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问题是颜色问题
——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之一
2019-02-18何海涛
何海涛 刘 月
在群敌环伺的严峻形势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维持多久?面对来自国内外、党内外善意的担忧或恶意的猜测,列宁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在1921年以后,在全国对于新经济政策可能导致国家政权变色的担忧声中,列宁坚定认为,只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国家政权,俄国就不会再回到资本主义。为此,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建设措施,巩固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了社会主义的红旗屹立不倒。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种种举措,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境遇:红色政权会不会变色?
意识形态问题就是颜色问题,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命题。从当时俄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以及党内外的担忧和争议来看,这一命题就更具现实意义。
1.政治经济背景:新经济政策引发 “姓资”担忧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实践,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意味着红旗开始真正在世界飘扬起来。然而,十月革命的胜利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可以毫无障碍地前进,国内外反动势力绝不容许俄国侵犯他们的利益,随之而起的国内战争使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被迫中断,处于襁褓之中的苏维埃政权不得不转移工作重心,开始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与白匪叛乱分子进行斗争。在工人农民的共同努力下,1920年底内战基本结束。而长期实行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农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一触即发。面对这种状况,列宁和俄共 (布)于1921年初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采取迂回过渡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施以粮食税为主要内容的新农业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合作制以将广大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等。毋庸讳言,这一政策在当时的俄国引起了不小波澜。很多“路标转换派”成员提出质疑:“这个苏维埃政权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呢?共产党人说是共产主义国家,并要人相信这是一种策略:布尔什维克在困难关头把私人资本家糊弄过去,然后再达到自己的目的。布尔什维克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策略,而是演变,是内部的蜕变,他们一定会走向通常的资产阶级国家,我们应当支持他们。”①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说:“布尔什维克走回头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这样他们就完蛋了。”②甚至当时党内的具有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的“工人反对派”也攻击说:“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有可能重新站稳脚跟,在俄国实现复辟。”③对于这些质疑,列宁并没有一味地反对、打击,反而认为这些直言不讳的言论对苏维埃大有裨益,因为这反映了各种资产者或直接参加新经济政策的苏维埃职员的情绪,它们足以使布尔什维克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列宁意识到新经济政策下发展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险,而为了保证政权不变色,采取相应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2.思想文化背景:各错误思潮侵蚀“主流”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的世界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而他们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对苏维埃的攻击从未停止,这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侵蚀了苏维埃工人农民的思想。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出现一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实则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或思潮——伯恩斯坦主义。这种思潮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实质上是一种包含了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大杂烩,是在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颠覆。这种思潮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以及经验批判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俄国工人运动产生了严重冲击,从各个方面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消蚀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使俄国人民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产生了怀疑,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他们的残余力量,并且“他们把阶级组织保存在国外”④,这是一种绝不可小觑的力量。与此同时,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也虎视眈眈地等待这个初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灭亡,残余势力“同全世界资本家勾结起来进行活动,这些资本家支持它,就象支持高尔察克、尤登尼奇、弗兰格尔一样,既用金钱支援,也用其他方式支援,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国际联系”⑤。于是在国际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支援下,隐居国外的俄国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遥控着国内受小资产阶级思想毒害的流派,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大肆的破坏活动,妄想在俄国复辟资本主义,妄图重返俄国政坛,掌握国家政权。
面对种种质疑、渗透、破坏,列宁意识到“阶级斗争还在继续,只是改变了形式”⑥,必须更加明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能动作用,更加坚定思想批判和思想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⑦。由此,列宁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开始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与建设。
二、如何保证旗帜不变色:列宁的五大举措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在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等问题显得极端重要。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意识深入人心,从而确保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以自身建设为根本,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还没有从“一战”的旋涡中摆脱出来,国内反动的残余势力还在四处叛乱,俄国面临着战争和建设的双重任务,红色政权面临巨大压力。彼时国家正经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关键期,商品经济从取消到实施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更直接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消除党内和人民群众的顾虑,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确保“迂回过渡”目标的实现,列宁提出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从而保证党在组织、思想等方面对整个国家的领导。列宁指出,“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坚持领导权思想;这种思想任务完全适应目前的物质条件”⑧。唯有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顽强对抗,才能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团结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争夺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党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为此,列宁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个方面对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改革。首先,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列宁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⑨通过学习,一方面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和共产主义信念,以纯洁党的组织;另一方面,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以更好地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管理好国家。苏维埃翻译出版了很多马恩著作,创办了各类党建刊物,建设了中央地方各级各类党校和干部进修学校,这大大促进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领悟,为在人民群众中“灌输”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列宁也多次强调党员要向资本家学习,学习经济管理,学习经商等等,坚信无产阶级不仅能够夺取俄国,而且也能够管理好俄国。其次,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⑩。为有效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列宁对党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改革工农检查院、增加中央委员中工人群众代表的数量、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增进同群众的联系等方式解决权利过度集中及其可能导致的党的分裂问题;通过严把入党关、进行自我教育以及清党等措施不遗余力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这为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团结坚实的组织基础。再次,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列宁通过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翻译出版马恩著作、建立“群众信访制度”、完善“个人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决肃清党和国家机关内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确保人民群众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拥护。最后,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⑪。他通过制定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党内实行统一的政治组织财经纪律、检查党员遵守纪律情况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党纪的权威和信服力。
2.以思想斗争为武器,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列宁曾创造性地把意识形态区分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为在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他指出:“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意识形态,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⑫历史与逻辑表明,无论是处于革命中的工人阶级,还是革命胜利后的人民群众都不可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并且都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争夺。所以,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主张自觉地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以促成工人阶级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没有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并积极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同样还存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殊死斗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加强,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削弱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丧失,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就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因此,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列宁揭露了“工人反对派”和“民主集中派”等加深党的分裂从而达到反革命目的的阴谋,指出他们是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具有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是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⑬,并毫不留情面地要求解散这些派别,如有违者必须立刻并且无条件地开除出党;他批判了现代民粹派的反动哲学和主观社会学,称其为“粉红色的冒牌社会主义”,指出他们的实质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效劳;他坚持与各种宗教神学做斗争,批判宗教组织与资产阶级相勾结的本质,主张用现实生活实际唤醒处在宗教迷梦中的愚昧人民,使群众自觉批判宗教,坚持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无神论者;他强调唯物主义者要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使他们学习并坚持辩证法,成为真正的敢于与唯心主义做斗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通过对革命时期、签订布列斯特合约以及国内战争中的种种歪风邪气的分析,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反驳了小资产阶级改革派和改良派等庸人,揭露了孟什维克、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分子、欧洲共产党的“左派”集团等对资产阶级卑躬屈膝的丑陋面孔;他坚持党性与人民性、阶级性相结合,要求从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到意识形态的宣传机构再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同花样百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殊死搏斗。总之,列宁紧紧抓住思想斗争这一锐利武器,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为顺利推行新经济政策实现“迂回过渡”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以法律为准绳,从制度上保证红旗不倒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租让制、商品流转、合作社等措施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与发展,列宁本人也曾说“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⑭。因此,要保证社会主义政权不变色,无产阶级决不可对资本主义放任自流,苏维埃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对其进行限制和监督,这也是列宁运用法律这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形式保证红旗不倒的重要举措。
列宁要求,人民法院要切实行使权力,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活动做严格监督,使他们的活动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有些许违背就要严加惩罚;另外,列宁将司法人民委员部定位为具有强烈战斗力的机关,他们主要负责同各种利用新经济政策进行违法活动的人做斗争,从速从严惩治各种超出国家资本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务必使社会主义红色政权内的“资本主义成为‘训练有素的’‘循规蹈矩的’资本主义”⑮;新的民法也要体现革命的法律意识,决不可把经济领域的事项归属于“私法”,对各项“私法”行使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进行国家干预,废除一切不符合法律条文的或侵犯群众利益的私人契约,按照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在不妨碍经济工作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进行限制。
4.以宣传教育为抓手,重视在人民群众中培育社会主义意识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以及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会利用各种宣传方式使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为从制度、思想等方面彻底清除旧的残余,也必须如此。因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⑯。
革命战争时期,列宁就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尤其是重视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就认识到“正是报刊可使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⑰。早在1900年他就主导创办《火星报》,之后《前进报》、《新生活报》等一系列报刊相继创刊。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面对国内小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无理要求,列宁对其进行了批判,并坚持党对宣传阵地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列宁首先对“出版自由”口号进行了透彻分析,他指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这一口号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改头换面地成为他们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成为他们实现阶级自由的手段。在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而存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可能导致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处境下,提倡“出版自由”无疑会使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其他所有小资产阶级大行其道,进行反动宣传,这种口号绝不会使共产党的错误和缺点得到揭示,只会让共产党人自掘坟墓。列宁通过利用报纸、出版社、书店、发行所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建立党校等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巩固并深入人心,保证了党对宣传阵地的领导,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然,仅仅占领一些宣传阵地还是不够的。面对共产党员文化水平低无法管理国家、国内文盲大量存在无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受资产阶级影响深厚等情况,列宁及时把握教育这一重要抓手,从根本上系统地、全面地解决文盲问题,提高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文化素质。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所谓的教育“不问政治”“脱离政治”是虚伪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教育部门一定是和无产阶级政治紧密相连的,是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一定要“成为共产主义的机构”。他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劳动群众克服旧社会遗留的不合时宜的陋习,遵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通过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教育改善国内文盲大量存在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在认字识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具有参政议政的本领,具有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能力。所有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处于教育实施终端的教师来配合完成,教师在教育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宁从吸收改造旧教师群体、培养无产阶级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入手,使教师队伍真正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服务者、无产阶级建设事业的拥护者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无论是宣传还是教育,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牢了一层保护屏障,都体现了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的方法原则,都引导了工农群众克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而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
5.以未来为导向,号召青年学习共产主义
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青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历史证明,得青年者得未来。列宁曾明确提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⑱首先,列宁意识到,“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所能完成的任务,至多是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⑲。就是说,在列宁等老一辈革命者看来,他们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⑳。其次,俄国革命的历史使列宁认识到青年是各个政党争夺的对象。早在革命时期列宁就指出,“在文明国家里,没有一个政党会不了解尽可能广泛地和尽可能牢固地建立起来的学生会和工会的巨大益处,但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力求在这些团体中扩大自己的影响”㉑。因此,列宁将布尔什维克党定位为“青年人的党”,同时重视在思想上争夺青年群体,以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抓住青年群体这一未来主体力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现代有学识”的、能够担负建设共产主义重任的人,列宁提出要号召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在青年心中播种共产主义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真正共产主义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㉒。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共产主义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等。列宁号召青年学生“切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运用批判的态度分析民粹主义、机会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号召社会重视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坚决抵制地主和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超阶级道德;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资本主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学习是青年成才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把青年培育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列宁及其苏维埃政权实施了多项重大举措,诸如在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开办学校培养青年;出版大量书籍、杂志、报刊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青年群体有书可读;建立大量图书馆和阅览室,并坚持全天候开放,“节日和星期日也不例外”;强调对青年群体的教育要坚持与生产实践、工人农民相结合,决不可“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三、中国改革开放不会变色: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质疑: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直到现在这种质疑仍未消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㉓面对质疑,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4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但中国始终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大道上。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还要对党的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回顾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既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又保证无产阶级国家政权颜色不变的种种举措,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1.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
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这是列宁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留下的一条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法挽回、无法弥补。”㉔“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㉕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意识形态问题是一项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取得更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更不能例外。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担心冲击经济建设而不敢管的状况;必须改变因新媒体新技术层出管理难度加大而不善管、不会管的状况;必须防止那些借口维护经济中心地位而淡化党的领导、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淡化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别有用心的思潮和言论;必须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首先,要解决好意识形态阵地姓“共”的问题。“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除了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并签订责任书外,还需要每个党员签订相应的责任书,既要自身做好,还要发挥榜样和引导作用及监督作用。其次,要解决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话语能力问题。俗话说,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办,抓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做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既要有政治上的敏感和坚定,还必须成为一个专业人,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如何运行的、意识形态的历史与时代特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情况、当前意识形态的主要问题、国际意识形态状况及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等,还要自觉学习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再次,要解决好意识形态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问题。要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法治体系,使日常工作制度化、法治化;要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信息反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力争使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即使发生了也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消除不良影响,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列宁始终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统领一切,坚决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列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勇于批判的革命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宪法》序言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依据。在中国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和维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不仅自身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一切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同时必须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意识到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失去生存的土壤,从而真正做到守土有责,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指导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理直气壮地批驳和抵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潮,尤其是对于在学术幌子下进行的‘西化’、‘分化’图谋,要进行有分析有深度的有力反击。”㉖“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㉗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尤其是对意识形态的指导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反击封建迷信、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攻击,尤其是身兼重任的社科工作者要担负起反对负面思想的责任,为守住意识形态这一阵地贡献力量。其次要根据新的时代状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更有认同感和崇尚感。最后,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和引导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业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战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自媒体管理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教育性、实用性、娱乐性兼备的原则设置和充实网页内容,畅通思想交流、拓展献策渠道,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变色。
3.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所说:“人类思维中意识形态成分总是与思考者的现存生活状态密切相连的。根据这一观点,人类思维不是在社会真空中,而是在确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活动的。”㉘列宁正是深刻感受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尤其是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才冒着极大的风险实施新经济政策,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转危为安。列宁通过经济手段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人农民才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是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给我们留下的另一重要启示。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即将取得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各方面利益得到满足、各种权利得到保障,我国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仍然面临着诸如贫富分化、医疗、就业、教育、环境等与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㉙这为我们处理好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主抓经济建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通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大家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自觉主动地提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满意度,积极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追梦人和践行者,由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便能水到渠成地不断夯实,抵制西方不良意识形态思想的统一战线持续壮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变色得以保证。
4.坚持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意识教育
列宁对青少年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的共产主义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国自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群体,毛泽东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比喻青少年,邓小平认为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气勃勃”的一代,江泽民提出青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胡锦涛指出青年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青少年群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㉛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希望我国广大青年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㉜这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群体的殷切期盼,这对我们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在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并使青少年“知马”“懂马”“信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次,我们要积极应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青少年的侵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抢占先机,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新媒体,利用微信、微博等多样化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生活实际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讲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参观红色革命胜地、观看红色宣传片等形式对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教育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青少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最终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最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身要共同发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意识教育保驾护航,使青少年形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正确价值观,成为政治性强、情怀深厚、思维创新、视野宽广、严于自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永不变色,社会主义红色旗帜历久弥新。
注释:
①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5、384页。
②④⑭⑮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5、3、196、439页。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⑤⑬《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35页。
⑥⑦⑪⑲⑳㉒《列宁全集》第 3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448、4、328、328、328页。
⑧《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113页。
⑩《列宁全集》第 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5页。
⑫⑯ 《列宁全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37页。
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9页。
⑱ 《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页。
㉑ 《列宁全集》第 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页。
㉓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㉔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㉕ 转引李慎明:《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求是》2018年第21期。
㉖㉗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313、313页。
㉘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2页。
㉙转引赵明仁:《铁肩担重任凝聚正能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讲话精神》,《四川日报》2014年6月25日。
㉚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㉛卢新宁、李斌:《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5月6日。
㉜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