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助力池州市茶产业新发展
2019-02-18季璇吴义鸿吴满霞孙桐
季璇、吴义鸿、吴满霞、孙桐
(1.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2.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产处,安徽合肥 230001;3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池州 247000)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总面积8272km2,人口162万。池州素以生态闻名,有“天然氧吧”之称,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 6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95mm,降水充足,土壤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近年来,池州市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产上,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迅速,现有茶园面积21012hm2,2018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34 hm2,春茶干毛茶产量4470.6t,产值50543.26万元。大部分产区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较好,前期名优茶价格长时间高价位运营,实现了春茶产量、产值双增。二产上,池州市已有“天方”、“润思”、“双园”、“安池”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茶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中有的建立了清洁化厂房和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在茶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生产高质量的茶叶产品。但是总体看来,池州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尤其是祁红的初加工生产条件较为落后。三产上,积极推进茶旅融合,目前天方“一亩茶山”认筹模式成效显著,除此之外茶旅尚在起步阶段还较不成熟。
1 池州市茶产业发展成效
1.1 一产
1.1.1 规模不断扩大
2018年池州市春茶产销数据显示,全市茶园面积 21012hm2,比去年增长 1.05%,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 334hm2;春茶干毛茶产量4470.6t,比去年增产 1.62%;产值50543.26万元,比去年增长1.14%,
1.1.2 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迅速
无性系良种茶园陆续投产,成为春茶产量的重要基数。按照池州茶业发展规划,要求每年以 667hm2左右的速度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虽然各年度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不一样,但每年都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陆续投产,无性系良种茶园具有开园早,产量高的特点,成为池州市春茶产量的重要基数。
1.1.3 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较好
目前,池州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控制较好。全市已建立6个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茶叶品牌获无公害认证,3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东至县成为安徽省首家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出口基地县,石台县获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霄坑村实行“化肥农药不进村”制度。天润茶叶专业合作社(天鹅云尖)为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最好的企业之一,企业自有基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控制较好。
1.2 二产
企业是生产和市场的主体,在新常态下,池州十分重视茶叶的高质量发展,在茶叶加工上,通过技术培训、技术干部联系企业、到企业指导生产等措施,把先进的茶叶科技快速传到茶农、企业手中,提高了产品品质、提升了产业效益,促进了“技企”合作。
池州市的一些龙头企业中有的建立了清洁化厂房和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具有生产清洁化和高质量茶叶的条件。在茶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生产高质量的茶叶产品。
1.3 三产
1.3.1 茶叶销售
全市建设茶叶交易市场 4个,年交易量2900t。同时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销售网络,拓展市场空间。天方集团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了直销门店200家,网络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润思”祁红销往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建立了长期稳定购销关系。日新通过摩洛哥转卖眉茶达2000多t,华茂年出口眉茶2000多t,安池年出口眉茶1000多 t。
1.3.2 品牌建设
池州市现有“天方”、“雾里青”、“天方茶苑”、“润思”4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润思”祁红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全市现有茶叶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 7个(润思牌红茶、霄坑绿茶、五队人家、九华安茶、东至云尖、石台香芽、九华佛茶)、安徽省名牌农产品9个,省著名商标26个。
1.3.3 茶旅融合
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池州主城区建设了 35km2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并新建了茶博园。各茶企也积极发扬茶旅融合,如天方茶业在石台建设了慢庄休闲旅游生活园,创立了“认领一亩茶山,喝上自家富硒好茶”的营销模式,每年为天方茶业带来 2000万元的收入;西黄山茶业在石台建设了水上漂流、科博馆、硒文化展示厅等旅游项目,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了产业链。
2 池州市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一产:农残仍然存在,茶园管理水平不高
2.1.1 茶叶质量安全仍存隐患
目前,池州市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控制较好,但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虽然企业自有基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控制较好,但茶农自有茶园茶叶农残问题(除草剂残留)难以控制。茶农为了省工省时,很少进行深耕锄草,茶园施用除草剂现象增多,夏秋季祁红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龙头企业出口。
2.1.2 茶园管理不足
池州现有茶园面积有21012hm2,大部分茶园机械化程度不高,再加上一些陡坡山地茶园,离农户居住地较远,山路不便,给管理带来困难。由于茶叶管理方法较为原始,众多山区、丘陵地区的茶园抛荒率较高。
2.2 二产:清洁化未达标,加工企业规模小,劳动力缺乏
2.2.1 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限制茶产业发展
祁红初加工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祁红初制以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方式较多,技术和设备落后,现代化加工设备较少。名茶产区小企业各自为战,不愿与他人联合,难以做大做强。
2.2.2 用工难,用工贵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老龄化严重,采茶工年纪较大,采的鲜叶难以达到标准,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且待遇要求高,如2017年一天工资约110~120元/人,而2018年一天工资涨到约130~140元/人。
2.3 三产:品牌竞争力不足,茶旅发展尚未成熟
2.3.1 茶叶品牌竞争力小
九华佛茶品牌没有争先进位,市场吸引力不强。在政府的重视下,虽然“九华佛茶”知名度正不断提高,但与本省四大名茶相比,知名度太小。茶叶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电视媒体广告太少,茶博会参与度低。
2.3.2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目前池州市茶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规模难以壮大,小作坊生产现象比较普遍,而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销售渠道比较狭窄,一部分是熟人或朋友销售,难以获得较大利润。
2.3.3 茶旅融合
茶旅融合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企业投入实施。天方集团在茶旅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天方“一亩茶山”认筹模式成效显著,但目前认筹茶园基地不足,其正准备打造第二个茶园基地。与休闲农业现结合而打造的慢庄正处于建设完善阶段,目前节假日接待游客量较大。
3 建议
3.1 一产:强化农残控制,把控质量安全
3.1.1 狠抓基地建设,为生产提供优质原料
良好的基地可以从源头上保障茶叶原料的质量、数量和安全。首先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的深山地区大力改造低产茶园。有了良好的基地,还要强化农残控制,在基地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政府应对绿色防控示范片进行管理,分不同情况给予资金扶持,补贴有机肥、粘虫板等,力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继续建立茶园绿色防控示范片。
3.1.2 深入剖析天鹅云尖案例,严格把控茶叶质量安全
天鹅云尖为池州市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最好的企业之一,从1997年开始为国务院及省政府供茶,在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十分注重茶叶质量问题。对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控制,天鹅云尖有着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管理方法。该企业于2006年注册了合作社,而成员户数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其独特的管理制度下,不符合管理章程的农户被逐步淘汰。这套管理章程,要求收购鲜叶的农户茶园符合一定的生态条件,并且不使用化肥与化学农药,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收购成员鲜叶。对于出现问题的农户不再收购其鲜叶。池州市可树立天润茶叶合作社(天鹅云尖)为茶叶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号召全市企业学习借鉴,对于质量控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奖励。
3.2 二产:加大机械化投入,把控清洁化生产,开展技术培训
3.2.1 狠抓清洁化加工,生产高品质茶叶
目前,池州有几十家生产祁红的企业,但每家规模都不大,缺少现代化厂房。只有 3家省级龙头企业主产祁红,初制和精制厂房都比较陈旧,要在有代表性的祁红产区,挑选8-10家作为典型示范,增加投入,建设现代化厂房,添置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升级池州辖区祁红企业加工装备水平。
3.2.2 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训,提高茶叶品质
通过调研发现开展茶叶社会化服务对于减少茶叶生产成本,控制茶叶农残具有良好的效果。金寨县在茶叶社会化服务开展方面走在前列。池州茶叶二产要解决加工落后的问题,也可以依托社会化服务,借鉴金寨县的“师带徒”模式。由政府牵头,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实施,每家聘请一位炒制师傅,培训20个茶农。对于开展“师带徒”培训的企业,政府给予机械和现金补贴,现金补贴中包括师傅和工人的工资、吃住费用、液化气等。池州可以借鉴该模式先在一两家龙头企业进行试点,在企业茶农双获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3.3 三产:扩大品牌宣传、发展茶旅融合
3.3.1 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扩大茶叶销售
九华佛茶是将茶文化与佛文化相结合的地方特色产品。建议省政府高度重视“九华佛茶”品牌的发展,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四大品牌一起重点扶持。
池州市祁红产量占全省总量的 59%,是安徽省最大的出口红茶拼配基地。要发挥润思祁红的带动作用,共建共享“祁红”品牌。
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品牌推广方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成效仅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内,而自媒体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宣传推广方式。因此,建议可由政府牵头建立池州市茶旅游公众号,以九华山的游客服务为依托,进行公众号运营,植入相关茶企的广告宣传和产品购买。3.3.2发展茶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对于现在正火热的茶旅融合,天方的“一亩茶山”认购模式成效显著 。2013年,天方在石台大山村推出“认领一亩富硒茶山、喝上自家富硒好茶”会员制销售模式,该模式集“富硒茶乡生态游”和茶叶销售于一体,旨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近自然、了解富硒茶园,喝上健康、富硒的好茶,享受健康的富硒食疗与乡村的慢生活,带动石台茶叶销售及旅游经济。目前,天方在大山的133hm2茶山全部被认领,每年为天方带来销售收入2000万元,同时“一亩茶山”会员每年来茶山旅游达 2万余人次,带动茶、农家乐、富硒土特产销售等近5000万元。
茶旅融合不能仅仅依靠茶产业,而要引进名俗文化、休闲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等多重文化,横向发展融合。池州市要进一步开展祁红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推进工作,把池州的这些优势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特别像祁红这种被誉为“镶着金边的女王”的红茶深受西方人欢迎,把具有欧美异域风情的茶,与池州的佛文化、历史文化结合,打造独特的地域茶文化产业。
结论
池州的茶产业发展迅速,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立足从源头把控茶叶质量安全,以部分龙头企业的技企合作和清洁化生产线提高茶叶品质。作为“天然氧吧”,池州有着发展旅游业的绝对优势。天方等茶企利用当地天然的环境优势,打造茶庄园,发展茶旅游,以旅游带动茶消费,积极促进茶旅融合,延长产业链。三产融合发展对池州的茶产业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以三产融合来推动池州的茶产业发展,就要以一产为本,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首要任务是改造一产,加强茶园管理严控农残。其次要提升二产,扶持一批规模化清洁化加工企业。最后,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带动发展三产,将茶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继续大力发展茶旅融合,实现生态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茶旅互促发展模式[1]。
此外,池州现有的茶产业经营模式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可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发展由多个合作社和企业联合的茶叶联合体,政府补贴和相关生产活动都可通过联合体的形式展开,增强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茶农的联系,这也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的种植园+现代化加工企业+品牌化流通企业”的发展模式[2]。开展这种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将三产连接起来,在联合体或合作社的管理下,可以在源头端控制农残,把控质量安全,在加工端抓清洁化生产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产品品质,在销售端打造品牌加强宣传,大力推进茶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