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明代灾害史研究综述
2019-02-18陈运梅
陈运梅
在传统社会中,自然灾害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甚大,对灾害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多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也对今天国家的灾害治理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灾害较为严重的朝代之一,本文对近10年来明代灾害史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明代灾害史研究的著作概况
1.综合性的研究著作
邱云飞、孙良玉编著的《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是研究明代灾害史的综合性著作,该书分析和总结了明代灾害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探讨了明代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救灾制度,对明人的灾害观和救灾思想也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明代存世的10余部救荒专著进行简要的介绍。在论述具体灾害的概况时,除对以往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水、旱、蝗、震、疫等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重的灾害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外,还对学术界较少涉及的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寒灾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①。刘志刚的《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②从生态史、灾害史的角度来阐释明清易代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成因。鞠明库的《灾害与明代政治》一书“把明代灾害置于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灾害史的宏观视野之下,在对明代自然灾害基本情况进行确认、统计、分析,并揭示其特点、成因和影响的基础上,着力考察灾害与明代政治的内在联系,涉及灾害与明代荒政建设、灾害与明代吏治、灾害与明代政局演进、灾害与明代社会动荡等重大问题。”③赵玉田的《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④主要运用环境史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明代“灾区化”“三荒现象”“灾害型社会”等历史问题,借以探究明代灾区社会与明代社会变迁的关系,试图全面、细致地勾勒明代环境、民生与灾区社会三者互动的图景,力求从环境机制的角度建构明代社会变迁新的解释范式⑤。李冰的《明清海洋灾害与社会应对》是杨国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⑥的第7卷,本书是从海洋灾害的视角研究政府及社会应对,以及海洋灾害和海神信仰等,这为我们研究明代灾害史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区域性的研究著作
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⑦从区域研究入手,注重对中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其中涉及明代灾害研究的著作有三部:陈业新的《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对灾害环境下国家和民间应对灾荒的行为、流民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还对灾害环境下的社会现象,如重农、安愚、啙窳、博饮和尚武、好斗等进行了探讨,反映了近500年来灾荒对民众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以及国家对其的控制和利用;冯贤亮的《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以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城镇的生活环境以及城乡关系,专门论述了坟茔义冢、水上交通、潮汐、潮灾与沿海地方民生等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尹玲玲的《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立足于选取一些重要的、突出的专题予以重要的研究,并针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案予以重点考察,通过这些专题与个案的研究揭示和反映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环境变迁与社会适应这一主题。”⑧除此之外,研究区域性灾害与社会应对的著作还有吴媛媛的《明清徽州灾害与社会应对》⑨。另外,工具书类型的著作有白虎志的《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极端干旱事件:1470—2008》和孟万忠、赵景波的《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⑩,两位作者都具有工科背景,试图对近600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揭示小冰期与近百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特征、空间变化、成因、机制,以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趋势。
3.资料类的著作
周致元的《明代荒政文献研究》“以11部明代荒政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融合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制度史和学术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明代的荒政文献作了一次很好的梳理,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⑪杨国宜著《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二申野录》是清朝初期著名学者孙之騄编著的一部“明朝灾异编年史”,其中颇多天灾人祸、社会治安以及官场腐败等因果关系方面的珍贵资料。⑫
二、明代灾害史研究的论文概况
1.总体研究
从总体上论述灾害与明代政治的联系和对社会影响的有鞠明库的《试论灾害在明代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⑬。刘祥学的《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明蒙关系》,李忠明、张昳丽的《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⑭都从气候变化因素分析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刘志刚的《“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⑮从灾荒史的视野探讨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比较新颖。邱云飞的《明代瘟疫灾害史论》⑯一文从医学的角度论述了明代救治瘟疫的措施。张琨佳、杨帅、苏筠的《明清时期我国水、旱灾害时空演变特点的对比分析》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的水旱灾害记录,重建了明清时期的水灾和旱灾县次序列,并分别绘制了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图⑰。
2.区域性研究
王景泽的《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⑱考察了自然灾害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认为灾荒也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李嘎的《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⑲以洪水和城市景观作为切入点,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安介生的《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基于明代山西地区灾害与人口变动状况的探讨》,认为“田地陷阱”现象的形成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定额田赋制度缺陷以及灾害应对制度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田地陷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甚至弃农经商的重要原因⑳。以山西大同为切入点关注边境地区灾害的有曹雪峰的《嘉靖时期边境地区的灾害奏报——以大同为中心的考察》㉑。张丑平的《明代江南地区农业减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㉒以减灾为视角探讨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蔡小平、方志远的《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㉓,分析了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的关系。陈业新的《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从科举入手,通过对皖北明、清两代文举与武举数量及其进士、举人结构的前后变化的考察,发现皖北社会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武的变化,认为这一风尚的形成与自然灾害频仍有关,从环境变化探讨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选题新颖。陈业新的《明代凤阳府灾后税粮折色初探》㉔探讨了明代凤阳府采取的折色这一荒政手段的变化,分析这一手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其作出评价。吴媛媛的《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㉕一文则以崇祯九年大旱荒为例,探讨灾害背景下的粮食供应应对问题,对米市、仓储运营也有所论述。对区域性蝗灾的关注相对较少,仅有李庆勇的《明代山东蝗灾危害分析》和《明代山东蝗灾应对措施研究》㉖。
水灾是学者关注较多的自然灾害,马琦的《明清时期滇池流域的水灾赈恤与河流治理》㉗通过梳理明清档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探讨了明清时期滇池流域水灾、政府赈恤及灾后河流治理,以期全面认识滇池水系,推进高原湖泊的综合研究。关注黄河水患的有田冰、张云筝的《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田冰的《明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时空变迁述论》㉘,探讨了治黄保漕的措施以及得出了明代的治黄保漕与黄河水患相始终的结论;胡梦飞、杨绪敏的《论明代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及其灾后的应对》㉙,通过对比明代前期和后期对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及其灾后的应对,探究明代国力的变化。关注江南地区的有鞠明库的《万历三十六年江南水灾、粮食危机与社会应对》㉚,具体论述了万历三十六年江南水灾概况,以及明政府、社会对水灾的应对,出现了作物补种引种的高潮,推动了荒政史籍的集中出现,以及政府对水灾的无力应对折射出明王朝全面衰落的历史事实;梁诸英的《明清时期徽州水灾与徽州社会》㉛论述了水灾对徽州社会的影响和水患严重的原因,以及探讨了“砂积田亩”及社会应对的问题。
另外,从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明代灾害的论文也很丰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这类学科的优势,这类文章侧重于对明代地方灾害的统计和时空特征的分析,也有从其学科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作为参考。
3.对灾害应对的研究
对灾害的应对可从“政府”与“民间”两个层面考察,民间的关注主要是士绅、商人群体和民间组织。
关于政府应对的研究成果中,鞠明库的成果较为丰硕,相关论文有《明代勘灾制度述论》、《明代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效率》、《试析明中后期政府灾害应对能力的嬗变——以正德、万历间两次水灾政府应对的比较为视角》、《抚按与明代灾荒救济》、《试论明代的荒政监察》、《明代荒政的特点及历史评价》、《积粮备灾与明代吏治》、《明代救灾用人问题初探》㉜,对明代荒政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透过灾害研究,分析明代社会大环境及其政治状态。鞠明库、李秋芳的《论明代灾害救济中的粥厂》,以明代救荒时所设粥厂为研究对象,对其设立、运行与管理、利弊得失等方面加以分析,以窥其概貌。安介生的《冲突与调适:明代宣德至正统年间的灾民外迁与户籍制度变革》㉝,探讨灾荒性移民问题及其与户籍制度变革的关系。由具体个案对政府救荒与备荒、社会应对之策进行考察的有任晓兰的《论明代地震灾异与地方治理——以嘉靖乙卯陕西大地震为例》、涂丹的《从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荒看政府救荒与备荒之得失》、施由明的《天灾与政府、社会应对——以明代江西为例》㉞。对士绅与救灾关系进行了考察,鞠明库的《乡绅与救灾:朱国祯与万历三十六年浙西水灾应对》,通过对朱国祯在家乡赈灾救荒行为的研究,从侧面反映出神宗后期政治衰败、财政空虚、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等现实状况;张兆裕的《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主要研究地方士绅对于田赋征收与救荒关系的看法,灾蠲受到重视的原因及士绅们为实现灾蠲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他们表达诉求的途径等;杨向艳的《官绅互动与地方救灾:明代潮州的自然灾害应对》和《明代潮州的水灾与国家及社会应对》对较少关注的潮州地区展开研究,通过对救灾的考察探讨地方的官绅关系;施由明的《义与誉:明代赣中乡绅赈灾的驱动力》,分析了乡绅进行赈灾的原因。㉟
对民间群体与民间组织的研究有方志远的《“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㊱,该文以明政府为动员民众赈灾助饷所推出的“冠带荣身”为中心的系列政策展开研究,探究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张崇旺的《徽商与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㊲论述了徽商参与明清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的特点,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钱高丽、周致元的《明代徽州的疫病灾害及民间医家应对机制研究——以汪机为例》㊳,以具体人物汪机为切入点,探究在疫病灾害的救助过程中民间医家所起的作用,探究徽州民间的社会救助体系。陈业新的《明代国家的劝分政策与民间捐输——以凤阳府为对象》㊴以凤阳府为对象,对明代的劝分政策(劝分赏格和劝分手段)及其影响、激励下的凤阳地方社会的捐输助赈行为进行了探讨;熊蕙平的《社会救济的民间力量生长的困境与趋向:对明清历史的沉思》㊵,分析了社会救济的民间力量的特点,与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背景,对中国式慈善的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史为鉴,指出我们该如何处理民间慈善事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4.对人物及救荒思想的研究
研究荒政思想的有祁磊的《明清时期平民的救荒意识》和《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的特点》,其博士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晚期救荒思想研究》㊶对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救荒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中国救荒思想史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对明清两代的备荒思想、临灾救荒思想、荒政与王政、以及明清两代对救荒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是了解明清救荒思想的佳作。关于具体人物的荒政思想的研究主要有胡凡的《王竑救荒考论》,王竑在明代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今人对其也多有研究,但对其在总督漕运、巡抚淮安时的救荒活动则较少论述,所以这是对其人物研究的重要补充,此外还有张兆裕的《〈实录〉所见景泰间的徐淮救荒——兼叙明名臣王竑事迹》㊷。吕坤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人物,对其荒政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王卫平的《明代吕坤的社会保障思想——明清江南地区慈善家系谱研究》㊸,认为吕坤的社会保障思想比较全面,自成体系,在保障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亦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成熟。作为农学专家,徐光启荒政思想亦有独到之处,对其荒政思想的研究有李志坚的《徐光启的农业备荒思想》和郑二红的《试析徐光启的荒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㊹。
5.对灾害资料的整理、挖掘和利用
王社教的《明代陕西旱灾历史资料整理》㊺整理了明代陕西地区旱灾历史资料,利用其探讨历史时期陕西灾害发生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鞠明库的《试论明代的荒政史籍及其价值》㊻介绍了明代荒政史籍及其内容和价值。李志军、任静雯的《明代宁笵墓志考》据志文所载“仲兄没之逾年,怀郡瘟疫大行”内容,印证了史书、方志对明万历年间怀庆府及河南地区发生的地震、水灾、瘟疫等自然灾害情况的记载。该墓志对研究明代怀庆府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灾害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㊼。而收录在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中徐光启的《告乡里文》是研究徐光启生平及明清时期江南农业史的重要史料,其核心问题就是在水灾过后,如何恢复水稻生产。曾雄生的《〈告乡里文〉所及稻作问题》,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中所涉及的品种、播种、育秧、移栽、买秧、水利排灌、农业改制等问题进行解读,试图为江南经济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解㊽。徐冰的《基于〈天变邸抄〉看明代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及启示》、滕朋的《明代灾情传播研究》㊾,主要围绕《天变邸抄》、《万历邸抄》两部重要史料的展开论述。新史料的挖掘有周邦君的《一位农学家笔下的灾害实录——明末湖州沈氏与〈奇荒纪事〉》㊿,《奇荒纪事》详细记录当时的水灾、旱灾和瘟疫灾害实况,及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利用《明实录》、方志开展研究的有于文善的《明代淮北的灾荒与灾荒赈济——以〈明实录〉为中心》、蒋仁梅的《〈明实录〉中的湖南自然灾害研究》、段建宏的《明代晋东南自然灾害研究:兼论地方志文本的意义》、张霞、韩卫红的《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害载记》。此外张霞还写有《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荒应对调查》一文,对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荒应对进行了分析[51]。《荒箸略》是明代刘世教的一部著作,内容专写救荒,书中体现作者从思想上认识到灾荒对灾民和国家产生的危害。《〈荒箸略〉中所见明代救灾思想》提出了官府救灾的必要性,阐述了由富户捐输、商人出资输赈、卖官集资、罪犯赎刑等民间救灾措施[52]。罗明先的《人神对话:明清〈祈雨文〉透视》,对《祈雨文》进行研究,《祈雨文》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其诉求传达着民间的声音,是民间信仰和宗教崇拜的一面镜子,显露着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功利性和无畏性的特点[53]。
传说作为民众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回归历史情境,更好地理解文献材料和区域历史。“张天师镇鼠”是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肃镇华夷志》所记载的一则传说故事,张磊、潘勇勇的《明代肃州卫“张天师镇鼠”传说的历史解读》[54],通过对这一传说的深入解读,结合文献资料,揭示明代中后期肃州卫自然灾害频发、民众长期缺粮的历史情境。伏漫戈的《明代话本小说中自然灾害的书写》[55]研究明代话本小说中自然灾害的书写;许瑶、樊志民的《明清时期陕西自然灾害对农书创作影响研究》[56],探讨自然灾害与农书创作的关系,两文视角都比较新颖。
6.对民间信仰的研究
王政军《明代蝗灾禳解活动研究》论述了蝗灾禳解的历史,探讨了明代皇帝、官员、民间对蝗灾的禳解活动[57]。周致元的《明世宗朝的弭灾修省活动》,认为明代“弭灾”、“修省”并不单纯是修身和反省,而是一种宗教名义下的政治活动,是指统治者修举实政和反省政务得失[58]。胡梦飞对诸多区域的水神信仰做了研究,代表性的有《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以运河沿线区域为中心》,该文指出黄河水患、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苏北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在明清两朝的倡导和推动下,苏北地方官员和民众修建了众多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崇祀在成为明清国家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以及黄运沿岸民众精神慰藉的同时,也使得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59]。牛建强的《明代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与河神信仰》,认为明代的治河河神是民间神向国家神的上升和转换,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有别于传统、例行的河渎祭祀,同时河神封号的演变和祠庙的修建也是明代黄河严重灾害发生的时段坐标[60]。徐茂明的《明清以来江南妖术恐慌的衍变及其社会根源》,认为江南妖术恐慌存在的社会根源是江南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信鬼神”风俗,但触发妖术恐慌的直接原因则是天灾与人祸,当自然灾害、疾病流行、战争动荡、人口流动、土匪横行等等问题接踵而至的时候,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弱化,妖术就极有可能乘乱而起,从妖术恐慌探讨政府在基层社会控制力量强弱的问题[61]。庄华峰的《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62]以婺源傩舞为例,对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的关系进行探讨,也透过傩舞文化探究人们的精神行为和生活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10年来关于明代灾害史的研究,涌现了一些颇具水平的论著,有很多新的关注点,如对海洋灾害史的关注,对灾害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关注,以及对墓志、话本、小说、邸报等以往利用较少的史料的关注。
但明清灾害研究仍有相当继续提升的空间,从区域研究看,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是对黄河及其支流关注较多,其它流域关注较少,对江浙、安徽等地的研究比较集中,对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关注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灾害与明代政治的联系与社会应对是集中关注点,但多以整体研究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较少;对灾害应对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政府层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民间应对的研究挖掘仍然有待深化。在灾害类别上仍然是以水、旱灾害为主,对其它自然灾害关注较少。与其他领域相比,对于救灾人物及救荒思想的研究相对单薄,亟待加强与扩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仍多以历史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为主。实际上,灾害史是目前多个学科都予以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地理学、气象学、医学等等,这些学科以其自身视角,对人口与环境、经济开发与气候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其相关成果也可给历史学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考空间。但从整体而言,目前历史学的灾害史研究尚对此吸纳不足,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灾害史研究的深化与理论创新。未来灾害史研究方法的突破,除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也应对自然科学相关成果予以重视与借鉴。
注释:
① 邱云飞、孙良玉:《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刘志刚:《天人之际:灾害生态与明清易代》,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 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 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⑤ 张立彬:《明代社会变迁问题新解——评〈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⑥ 杨国祯:《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⑦ 邹逸麟:《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⑧ 郑庆喜:《两湖平原研究的厚重之作——读〈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⑨ 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与社会应对》,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⑩ 白虎志:《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极端干旱事件:1470—2008》,气象出版社2011年版;孟万忠、赵景波:《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2年版。
⑪ 李宁:《〈明代荒政文献研究〉评介》,《中国史研 究动态》2008年第4期。⑫ 杨国宜编:《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安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⑬ 鞠明库:《试论灾害在明代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明代 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⑭ 刘祥学:《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明蒙关系》,《晋阳 学刊》2009年第1期;李忠明、张昳丽:《论明清易代与 气候变化之关系》,《学海》2011年第5期。⑮ 刘志刚:《“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 期商品经济》,《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⑯ 邱云飞:《明代瘟疫灾害史论》,《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1期。
⑰ 张琨佳、杨帅、苏筠:《明清时期我国水、旱灾害 时空演变特点的对比分析》,《地球环境学报》2014年第6期。
⑱ 王景泽:《明代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⑲ 李嘎:《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史林》2012年第2期。
⑳ 安介生:《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基于明代山西地区灾害与人口变动状况的探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㉑ 曹雪峰:《嘉靖时期边境地区的灾害奏报——以大同为中心的考察》,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㉒ 张丑平:《明代江南地区农业减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㉓ 蔡小平、方志远:《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㉔ 陈业新:《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明代凤阳府灾后税粮折色初探》,《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
㉕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㉖ 李庆勇:《明代山东蝗灾危害分析》,《农业考古》 2014年第4期;《明代山东蝗灾应对措施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
㉗ 马琦:《明清时期滇池流域的水灾赈恤与河流治理》,《学术探索》2016年第7期 。
㉘ 田冰、张云筝:《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田冰:《明代黄河水患与治黄保漕时空变迁述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㉙ 胡梦飞、杨绪敏:《论明代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及其灾后的应对》,《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㉚ 鞠明库:《万历三十六年江南水灾、粮食危机与社会应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㉛ 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水灾与徽州社会》,《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㉜ 鞠明库:《明代勘灾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1期;《明代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效率》,《兰州学刊》2014年第5期;《试析明中后期政府灾害应对能力的嬗变——以正德、万历间两次水灾政府应对的比较为视角》,《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抚按与明代灾荒救济》,《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试论明代的荒政监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明代荒政的特点及历史评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积粮备灾与明代吏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明代救灾用人问题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㉝ 安介生:《冲突与调适:明代宣德至正统年间的灾民外迁与户籍制度改革》,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㉞ 任晓兰:《论明代地震灾异与地方治理——以嘉靖乙卯陕西大地震为例》,《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涂丹:《从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荒看政府救荒与备荒之得失》,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施由明:《天灾与政府、社会应对——以明代江西为例》,《农业考古》2010年第4期。
㉟ 鞠明库:《乡绅与救灾:朱国祯与万历三十六年浙西水灾应对》,《兰州学刊》2017年第4期;张兆裕:《明后期地方士绅与灾蠲——灾荒背景下明代社会的政策诉求》,《明史研究论丛》 (第十一辑),故宫出版社2013年版;杨向艳:《官绅互动与地方救灾:明代潮州的自然灾害应对》,《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明代潮州的水灾与国家及社会应对》,《学术研究》2012年第12期;施由明:《义与誉:明代赣中乡绅赈灾的驱动力》,《农业考古》2012年第4期。
㊱ 方志远:《“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㊲ 张崇旺:《徽商与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㊳ 钱高丽、周致元:《明代徽州的疫病灾害及民间医家应对机制研究——以汪机为例》,《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㊴ 陈业新:《明代国家的劝分政策与民间捐输——以凤阳府为对象》,《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
㊵ 熊蕙平:《社会救济的民间力量生长的困境与趋向:对明历史的沉思》,《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㊶ 祁磊:《明清时期平民的救荒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的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中国传统社会晚期救荒思想研究》,武汉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㊷ 胡凡:《王竑救荒考论》,中国明史学会主编:《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张兆裕:《〈实录〉所见景泰间的徐淮救荒——兼叙明名臣王竑事迹》,中国明史学会主编:《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㊸ 王卫平:《明代吕坤的社会保障思想——明清江南地区慈善家系谱研究》,《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7期。
㊹ 李志坚:《徐光启的农业备荒思想》,《农业考古》2011年第4期;郑二红:《试析徐光启的荒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农业考古》2010年第4期。
㊺ 王社教:《明代陕西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周琼、高建国主编:《中国西南地区灾荒与社会变迁——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㊻ 鞠明库:《试论明代的荒政史籍及其价值》,《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 。
㊼ 李志军、任静雯:《明代宁笵墓志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3期。
㊽ 曾雄生:《〈告乡里文〉所及稻作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3期。
㊾ 徐冰:《基于〈天变邸抄〉看明代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及启示》,《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滕朋:《明代灾情传播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2期。
㊿ 周邦君:《一位农学家笔下的灾害实录——明末湖州沈氏与〈奇荒纪事〉》,《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1] 于文善:《明代淮北的灾荒与灾荒赈济——以〈明实录〉为中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蒋仁梅:《〈明实录〉中的湖南自然灾害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段建宏:《明代晋东南自然灾害研究:兼论地方志文本的意义》,《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张霞、韩卫红:《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害载记》,《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5期;《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荒应对调查》,《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5期。
[52] 郭学勤、周致元:《〈荒箸略〉中所见明代救灾思想》,《兰台世界》2013年第36期。
[53] 罗明先:《人神对话:明清〈祈雨文〉透视》,《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54] 张磊、潘勇勇:《明代肃州卫“张天师镇鼠”传说的历史解读》,《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55] 伏漫戈:《明代话本小说中自然灾害的书写》,《农业考古》2018年第1期。
[56] 许瑶、樊志民:《明清时期陕西自然灾害对农书创作影响研究》,《农业考古》2017年第1期。
[57] 王政军:《明代蝗灾禳解活动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
[58] 周致元:《明世宗朝的弭灾修省活动》,中国明史学会编:《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9] 胡梦飞:《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以运河沿线区域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0] 牛建强:《明代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与河神信仰》,《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
[61] 徐茂明:《明清以来江南妖术恐慌的衍变及其社会根源》,《史林》2012年第3期。
[62] 庄华峰:《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求索》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