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刊风范:弘扬文化,守望学术
——在纪念《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2019-02-18张艳国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范江汉学术

张艳国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座谈会。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首先,向《江汉论坛》致以热烈的祝贺!今年,也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同时,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深的敬意!参加今天的盛会,我与莅会的其他嘉宾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愫和温暖。这就是: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心藏一份感激的情。我在《江汉论坛》工作了17个年头,同几代“论坛人”肩并肩,怀揣着创建名刊的梦想,一起奋斗打拼;同时,我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了23年,为建设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社科研究高地和高端智库,与院里的“社科人”一起拼搏进取。2008年12月底,在我离开社科院的时候,我曾经深情地说:“我永远是《江汉论坛》的一分子,永远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员。”今天,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在这个回望历史足迹、总结发展经验、再出发再攀登的时间节点上,我还要说:“是《江汉论坛》培养了我,是社科院提升了我,我永远感激《江汉论坛》,永远感恩社科院!”

人们只有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才会珍惜自己的奋斗历程;人们只有仰望自己追求的目标,才会将起点与前进方向连接成一条人生的实线。我在社科院工作了23年,其中在《江汉论坛》工作了17年。特别是这17年,让我铭心刻骨,让我情义依依!

《江汉论坛》是我人生的起点,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在《江汉论坛》,我明白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担负改革开放文化建设参与者、推动者和培育者的使命,释放无悔的青春力量;在编辑、校对的工作岗位上,我懂得了创学术名刊的崇高和尊严,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准确无误地编好稿、发好文的责任和操守。我也在《江汉论坛》充满家庭式温暖、家庭式团结、家庭式协作的文化共同体之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工作认同,生发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了蓬勃的青春力量。甫一入职,我就领到了“三大件宝书”:《期刊编辑手册》、《新华字典》 (20世纪90年代替换为《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荣开明主任、何浩老师等在结合《江汉论坛》的版式、基本要求给我作了讲解后,就直盯盯地强调说:“多看这三本书。审稿、编稿、校稿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就先翻这些书。”当时真不懂这三本书的魔力何在?为何他们如此推崇这三本书?随着工作的慢慢展开和逐步深入,到我离开《江汉论坛》的时候,我简直就离不开这三本书了!现在看来,发这三本书,简直就是《江汉论坛》的入职仪式。这种入职仪式,虽然简单,但很实用,也很管用。因为它深藏着职业文化。难怪人们常说:文化是最塑造人的力量。真正深刻的道理就深藏在简单的仪式中。要体会出其间至深至明的道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实践,关键在于物我互动两相宜,关键在于内化外形两相融。从刚入职开始,我就感到《江汉论坛》对职工的要求是很有章法的,也是很有文化的,用“高大上”来说,一点都不过分。从我入职的1985年秋季到次年暑假,编辑部足足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业务学习,选定人民出版社著名编辑家戴文葆先生(1922—2008)的《编辑工作基础教程》、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老编辑家罗竹风先生 (1911—1986)的《杂志与编辑》和香港浸会大学著名编辑家余也鲁教授的《杂志编辑学》作为参考资料,除学习讨论编校技能、学习讨论几家与我刊同时创办的期刊如《学术月刊》、《江海学刊》、《江淮论坛》和《学术研究》等刊的优点之外,重点学习、研讨“编辑修养”。编辑部重点开展了“编辑修养”学习研讨,既严肃认真,又别开生面。第一讲是请刚刚退下来的老主任陈正亮先生主讲。陈主任是经历过《江汉学报》、《理论战线》时期的老编辑,经验足、故事多、体会深,情到真处时,案例轶事信手拈来,嬉笑怒骂毫不遮掩。荣开明、刘宝三、高应轸、何浩、马基嵩、聂铁钢、高逸群等老同志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因为他们经历了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大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又都是有故事之人,因此讲得很有吸引力。张仲良、李肇文、程涛平、张军、饶建国和我,都是晚入职的人,大多是在讨论中谈收获、表决心。此后,在每周四的集中学习中,经常涉及到编辑修养的内容。编辑修养,其实就是职业修养,它涵盖文化修养、党性修养和人生修养,是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职业生涯中是第一重要的因素。编辑修养是文化,“文化管人管灵魂”。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又所谓以德率才,德胜于才,其实也就是讲做人的修养和职业品德。现在想来,在人生起点阶段上的“编辑修养”这一课,具有初始致远的职业意义和人生意义。

《江汉论坛》是我进入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是我从事学术工作的第一导师。我入职《江汉论坛》的时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精彩纷呈地展开的时代,《江汉论坛》紧跟时代步伐,既积极刊发研究学理、学术的原创性、原理性文章,也大胆刊发研究社会变革的实践问题,如真理标准问题、实践价值问题、传统与现代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等等文章。我既审、编、校本专业的稿子,从专家作者的稿子中接触到新问题、正在讨论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又从作者洋洋洒洒的笔端背后,同时又受到“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学问勤乃有”、“学须不苟”的教益。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何浩老师手拿着他写就的几张审稿单,指导我试写了第一份审稿单。他说:“先要读懂作者的稿子,再总结归纳作者在文章中说了一些什么重要的观点,然后看看专业期刊和重要的综合性期刊近期以及在历史上发表过什么相关选题的代表性论文,最后才可考评本文的学术价值,主要看在资料新发现、观点新概括、方法新运用上有没有推进,有推进就值得发表。当然,并不是所有值得发表的文章,都要发表。还要看它与本刊的契合度、融入性。”看看他写的一丝不苟的稿签,时时想到他说的:“用与不用,取舍之间,如判人生死。可要慎重啊”,就经常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责任感和敬畏感。在何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半年的训练,我才独立地写出了第一份符合《江汉论坛》审稿规范的稿签。在何老师指导我做合格编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办一份负责任、有品位、有追求的学术名刊,除了期刊定位、办刊方针、期刊风格之外,最为要紧的是编辑修养,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编辑对学术的敬畏和情怀。此外,编辑还应该是某一学术领域的行家里手和专门家。“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做了艰苦的研究,才能与作者及其文章构建感知关系,在编者的情感深处确立同频共振的互动机制。许苏民兄在《江汉论坛》2018年第11期发表的纪念文章说得好:编辑不妒文才。因为编辑是文化的弘扬者和学术的守望者,其职责就是发现和发表优质文章。但是,没有自己的实践,还是难以升华审稿这种特定的审美劳动的。在夏振坤院长、书记的支持下,在荣开明主任的发动下,编辑部“以编为主、编研结合”蔚然成风。至今我还是忘不了,何老师就我的编研规划所作的有力指导。入职半年后的一个周四上午,编辑部集中学习结束了,何老师带有商量的口气对我说:“小张,你该考虑一下你的研究方向了。现在,编辑室里我、程涛平和张军都搞中国古代史,聚焦楚史与楚文化研究。这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楚史与楚文化研究’是编辑部确定的重点专栏,易于做到编研结合;不利的是,从全局上讲就局限了,对于掌握全局、发现亮点就制约了。当然,我尊重你自己的选择!”后来,我向何老师报告说,我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近现代史更有兴趣一些。何老师也尊重并大力支持我的选择。我在当时负责“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专栏时,何老师在指导的同时,也是十分放手的。同时,他对我刚发表的几篇习作,也是关注的;读了之后,还主动找我讨论,鼓励我深化研究。编辑部浓厚的科研氛围,强烈地感染着我,老编辑们时常见诸报刊的大作催我奋进。从入职开始,在编辑部这个浓郁的学术氛围里,从写选题动态到写专题综述,从写稿签到写稿评,从关注《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摘要动态到注意阅读专业“年鉴”,我也开始从练笔到发表习作了。我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的忠实读者,也慢慢成为它们的作者了;从仰视《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也逐步成为它们的骨干稿源提供者了。个人的天赋、勤奋当然是重要的,而环境、范围、团队的潜移默化影响和鼓励支持,则是更重要的!许苏民兄在纪念文章中肯定我“勤于著述”,这其实是对在荣开明主任带领下的《江汉论坛》这个团队敬畏学术、敬爱学术和勤于思考、勤于科研的表彰。

《江汉论坛》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追求、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一家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具有名刊风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江汉论坛》在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社会、弘扬文化、促进学术。我在《江汉论坛》的成长,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案例而已,但也是《江汉论坛》和“论坛人”一路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值得重视的是,60年来《江汉论坛》一直看重和注重风范塑造。所谓风范,既包括“令人凛然肃然”(玄奘语)的气度,更包含“训教生人、弘益风尚”(隋高祖杨坚语)的教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刊物有名声,但不一定有风范;有的刊物很会经营,但也不一定有风范;有的刊物“很会来事”,但也不一定有风范。有风范的学术期刊,是与时俱进的,是有社会责任的;有风范的学术期刊,是有社会良知的,是有道德操守的;有风范的学术期刊,是积极弘扬文化的,也是殷殷守望学术的,它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时代、自己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自己与学术进步的使命,自然地、自信地、自觉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升华编辑人格、才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着期刊的风格、风范。我为《江汉论坛》积累、造就并标志这一文化风范、学术风范感到由衷的骄傲!

最后,作为一位在《江汉论坛》工作过的编辑、校对,作为一位与《江汉论坛》长期同行过的战友、密友,我向《江汉论坛》60年致敬!向《江汉论坛》老一辈编辑家,特别是已经作古的陈正亮、何浩、高应轸、高逸群等前辈编辑致敬!并祝愿《江汉论坛》在新时代取得更大的新成就!

《江汉论坛》是我永恒的精神家园,我永远热爱《江汉论坛》!

猜你喜欢

风范江汉学术
江汉英美术作品
领袖风范
名家风范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师者风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艺术百家 江汉英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