我们的周围,既有赏才重才的开明君子,也有嫉贤妒能的狭隘小人。在开明君子面前,他们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赏识你、尊重你;而在狭隘小人面前,他们却会因你外露的才华而伤害你、掣肘你,那么,“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现象就会在你身上发生。
汉武帝时,有个将军叫灌夫,能文能武,才华横溢,他对没有多少才华的丞相田蚡甚是不服。当时,文武百官都去巴结田蚡,而灌夫不但不去亲近田蚡还常在他面前耍枪弄刀,卖弄技艺。有一次,他当着田蚡的面锋芒毕露、出言不逊,说:“你靠奉承权势起家,不过是椽作梁用,有何荣耀?”由于灌夫过于露锋,终为田蚡所忌,将其处死。
当灌夫遇见了心胸狭隘的田蚡,又一味露锋,自然是引祸上身。如果灌夫注意揣摩说话对象,适当藏锋,就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见,你有才能和亮节,是藏还是露,要看面前的对象而定。
露锋与藏锋要看时机。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不择时机,盲目露锋而丢了身家性命。曹兵进退维谷,曹操本已心烦意乱,而杨修偏在此时大肆露锋,“妙解”鸡肋,认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擅自命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回。拂逆了曹操之意,杀身之祸倏然降临。
露锋与藏锋要看环境。一个人才能的显露,要有相应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才能够发挥到极致,故此,你露锋要适当顾及其时其地人们的感受。
旧时,某地有一座砖瓦窑,窑主给工匠们规定,每人每月必须制成1万张瓦片才能领到工钱,超过1万张的工匠按数量的递增领取档次不等的赏金。窑里有个叫牟炳的工匠,每月制瓦1.2万张,总拔头筹。然而,有一天,窑主又招来了一名工匠叫徐冲,他上窑场操作了两天,每天制瓦达600张,且瓦面光洁、质地坚固。收工时,他便触到了一道道恼恨的目光,當跑到伙房吃饭时,他的碗筷又被人扔在了一口猪食缸旁。这下,徐冲立刻意识到自己遭人嫉妒了。于是,他便有意放慢了制瓦的速度,制瓦的数量跟牟炳他们相近。接下来,他还接近牟炳等人,告诉他们一些诀窍。经徐冲传授技艺,牟炳制瓦的技能大有长进,每月制瓦达到了1.5万张左右,其他工匠的制瓦技能也普遍提高。这下,牟炳及其他工匠都开始感激徐冲,请他使出所有本领为大伙儿树标杆。于是,徐冲使出浑身本领,每月制瓦都达到了1.8万张。此后,人们不仅不嫉妒他,还佩服他、尊敬他。
徐冲可算是处世高人,他将藏锋与露锋的环境拿捏得非常恰当。他在露锋的同时“转锋与人”,并与人共利同赢,因此使环境变得优越,更加适合自己露锋。从这个角度说,露锋时除了要看环境是否适合以外,更需要你积极地去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使环境有利于你的露锋,使自己的聪明才智、技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显露和发挥。
(选自《非常关注》)
【赏析】
从内容上看,本文所举正反事例颇具启发性:灌夫与杨修的教训足以成为前车之鉴;而徐冲“‘转锋与人,并与人共利同赢”的做法更是让我们掩卷深思、反躬自省。
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篇相当标准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我们需要既露锋又藏锋”。事实论据——反面的有汉朝的灌夫以及三国时的杨修;正面的有工匠徐冲。结论——学习徐冲,正确处理露锋与藏锋的关系,为了良好的结果而对过程进行艺术化处理。此外,文中的叙例很有讲究。比如“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不择时机,盲目露锋而丢了身家性命……杀身之祸倏然降临”这段文字,展开叙述时就注意处处紧扣“时机”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