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
2019-02-18李树文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李树文(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一 前言
辽宁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一直致力于省内普通本科高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工作,从2015年到2017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动此项工程顺利开展。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在全省遴选10所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116个专业开展专业向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同年12月,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政府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组织实施四个方面内容就全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提出指示,中心围绕高等教育服务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6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在原有10所高校整体转型试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所高校向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同时又增加84个专业向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同年5月,辽宁省成立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为转型高校和专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快转型力度和进程。同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同时下发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评价要素和支撑材料三个方面全方位考察转型试点工作。大连科技学院作为省内第二批向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首批校内向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人才培养调整、校企、校政合作、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初见成效。
二 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多向度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应用型专业指导思想指导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侧重于老年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方向。力求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具备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实务技能,关注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的现状、问题及需求,能够在老年人和青少年服务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完善,将教师能力、学生能力、基地建设、竞赛活动等融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有利资源,借助国际合作交流的契机,共同构建突出应用型的多向度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多向度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实务操作的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以《辽宁省政府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和《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性文件,以地方社会服务需求为依托,通过走访国内及省内应用型试点兄弟院校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改革原有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教学比例。
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外,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可能进入不同服务机构状况,开设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体现地方特色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如老龄产业管理、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与管理、公益组织项目管理、社会服务项目设计、影视文本与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等。
在实践设置改革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结构及学时比例。专业实践环节由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依次设置社会工作基础实习、个案工作实习、小组工作实习、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实践、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社会工作综合实习和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49.75%,完全达到实践学分(学时)占比不低于30%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改革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讨论和改革。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尝试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本式教学等。目前,部分课程已经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如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课程;学生通过课内实践情景模拟,体验案主和工作者的状态和心境。部分课程实施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如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一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并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部分课程实施了PBL式教学方法,如学校社会工作课程,通过案例引入、罗列引导性问题,寻找相关问题资料,提升学生自我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还要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原有一张卷子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为了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社会工作专业对相关课程的考试核方式也进行了调整,对实务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和扩展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如《小组工作》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也发生改变,传统试卷题型主要以案例分析题为主,强化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除此之外还开发了情景模拟、口试、拍摄视频、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应用型专业建设
为有效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建设展开深度融合。具体做法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按照学校要求,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必须安排32课时,2学分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课程。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社会服务项目设计》《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与管理》和《公益组织项目管理》等课程引入创新创业理念。在专业实践设置方面,《社会工作基础实习》《社会工作综合实习》和《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等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思维。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 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校地合作
(一)依托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主要依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实习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内实验室实习依靠个案工作室和小组工作室进行实务情景模拟,还可以借助和整合校内其他学科优势资源,如社会保障专业的一站式社区综合办理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室的沙盘实验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已有校内实习基地-大连国际书香颐养院的基础上,积极地与社会福利机构及组织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资源,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已经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实习基地有12家,基地分类包括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同时我校申请并批准建设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甘井子区社会福利院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突出专业方向定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通过学生进驻基地实习,以项目实习或定岗实习方式,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积累专业一线实务工作经验。
(二)校地合建专业人才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我校与旅顺口区共建区级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工作人才培育基地,标志高校与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地区发展中心为任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真正做到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客观现实。基地设置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中心和社会问题研究中心,通过高校承接课题和项目,研究社会治理创新相关问题。区政法委等相关部门筛选可实施的做法,逐级上报上级机关转化理论成果。经过近一年运作,基地研究成果在专业期刊和网站发表论文数篇。区综治办统筹全区11个街道和81个社区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基层综治岗位挂职锻炼机会,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能力,将基地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真正做到形成社会治理产学研一体化良性运营机制,为地区平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 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师资建设
(一)引入“导师制”,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外,还要注重对其素质结构的培养,具体体现为个人品质和专业情谊。所谓个人品质指学生能够有责任感、敬业精神、自重自信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专业情意是指学生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在借鉴国内外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基础上,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具体情况,尝试引入“导师制”加强学生全方位发展。力求通过“导师制”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引入校外导师进入课堂
专业应用型试点成功与否很大程度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我校鼓励专业专任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先后组织多人次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举办的各种教师能力培训和各种教学研讨会议,鼓励专业专任教师考取国家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校也鼓励专业教师与民政部门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展开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务能力,并在实务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而促进专业实务水平。我校也重金聘请行业和社工机构人员“引进来”参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先后聘请公益机构负责人、社工机构一线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来我校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和承担部分实务性强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五 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成果
(一)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成绩斐然
经过应用型试点专业的改革,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能力和理论转化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学生先后在一些高级别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获奖;入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项目数量陡增;部分毕业生相继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全国研究生考试成绩突出,先后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内院校研究生录取资格,部分同学出国留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仅以2017年为例,我校学子在第九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获得本科组三等奖1项,在首届辽宁省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获得本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好成绩,学生实践项目入围首届“同佳岸”东三省社会工作在校学生培养支持计划项目,学生公益项目入围辽宁省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入选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数量和质量较上年有明显增长变化,5名学生收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研究生录取资格。
(二)专业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毕业生质量反映高校应用型试点专业的重要考核评价指标,专业学生就业率高低和就业质量好坏一方面影响各高校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另一方面直接关系专业在学校存留与否的关键所在。令人欣喜的是截至2017年9月,2017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超过同期2016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的提升也带动着就业质量的提高,有3名同学成功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劳动合同,有15名同学准备参加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定位和目标明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专业就业率低质量差的情况,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应用型试点专业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才培养质量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