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区收入水平、劳动有效税率与人力资本供给的关系

2019-02-18姜艳凤洪文娇徐吟川

中国科技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税率供给效应

姜艳凤,洪文娇 ,徐吟川

(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北京 100038;3.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4.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433 )

0 引言

经济发展呈现的显著不平衡性,是当前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之所以不断提高,多是凭借其优秀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受限于薄弱的技术存量和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略显乏力,大多依靠购买、引入及模仿的方式来增强本国的技术力量。相较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效果更为明显。Benhabib等[1]认为,一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国家能否有效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存在重要影响。大多欠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尚未达到能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临界值,而发达国家往往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转移效果更为显著。Acemoglu等[2]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存在劳动力水平与引进的技术不匹配现象。并且通过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至关重要的助推力量。

通过长时间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吸收和消化,我国人力资本将从积累阶段逐步转为提升阶段,以驱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带来强大动力,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我国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区域间非均衡,且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转轨期研究人力资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入水平和劳动税率会影响人力资本供给水平。收入水平代表工作的回报,一般来说,工作能力越强,所获回报越多。劳动税收的征收幅度和结构将直接影响个人对工作和接受教育的选择。而目前国内通常用个人所得税的法定税率计算劳动税,本文认为单一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税的真实税负,因此采用了平均有效税率来测算和评价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所承担的税负。本文在描述收入水平、劳动税与人力资本所提供的行为模型的基础上,估算了省际的劳动有效税率和人力资本,并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各省份劳动税负的结构特征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空间差异。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增进各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可行性措施及建议。

1 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积累会受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会导致个人对收入与闲暇的差异性效用评价。通常而言,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和地区,个人就会对闲暇给予越高的效用评价。由此,当劳动价格较低时,征税所形成的负担会使人们更多的选择闲暇而非工作,人力资本提供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尤其是在人力资本供给具有较大的弹性时,个人更容易具有消费闲暇的倾向。Edward[3]对7个主要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美国)在1976—1979年及1993—1996年两个期间的GDP、人力资本及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市场变化。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人力资本供给远远低于美国,而在1976—1979年期间,美国的人力资本不及这些欧洲发达国家。Edward认为人力资本供给差异是由于税制的不同,欧洲大陆国家的平均税负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有较大的提高,在1993—1996年更是达到了50%以上,高税负降低个人实际收入,抑制人力资本的供给。

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可能会出现与Edward的研究不同的结论。因为在低收入水平国家,劳动所得的工资在个人收入中占大多数,税收使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下降,但个人往往会对收入的效用给予较高评价,为了保持原有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个人会选择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于是出现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于洪[4]和余显才[5]实证分析了一些社会因素如企业性质、性别、文化程度等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认为劳动力供给并非完全缺乏弹性,整体上税收政策变化并不会对我国的劳动供给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局部弹性范围内,税率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会因纳税人情况不同而不同。

以往研究税负的劳动供给效应时,多采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但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所反映信息量较片面。面板数据综合反映截面个体信息和时间趋势信息,可弥补信息量及变量关系反映不充分的缺陷。我国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非均衡,因此个体特征及趋势特征不能忽视,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更具有合理性。

基于此,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①以往的研究通常以个人所得税名义税率代表劳动税,而个人所得税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有效税率,本文通过计算省际层面的劳动平均有效税率来代表劳动税;②以往研究人力资本时,多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这种方法把每一年的生产率视为等同的,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而本文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基础的生产率指数来代表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③以往研究多建立在国家层面,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展开分析。而我国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研究省级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于各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劳动税率的变化将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来研究不同区域的地区收入水平、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2 收入水平、劳动税率与人力资本提供的基本理论

在 《公共经济学》一书中,Atkinson等[6]介绍了税收对劳动供给 (人力资本)影响的经典理论模型。基本假设如下:个人净收入为Y,工作时数为L,总可得时数为L0,L0-L为个人消费的闲暇时间,净收入Y及闲暇时数L0-L决定个人的效用水平,U(Y,L0-L)代表个人的效用函数,U(Y,L0-L)具有拟凹性,连续可导,是Y的严格递增函数,L的严格递减函数,个人在不存在税收的预算约束为:

Y=wL+I

(1)

式中,w为单位时间的工资率,I为非劳动所得。若t代表所得税的比例税率,预算约束方程为:

Y=(wL+I)(1-t)=ωL+M

(2)

式中,ω为税后工资率,M为税后其他收入。所得税的效应通常根据斯卢斯基等式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我们考虑效用函数:

U(Y,L)=u1(Y)+u2(L0-L)

(3)

将式 (3)代入具有税收影响的预算约束式(2),可得:

x(L)=u1(ωL+M)+u2(L0-L)

(4)

对L求一阶倒数,可得:

(5)

式中,u′和u″分别表示u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对式 (5)再次ω求导,可得:

(6)

通过整理,可得:

(7)

边际效用递减,于是等号左边的括号部分可以确定为负数。等式右边为:

(8)

式 (8)为收入的边际效用弹性,征税后劳动供给弹性的正负由总收入劳动收入的占比和ε1之积与1的大小关系决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劳动力效用的影响因子主要为:一是征税后的收入水平Y,二是闲暇时数L0-L。由此可见,税收影响人力资本供给的程度,需要考察个体对收入和闲暇变化的评价。根据现代税收理论,征税一方面降低个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而理性人往往具有保持原有收入水平的倾向,将选择增加工作,即收入效应;但另一方面,闲暇的替代性成本会随征税增加而减少,从而对劳动者减少人力资本供给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即替代效应。因此,一定收入水平下这两种效应的强弱,决定了征税对人力资本供给的最终影响

3 各省份劳动有效税率的估算

目前,平均有效税率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用于衡量各国要素税负情况的测算办法,该测算办法由Mendoza等人提出。笔者根据Mendoza 和David 等人的测算办法[7-8],并结合刘溶沧等学者的研究[9],对中国省际劳动、资本和消费的有效税率进行测定,并进行国际比较。劳动收入有效税率计算公式为:τL=τh×W+2000+3000/(W+2200)。其中,个人所得税平均税率为:τh=1100/(OSPUE+PEI+W)。参数说明见表1。

表1 劳动有效税率计算的参数说明

劳动收入税与劳动总收入的比值即为劳动有效税率,我国的劳动收入税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农牧业税,农牧业生产经营所获的收益主要为劳动所得,因此将农牧业税视为劳动收入税;②对劳动收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家庭和个人所得税按家庭收入的平均税率在劳动和资本收入间进行分配,将城市家庭收入统计中分属于劳动收入的部分纳入劳动收入税;③社会保障基金,为了便于国际对比,本文税负口径计算与国际上相统一,因此将社保基金纳入劳动收入有效税率的计算。劳动总收入则为税后劳动报酬与劳动税收之和。

计算数据来源为:社保缴款来源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各年度 《劳动经济统计年鉴》,农业税、牧业税及其他税收资料来自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与 《中国税务年鉴》。劳动报酬是指 《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GDP收入法核算中的劳动报酬。

由于西藏数据缺失,本文将西藏除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地区划分情况见表2。

根据计算数据,分地区反映我国劳动有效税率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图1可以反映出,1998—2016年我国整体劳动有效税率处于稳定上升状态,并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路径。总体来说,1998—2005年为快速增长期,2006—2009年处于平稳阶段,2009—2016年又回到接近线性的增长期。东部的劳动有效税率一直处于领先状态,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后又增大,中西部在经过互相追赶后逐渐趋同。各地区的劳动有效税率处于逐年增长状态,但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未来我国的劳动有效税率会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上升。

表2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情况

4 各省份人力资本的估算

图1 三大地区劳动有效税率的估计值及变化趋势

(9)

根据式(9),可以计算得到分地区的1998—2012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如图2所示。图2反映出,1998—2016年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在均值2.5附近波动上升。2004年之后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这与我国高校扩招的政策相一致。人力资本水平在东、中、西部依次递减,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接近,发展趋势也较为接近。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最为迅速,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因此三大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呈趋同趋势。

图2 三大地区人力资本的估计值及变化趋势

5 实证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根据收入水平、劳动税率与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设立如下计量检验模型:

Hit=αit+PGDPit×β+LTAXit×γ+uit+εit

(10)

式中,Hit为i省份第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PGDPit表示i省份第t年的人均GDP,指代i省份第t年的人均收入水平,LTAXit是i省份第t年的劳动有效税率,α为常数项,uit和εit分别为残差项和随机扰动项。

面板数据同时包含横截面、时间和变量信息。为了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于现实经济中的行为,对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形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要求。因此,模型设立时,首先需要对样本数据的模型形式进行检验,以提高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的精确性。

对于不同截面样本点和时点,截距、斜率的差异影响模型设定结果。若各地区的人力资本与人均GDP、劳动有效税率之间的关系没有差异,即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不存在,所设模型则为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若各地区人力资本与人均GDP、劳动有效税率的关系差异仅体现在模型的截距上,则模型实为面板数据的个体效应回归模型;对于个体效应回归模型,还应考虑解释变量是否具有外生性,又分为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因此,在应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检验模型的设定,具体检验包括如下三种:①H0:混合回归模型,H1:个体效应回归模型;②H0:个体效应回归模型,H1:变系数回归模型;③H0: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H1: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一般采用F检验法检验前两种参数的线性约束,对第三种一般利用Hausman检验法检验解释变量的外生性。

5.1 参数线性约束检验

表3列出了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估计结果,根据如下公式构造F统计量:

(11)

式中,q为相对于对立假设模型,原假设模型中参数减少的个数,也即约束条件的个数。P为无约束模型中的待估计参数的个数。若假设H0成立,F统计量则服从自由度为 (q,NT-p)的F分布。表4为F统计量的计算值及其对应实际显著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变系数回归模型 (4)的设定合理。

表3 模型OLS估计的残差平方和

表4 参数线性约束的统计检验

5.2 解释变量外生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 (4)中参数估计的准确性,还需对其中的截面个体效应进一步检验,以确定是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利用Eviews6.0,得到H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模型 (4)中的解释变量是内生的,即认为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采用截面变系数的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表5 解释变量外生性的统计检验

5.3 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解释

为了消除模型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的不良影响,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LS)进行估计,以跨省份残差变量作为权数(Cross Section Weights),结果见表6。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加权估计效果更令人满意,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是正确的。调整后的R2达到0.963898,F统计量为189.4781,其P值为0,D.W.统计量为1.801238,并且回归标准误差很小,为0.056011,残差平方和也只有1.19796,即通过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人均GDP这一解释变量在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显著(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及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和贵州除外),而在东部地区除了北京、福建和广东外普遍不显著。劳动有效税率的显著性,除了东部的福建、广东,中部的湖北、安徽和江西,西部的重庆、四川和云南,在其他地区都是显著的,而两者对重庆和四川的人力资本水平均不显著。

由表6可以看出,从整体来看,我国居民的跨期替代效应还非常小,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当劳动有效税率增加时,纳税主体会选择增加工作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目前人力资本的供给缺乏弹性的现实情况,人力资本比较丰富,其供给大于需求;二是劳动有效税率偏低,不及多数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受限于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三是经济低效的现状。我国的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状态,若征税增多,会降低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为了弥补这部分收入使回到原有消费水平,劳动者将选择增加人力资本的提供。

在东部地区,人均GDP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总体上不显著。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提高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东部地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可能得益于其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制度优势等。因此,东部地区若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就需要摆脱单纯的粗放式的GDP增长路径,加速经济转型。而劳动有效税率与人力资本积累在大多数东部地区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劳动有效税率对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主要是收入效应。东部地区人才聚集水平较高,并且人力资本的素质较高,这反映出我国中等以上人力资本的供给明显缺乏弹性,劳动税对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还远远小于收入效应。

表6 1998—2016年面板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

续表6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GDP在东北三省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国有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该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还需要继续 “做大蛋糕”,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增加人均收入。通常认为,国有企业员工比较稳定,供给弹性较小,但由于实际上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影响系数比较小,因此劳动税提高对其员工所承担的所得税税负份额不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认为,之所以得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高出一般的福利待遇远远超过了个人所得税提高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有企业在吸引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反映了我国现行税制对人力资本的 “逆向”调节作用。

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有效税率和人均GDP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战略是继续扩大经济的发展规模,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系数比较小,说明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在中西部更为微弱。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还较低,税收的增加或降低都不会对人力资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劳动税对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都将非常有限。

从回归结果来看,人均GDP和劳动有效税率对重庆和四川的人力资本的影响均不显著。这说明跟预期的理论分析相反,影响重庆和四川人力资本积累的是其他因素。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重庆和四川是 “混合区位”省份,其人力资本既有西部地区的 “本土”特征,又具有东部地区的 “迁移”特征,多种混合因素的作用,使得本文抽离出来的 “人均GDP”和 “劳动有效税率”的影响不显著。这也说明了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因素的复杂性,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

为了分析不同时期的可能影响差异,我们分别对1998—2005年和2005—2016年的数据进行分段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和表8。根据统计指标显示,分段检验的模型估计都是有效的。从表7和表8中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来看,相比1998—2016年的全时期检验,1998—2005年,人均GDP除了西部地区的甘肃、云南和东北三省外,在东、中、西部地区显著性均普遍增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上海、山东、江苏和海南,中部地区的安徽,人均GDP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均由不显著变为显著;相比1998—2016年的全时期检验,1998—2005年,除了甘肃和东北三省外,劳动有效税率的显著性却普遍下降;相比1998—2005年,2006—2016年除了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的福建和广东外,人均GDP的显著性均普遍下降;而对劳动有效税率而言,相比1998—2005年,2006—2016年除了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的浙江和福建外,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显著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普遍提高。

从解释变量系数的大小来看,相比1998—2005年,2006—2016年除了东北三省外,人均GDP的影响系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普遍减小,表明人均GDP年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劳动有效税率的影响系数除东北三省外,在东中西部地区普遍增大,表明劳动有效税率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逐渐增强。

总体而言,相比1998—2005年,2006—2016年人均GDP的影响系数变小且显著性普遍下降,而劳动有效税率系数增大且显著性普遍增强。之所以在1998—2005年和2006—2016年的分段检验结果出现明显差异,可能原因如下:①2005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人均GDP对国家及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逐渐减弱。②2006—2016年,取消了牧业税;调增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不断增至3500元;扩大了社会保障范围,给予贫困人口一定的生活补助;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公益性保障。以上对劳动税的改革,降低了城乡特别是农民的劳动税负担,增强了劳动税的收入效应,弱化了劳动税的替代效应,进一步优化了劳动税制度,鼓励城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表7 1998—2005年面板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

续表7

表8 2006—2016年面板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

续表8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省际人均收入水平、劳动有效税率与人力资本供给之间关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1)个人净收入是影响人力资本供给的重要基础因素,人力资本供给的选择建立在拥有基本生活收入的基础上,否则将毫无意义。

(2)劳动税对人力资本产生的替代作用极小。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收入的边际效应较高,工作仍是劳动者选择的基本渠道。同时,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低端人力资本的供给缺乏弹性。因此,劳动税对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替代效应。

(3)重视税收对人力资本供给质量的作用机制。长远而言,税收对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及所得税比重的提高逐步增强,未来可能会对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地区的高端人力资本供给产生显著的替代作用。同时不能忽视税收政策可能对低端人力资本投资造成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应注重优化运用,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有效调节当前非均衡的人力资本供给问题。

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整体双创能力必将被置予高度重视。然而,当前的高端人力资本存量比较有限,亟需进一步的积累及提高。各省、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也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别是西部的一些省份现有人力资本存量还比较低,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这些地区仍应该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对于上海、北京、天津等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省市,则应该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完善高等教育,把教育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加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基础。

(2)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合理制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措施。东部地区应不断探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摆脱单纯的粗放式的GDP增长路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中西部地区需要努力把握住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东部地区创新要素的融合,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增加人均收入,吸引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回流。

(3)继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劳动税制。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政策正当其时,进一步弱化个人所得税对高端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不良影响;构建诚信社会环境,健全个人所得税的收入申报制度及征收模式。尽管我国法定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较高,但高端人力资本的实际收入来源及形式多样化,享有多重的税收抵除和减免,偷逃税现象难以有效监管,使得实际税率不是累进而是累退,不但没有抑制高收入人力资本的劳动供给,反而鼓励其越来越忙。因此,个人所得税制度需在申报上进一步规范,积极探索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改革,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资信环境。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在物质资本上,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等,矫正人力资本的市场失灵情况,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的交易效率。加速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端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社会保障广覆盖,特别是在当前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保障账户,推进费改税,强化社会保障缴款。减轻个人投资人力资本的风险,鼓励人才有序畅通流动,激发人才双创活力,提高整体劳动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税率供给效应
5月起我国将对煤炭实施零进口暂定税率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中国自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2011年将开始个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