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服务研究*
——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2019-02-18
(衢州市图书馆 浙江衢州 324000)
我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家和政府从立法、行政、宣传等各个层面入手,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短短十几年间,我国的非遗保护已从滥觞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已有39个项目成为世界级非遗,约占世界非遗名录的1/10,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受到国际社会瞩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IFLA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地方社区收集、保护和推广各种地方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机构”[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图书馆等社会团体应该结合自身业务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四条也明确要求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公共图书馆的五大职能决定了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2]。
1 衢州市非遗保护工作概况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建县,唐德四年(621年)建州,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衢大地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05年,衢州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申报获批10个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6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7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在非遗名录建设和传承工作上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76项、市级非遗227项、县级非遗716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93人、市级传承人159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和非遗传承体系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文化工程,从表1近年中央及省财政下达到浙江省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分配上可以直观体现,各级政府每年在非遗保护的专项经费上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浙江省的非遗专项资金从2014年度的3 854万元到2017年度的8 131.1万元,增长了1.1倍。表2可以看出下拨到衢州市的非遗专项资金特别是浙江省财政下拨的资金增长幅度明显,增长近2倍。
表1 近年中央及省财政下达到浙江省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表2 近年中央及省财政下达到衢州市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冲击,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传承工作情况不容乐观的问题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从表3看出,衢州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年龄偏高,能开展传承工作的不到一半,导致传承范围十分有限。由于非遗项目几乎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3],传承方式比较脆弱。近年来,虽然政府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民间基本无人问津,呈现“一头热”现象,提高群众的保护观念和关注程度成为此项工作的重点。
表3 衢州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情况表
虽然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面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局面,非遗队伍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骨干缺少、地区不平衡、受训率低等(见表4)。势单力薄的状态迫切需要其他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队伍中来,而公共图书馆也因其创新服务需要逐渐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补充力量[4]。
表4 浙江省非遗队伍情况表
由于地方没有配套专项资金投入、非遗队伍建设不完善等原因,衢州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省内处于落后状态,存在管理体制落后、资金人力不足、理论研究不强等诸多问题。由表5可以直观体现衢州地区非遗保护在管理和专业人员上力量十分有限。面对繁重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要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新局面,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表5 衢州市非遗队伍情况表
2 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服务
公共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共享工程和数字推广工程的推动下,公共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等形式广泛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去。如由国家图书馆负责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地方非物质文化专栏中就有整合了多家图书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浙江图书馆地方资源建设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涉及到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目前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在非遗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数字资源库建设、宣传推广、传承培训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2.1 文献资料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可转化为文献信息资源交于图书馆保存。和其他单位相比,公共图书馆在档案资料的收集与保存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公共图书馆一般通过成立地方文献部实现档案的收集与保存,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共图书馆在非遗项目与保护传承的档案资料保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衢州地区6个公共图书馆都开展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由于尚未建成非遗馆,目前非遗文献基本以公共图书馆收集为主。收集的地方文献资料中就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舞蹈等类别的书籍、画册、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
2.2 数字资源建设
近年来,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启动的共享工程和数字推广工程的推动下,开展数字图书馆和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公共图书馆在非遗数字资源保护上起到了主力军作用。数字图书馆建设包括地方文献数字资源、非遗项目传承活动视频等内容;以购买、联建与自建的形式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和非遗相关的主要有衢州名人数据库、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公共馆文史资源库、衢州方言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建设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音频、视频资料的完善与传承活动起到积极作用。
2.3 宣传推广与培训活动
在非遗宣传推广与传承培训等活动中虽然以非遗中心、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非遗的宣传推广方面提供的助力也越来越明显。以衢州市图书馆为例,每年都会开展有关非遗内容的讲座、展览活动。如2018年上半年在衢州市图书馆开展了九华立春祭遴选接春少男少女、柯城剪纸活动、叶艺文化分享会等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公共图书馆这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服务平台扩大了非遗宣传推广的受众面,增强宣传效果,提高市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3 公共图书馆在服务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虽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主动参与到其中的公共馆数量上看,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因定位不准,在服务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是很理想,加上非遗保护思想认识与专项经费不足等方面因素,公共图书馆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能力很有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服务理念传统
服务意识决定了服务方向,目前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对于参与非遗保护服务理念传统。服务非遗保护与传承目的性不强,不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专业人员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缺少专业和方向性,导致收集非遗档案资料不太完善,档案资料库没有系统整理,可利用性不强。开展的有关非遗传承的讲座、展览活动,目的性与主动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3.2 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较少,主要是在资料收集和宣传展示方面。衢州位于浙江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一般下发到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或传承人而不是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没有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因而决定了参与度有限。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工作形式较单一,目前开展的服务内容仅在档案库建设、宣传推广方面发挥了作用。
3.3 服务能力不强
经费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费不足一直是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衢州市图书馆每年购书等经费不足100万元,在没有其他经费支持下在非遗方面的服务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此外,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不足而且年龄结构老化、技术能力有限、缺乏专业人员等因素,导致服务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能力不强。
4 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创新性服务
公共图书馆目前都能很好完成本职任务,但是要想突破和发展,则需要开展创新性服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衢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为了宣扬儒学思想文化,衢州市2014年启动了衢州市图书馆(中国儒学馆)建设工程,2016年9月全面完成儒学馆的陈列布展并正式对外开放。儒学馆是衢州宣扬孔子文化和儒学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以衢州市图书馆为服务主体,结合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服务功能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很好平台和契机。结合衢州实际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创新性服务,并有所作为。
4.1 加强非遗理论性研究
参与非遗理论研究,发挥图书馆学会作用,以研究成果促进非遗保护。目前,衢州市图书馆学会理事单位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会员共计192人。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宣传引导以及政策性扶持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理论研究,以论文、课题、专著等形式体现研究成果。截止目前,全市共发表有关非遗内容的论文23篇,其中图书馆馆员发表4篇,衢州市图书馆馆员参与编撰的《衢州文库》丛书有关非遗内容的就有近10册,如《衢州龙舞》《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衢州民俗风情》等。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非遗项目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理论研究,促进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
4.2 深度挖掘非遗项目信息资源建立特色馆藏
非遗信息资源需要图书馆员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儒学馆服务平台,深度挖掘衢州非遗项目信息资源,对已有非遗相关文献、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加工成二次文献方便读者利用,建立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衢州非遗项目档案中心。
4.2.1 建立非遗档案资料库
衢州非遗中心挂牌在衢州市文化馆,没有编制,目前没有专人做档案资料库等工作,而图书馆通过建立系统的非遗档案资料库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儒学馆建立儒学文献资料库同时,通过收集整理非遗信息资源,建立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库,并通过申请调研非遗项目争取非遗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和非遗保护单位深度合作,实现对散落民间的大量资料、技艺、艺术等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完善衢州非遗档案资料库。
4.2.2 建立衢州非遗数据库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对非遗项目数字化也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大势所趋,建立非遗数据库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5]。可以对收集到的非遗书籍、音频、视频数字化以数据库形式保存,在主管行政部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支持推动下,结合浙江省图书馆开展的特色资源库项目建设,全市联动,按类别按区域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建立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通过资源收集整合,方便非遗项目管理,同时也促进非遗的宣传和传承。
4.3 引用科技手段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采用传统手段,比如收集文本、保护传承人、公布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带徒传承等,很少利用高科技手段。可在建立衢州非遗数据库的基础上引进三维投影互动等技术,读者可以通过游戏互动形式了解非遗,加大非遗保护宣传效果和创新传承模式。实现移动图书馆、电视图书馆与非遗数据库的无缝对接,读者可通过手机或电视获得非遗信息资源。还可以把文化遗产、口头的民间故事制作成微视频、动画片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传承。
4.4 开展多元化非遗宣传和传承活动
非遗传承活动是重要的保护形式,公共图书馆在传承这个环节要发挥其重要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开展传承活动。衢州市图书馆(中国儒学馆)可以申报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联合非遗中心、非遗保护单位、民间艺术家协会等机构团体,把非遗传承人和传承活动请进儒学馆,利用文献、数字资源库、儒学馆场地等资源开展多元化的传承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之外,可以利用场地优势开展非遗衍生品设计比赛和展销活动,利用柯山展窗、柯山讲坛平台开展非遗知识展览和讲座。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主动走出去,积极融入当地的非遗建设工作中去,通过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培养非遗专业人才。在流动图书馆送文化下乡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开展非遗宣传活动,通过广邀群众参与,互动形式开展宣扬传统文化的特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