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非对称国际竞争中的专利战略实施状况
——基于七省市企业调查问卷
2019-02-18张跃东
张跃东,卫 平,胡 冰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专利战略是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及 “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保障,实施专利战略有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并占领市场[1-3]。然而,发达国家诸多产业的技术市场对我国并不完全开放[4-6],其为了自身利益,开放中低技术市场的同时,严防本国高新技术流出,使中国企业面临非对称的国际竞争环境。 “非对称”可理解为在一国对他国的技术市场采取不同开放程度的情况下,基于实力差距并利用实力差异的博弈,目的是提高别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难度,核心是成长型国家与领先国家在技术领域的一种竞争态势,既指中国比之发达国家存在的总体科技劣势,也指中国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的总体科技优势;既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高端挤压的险,也有中国以自身优势以小博大的胜算。在这种非对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有必要了解中国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及竞争力强弱,而这与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状况高度相关。
研究企业专利战略的学者较多,Somaya、Knight、斋藤优、高桥明夫等[7-10]对专利战略的含义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研究,本文认为,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有效利用专利制度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策略。中国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方面,刘平等[11]将SWOT分析引入专利战略制定,并以海尔为例进行阐释。冯晓青[12]认为专利战略的实施要随着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并由专人负责。杨端光[13]等对企业专利战略制定进行探讨,分析了制定的原则及步骤,并点明了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张正铀[14]单独分析了广西专利战略实施情况。赖院根等[15]则着重论证了专利情报分析对专利战略实施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专利战略企业层面数据的缺失,相关学者对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研究缺乏微观基础,为此,进行实地调研,搜集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情况的微观数据,从定量角度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企业问卷和访谈调查以前期联系、校友介绍和陌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收集的资料包括问卷数据、访谈录音、会议记录等。问卷问题设计上,根据欲获得的企业信息,合理安排了单选、多选、任选题。样本选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地域范围广。调研及访谈单位的地域范围覆盖全国七省市,包括京津唐地区(北京、天津)、长三角(上海、南京)、珠三角(深圳、广州)以及中部地区(武汉)。二是以科技型企业为主。样本企业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等。三是构成多样。被调查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10.4%,三资企业占比10.4%,民营企业占比75.3%,科研院所等占比3.9%;15.5%为大型企业,11.6%为中型企业,72.9%为小微企业。
问卷均为调研人员当面发放、当面填写,访谈均为访员与受访人面对面交谈进行。剔除不合格问卷后,课题组共计收回有效问卷356份,并成功访谈8家政府机构和31家企业。由于数据获取均采取实地采集的方式,因此路途远、工作量大,异常辛苦,且大量单位需要提前预约,所需时间较长,大型企业尤其突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仍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反映专利战略实施的真实状况。
1 中国企业专利战略总体执行情况
1.1 企业专利战略制定及实施情况
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战略可有效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改善竞争环境,获取竞争优势[16]。 本次调查显示,42.6%的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专利战略,23.6%的企业制定了专利战略但尚未实施,仍有33.8%的企业尚未制定专利战略。
已制定专利战略的企业占比高达66.2%,表明多数企业已意识到专利战略对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从被调查企业中23.6%制定但不实施可以看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并不十分积极,相当比例企业的专利战略仅停留在纸面文件阶段。另外,此次调查中三分之一的企业未制定专利战略,所占比例偏高,表明仍有较多企业尚不重视专利战略,在技术研发、保护等方面缺乏系统规划,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待完善。
1.2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类型分析
企业专利战略类型可分为三种:进攻型专利战略、防御型专利战略和混合型专利战略。调查数据显示,47.1%的企业采取的是混合型专利战略,接近半数,采取进攻型专利战略的企业占27.9%,采取防御型专利战略的企业比例略低于进攻性专利战略,为25.0%。
混合型专利战略既包括进攻型专利战略又包括防御型专利战略,采取这一专利战略的企业居于首位,表明单一专利战略类型优势并不明显,并非主流选择,攻防结合的策略更能维护企业利益。有27.9%的企业采取进攻型专利战略,可能的解释是,其研发实力较强,存在较大技术优势。四分之一的企业采取防御型专利战略,反映出仍有较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在技术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1.3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举措分析
企业在专利战略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七种(见表1),调查数据反映出如下几点:①将专利申请、技术开发作为实施专利战略举措的企业均超过七成,占比最高。反映出企业将这二者作为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性措施,专利的数量、质量及所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是企业最为看重的。②将激励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应用等作为实施专利战略举措的企业占比均在40%左右,与专利申请、技术开发有较大差距。企业通过激励发明、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专利保护和专利应用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激励—研发—申请—保护—应用的机制,目前,激励、保护、应用等环节明显偏弱,链条衔接不紧密,存在短板,需要加强。③企业在专利战略中较少采用专利防御和专利检索措施。专利防御是为了防止类似性专利被他人注册而实施的一种策略,可更有效维护自身对相关技术的占有权。较少采用专利防御措施说明企业对自身技术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对技术保护方法的认识不够全面。同时,仅16.6%的企业在技术开发时采取专利检索措施,这与71.7%的企业采取技术开发措施形成强烈对比,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企业对研究项目本身缺乏全面了解,技术开发存在一定盲目性。
表1 企业在专利战略中采取的措施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研数据,下同。
技术就是生产力,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长期以来,许多果农学习技术不肯下功夫,引进技术不愿付费掏钱,导致大量物资投入有去无回,别说保障收益,连基本投产都无法维系,从而导致生产种植陷入困境。与其说气候、管理和规模问题,不如说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将猕猴桃生产在种植前端和初期复杂化,而一旦正常运行,则变得简单化,最终实现高效化。对猕猴桃种植技术的漠视,实际是一种文化思维惯性的不良反应,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这里的技术是真正有用的技术,而非不实用技术或伪技术。
1.4 企业专利战略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对于已实施专利战略的企业,其各专利战略举措实施效果不一(见表2),总体看:①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专利应用和激励发明等专利战略举措实施效果较好,企业占比均在六成以上,技术开发则高达83.9%。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多数重视技术开发、自主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②相比于其他几项措施,专利防御、专利检索、专利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等专利战略举措实施效果不理想,实施较好的比例均低于50%。在没有实施的情况中,这三项措施占比均居于前三。说明,企业在专利保护及技术开发前期准备方面重视不足,过于偏重新技术的产生,专利战略举措缺乏全面性。
表2 企业专利战略举措实施情况 单位:%
2 中国企业在非对称国际竞争中实施专利战略遇到的困难
2.1 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对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竞争力强的企业才更可能实施专利战略。自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大踏步走向国际,但本次调研发现,经过十几年发展,绝大多数企业仍未具备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被调查企业技术水平为非国际领先与先进的比例高达79.5%,技术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企业仅占两成。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被调查企业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总体上,企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与吴金明等学者观点一致,中国多数企业尚未摆脱 “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近期的 “美国制裁中兴”事件进一步暴露出这一问题。
2.2 中国发明专利布局面临发达国家强势围堵
专利布局是实施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中国专利申请量近年跃居世界第一,但专利布局形势却不容乐观。在国内,以中国2006—2013年发明授权专利申请人国籍数据为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人国籍主要为中国,占52.04%,日本占到了18.88%,其次为美国10.50%、德国4.58%、韩国3.61%,等等。在国外,以2010—2013年9个主要专利来源国域外专利布局指数为例,德国、英国、法国、瑞士的授权发明专利域外专利布局指数均达到50%以上,日本、美国等也在20%以上,中国则仅为4.8%,每年海外获得专利数不到美国、日本的10%[17]。综合国内外情况可以发现,虽然欧美国家在本国发明授权专利申请人国籍中的比例通常也不是很高,但域外专利布局指数却明显高于我国。我国双低的情况反映了本国专利布局形势的严峻,在专利布局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面临发达国家的强势围堵。
2.3 海外专利竞争中的技术封锁效应影响
美日等技术领先国家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考量,普遍实施进攻型专利战略,抢先进行国际专利布局,并对中国采取高技术商品出口管制,严格限制精尖技术流出。这导致中国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的后进入者需面对严峻的技术封锁,并常遭受专利诉讼围击,例如爱立信起诉小米专利侵权、美国Creative Technology Ltd公司和Creative Labs,Inc公司起诉中兴与联想专利侵权等等。这种技术封锁对中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及占领海外市场产生消极影响,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争端越来越多,并成为贸易焦点之一,令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以 “337调查”为例,中国是美国 “337调查”的最大目标国,近年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337调查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三分之一以上针对中国对美出口产品[18],并多与知识产权有关。鉴于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出口产品逐渐向高技术类型转变,且美国首次将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可以预计,专利争端占对华 “337调查”总数的比例还将持续上升。海外专利竞争的技术封锁效应已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4 国外专利申请维持费用高抑制企业专利布局
调查问卷显示,已实施专利战略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专利申请维系成本过高(见表3)。访谈企业也多认为专利申请和维系费用高,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较大压力,尤其是国外专利申请,一项专利同时申请多个国家,需花费40万~50万元,数目巨大,PCT国际专利申请的费用则更为昂贵,小企业无力承担。加上2014年起,国家取消了PCT国家补贴,申请国外专利的成本进一步上升。据问卷调查,国外专利申请成本高是实施海外专利布局企业面临的第二大困难(见表4)。专利申请维持费用偏高已对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
表3 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问题
表4 企业国际专利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影响中国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因素分析
综上,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经分析调研数据,并结合对政府及企业的访谈,本文认为影响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3.1 制度设计存在激励不相容
在专利申请方面存在明显的激励不相容,企业专利申请动机与政府促进创新的初衷存在较大偏离。企业访谈发现,其专利申请动机多为 “领导要求,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拿国家资助”这三点上。问卷调查也反映出这一问题(见图1),48.6%的被调查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目的是获得高新认证,居于首位,以便获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上市优先、品牌提升等利益。可以看出,企业制定专利战略的目的并不单纯,多数企业并非以保护创新为目的。高新认证作为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一种手段,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而一定程度导致企业所申请专利的创造性和应用价值不足,增加了中国企业突破国外专利围堵的难度,国家促进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度设计有待优化。
图1 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目的
3.2 中国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缺乏
国际技术标准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由于中国工业化开始时间晚,在技术领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知识产权工作开始的时间也较晚,导致我国在诸多领域只能被动接受业已形成的由国外制定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利用这种优势地位,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 “劫持”标准的实施者[19-21],并通过不断制定新的、更高要求的国际标准来设置贸易壁垒,挤压中国企业,垄断市场。这些对标准、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技术标准日益成为专利战的利器。调研数据反映,17.9%的企业认为国外专利壁垒影响了自己的专利布局(见表4)。中国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的缺失已对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3.3 缺少对外专利申请信息平台
对外专利申请具有费用高且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加上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完善,专利预警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不足[22],导致企业对外申请专利时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影响海外专利布局。调查问卷同样反映出这一问题,在 “企业国际专利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1%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专利布局的信息,10.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专利布局的中介服务,二者合计占比26.8%(见表4)。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行业规范执行不到位加重了这一问题。虽然我国已拥有一套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规范,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执业资格、经营范围、退出机制等都已做出详细规定,但现实中,行业内却大量存在着没有代理资格的 “黑所”,并存在地方保护现象,课题组对知识产权服务公司领导层的访谈证实了这一观点,反映出政府行业监督者的作用缺失,这与政府长期以来仅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决策者、推动者有关。企业在选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时,往往无法准确辨别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高低。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混乱发展已经对企业海外专利布局产生负面影响。
3.4 企业专利人才不足
专利人才对企业实施专利战略至关重要。专利人才缺乏会造成企业专利申请、专利应用、专利保护等出现问题,影响专利战略实施效果[23]。调查问卷显示,35.0%的企业在专利战略实施中面临专利人才缺乏问题,37.5%的企业在国际专利布局中缺乏专利布局人才(见表3,表4),专利人才缺乏在企业中的一个表现是缺乏专管专利的部门,被调查企业中拥有专业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的仅占32.8%,明显偏低(见表5)。专利人才缺乏会阻碍企业专利战略实施,进而减少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使得企业打破贸易壁垒难度增大,致使其开拓市场困难,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表6反映出这些后果。
表5 被调查企业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表6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2015年全国七省市调查问卷及访谈,本文对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国内多数企业已制定专利战略,但实施率有待提高,专利战略举措不完整,且专利战略实施中面临技术水平不高、发达国家专利围堵、申请维持费用高等困难,而制度设计、国际标准话语权、对外专利申请信息平台和专利人才是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各个产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不尽相同,面对非对称的国际竞争,中国应根据自身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模仿发达国家,采取优势、非优势技术领域政策相异的非对称战略,并借鉴日本、美国,实施本土专利优先方针,同时,积极打造高素质专利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4.1 优势技术领域实施国际化专利战略
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领域应实施国际化专利战略。战略上,全面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包括其技术优势和劣势、专利布局现状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抢先研发和申请。战术上,一方面,要对企业提供更多研发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并恢复PCT国家补贴,降低企业专利申请维护资金压力,助力企业提高专利质量并抢先注册,在国际技术市场中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应结合国家总体产业发展规划,帮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节省企业研发经费。
4.2 非优势技术领域采取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
弱小、关键的未来产业需紧抓在自己手中,这些领域应实施非开放策略。这些不对外开放的技术市场,往往也无法轻易引进它国研究成果,要想发展只能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专利战略,并对本国技术成果加以严格保护。首先,应在这些技术领域投入大量专业创新型人才,力争在研发上取得突破性技术进展。其次,不能忽略国外相关技术的获取,可通过企业海外收购等措施,适当引进国外专利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更快的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后,应加快对外专利申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政府行业监督职能。重点推进我国专利预警机制、专业专利咨询系统和专利分析系统建设,丰富企业对外专利申请信息获取渠道,并且,政府应强化自身行业监督职能,优化专利激励制度设计,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提升本国专利质量,形成更加有效的技术市场环境,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4.3 实施本土企业专利优先方针,维护本国技术优势
在非对称国际竞争环境下,为营造并维护本国技术优势,应实施以本土企业专利为先的专利政策,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本国企业专利优先方针具体体现在专利批准和专利使用两个方面,一是要延迟批准对我国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外专利,使本国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追赶该技术,避免被动局面。以日本为例,日本通常会延长批准来自国外的侵略性专利5~10年,有的甚至长达20年,从而更好保护本国企业[24];二是优先使用本国专利技术。政府或企业存在专利技术需求时,应优先考虑本土企业相关技术,这样既增加本土企业营业收入,间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也能使其得到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技术使用反馈,有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这种政策以美国为典型,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4.4 打造高素质专利人才队伍,保障企业专利战略实施
首先,引导企业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政府应对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活动提供财政补贴,并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行为,弱化企业单纯享受政策优惠的动机,强化企业专利战略执行意识,激励企业加大对内部专利人才培养的投入,充分激发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应完善专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并注重实践,加大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专利人才[25]。最后,完善知识产权执业资格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人才的使用与评价是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建立一个合适的职业资格制度和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非常重要。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地方版 “专利工程师”职称系列[26],为人才评价体系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国家应在地方政府实践经验基础上,取长补短,弥补现有制度不足,在全国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保障知识产权人才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