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路径
——以“国乐大典”为例

2019-02-18秦莹莹

传媒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乐器乐乐团

文/秦莹莹

2018年3月,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联手推出了国内第一档民族乐器文化竞技类节目“国乐大典”,节目秉承“聆听盛世国乐,奏响永恒经典”的宗旨,以传统乐器为主题,演绎民族音乐之韵。节目一经播出,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在2018年省级卫视综艺栏目移动传播导向性月榜上,“国乐大典”摘得3月份桂冠,并成功入选2018年第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名录,得到了广电总局的高度赞誉。在泛娱乐化时代,各大卫视积极引进国外综艺模式,盲目跟风娱乐真人秀的背景下,该节目的推出无疑成为探索本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原创之作。

“专业+娱乐”:小众化内容的大众化传播

民族音乐要想发展,就离不开普通受众的认识和支持,但受众大多关注的是较为知名的艺人或传唱度较高的音乐作品,而对民族乐器、器乐历史、器乐文化、创作空间等的关注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节目将焦点转向了民族器乐这一小众领域,以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创造了先声夺人的传播图景。节目一反传统综艺节目的“程式化”模式,以文化故事为主线,串联各种娱乐元素,其专业化与大众性的碰撞,行为与情感的交融,都赋予了节目较强的艺术张力。整个节目严格遵循了“擅长之人行擅长之事,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的逻辑,以传播国乐为根本立足点,真正实现了小众化内容的大众化传播。节目不是简单地民族器乐展现,而是发掘那些淹没在人群中的器乐演奏高手,帮助受众形成对民族器乐的初步认知,激发受众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节目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寻乐人,不管是鉴赏团还是嘉宾,都只是在部分环节有选择性地进行国乐知识普及,更多的精彩内容还是集中在嘉宾器乐演奏、分享、鉴赏等互动环节,而正是这种“专业+娱乐”的传播模式,才让受众在轻松娱乐中深刻理解节目的品牌内涵,实现了节目传播的深层渗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过分强调和依赖小众化主题和大众化粉丝,综艺节目很容易变成科普节目,最终丧失其基本的互动和娱乐属性,无法形成节目品牌吸引力。电视综艺节目应该更多地通过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表达创新,对小众化主题进行大众化演绎,进而充分满足受众的多元化、个性化审美需求,这正是“国乐大典”得以成功的关键。

“竞技+鉴赏”:顶级乐团展示国乐新风貌

节目以“团队竞演+嘉宾评述”的模式传播经典国乐文化,向广大受众普及相关知识,挖掘代表性的传承人。节目以中国民乐为主题,每期都会邀请6组水准较高的乐团参演,期间还会有补位乐团出现,通过12场竞技表演,最终选出6组乐团共同参加国乐巅峰盛典。这些顶级乐团用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对国乐经典进行重新演绎,其中,有悠扬的古琴,有悦耳的琵琶,有婉约的二胡,还有奔放的马头琴等,颠覆了传统器乐节目的表达方式,为受众打造了一场以国乐为主导,杂糅各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经过重新演绎后的国乐经典,不仅保留了原有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赋予了全新感官的时代性,让受众充分体验到了国乐的无限魅力。

这种全新的节目模式有效确保了竞演乐团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如节目中神骏乐团演绎的“万马奔腾”,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了漠北草原的雄壮,不禁令人心生向往;海上城潮乐团演绎的“画眉跳架”,原汁原味的潮州锣鼓让受众眼前一亮,引发了点评嘉宾之间的热烈讨论;还有香港赤焱乐团演绎的“茉莉花”、五色风乐团演绎的“青春舞曲”、龚锣新艺术乐团演绎的“忐忑”等,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全面展示了国乐的新风貌,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增添了节目许多亮点。

除了亮点最多的竞技环节外,节目环节设置也具有鲜明特色。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文史学家郭冰茹和十多位艺术家组成的专业鉴赏团,会对不同乐团演绎的曲目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深入挖掘了传统国乐的精神内涵,提高了节目的文化品格。

“传统+时尚”:唯美表达中凸显经典魅力

“国乐大典”的创新性十分突出,不仅表现在节目形态、表达模式的创新上,而且还表现在诸多艺术元素的巧妙杂糅上,由此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包括戏剧、舞蹈、诗歌、电声等。同时,节目还凸显了人文情怀,琵琶大师方锦龙和箜篌之母崔君芝时隔33年后再次合作演奏“楼兰追梦”,赤焱乐团团长雷群安与长达30多年未见面的好友马头琴大师李波再次邂逅,就如同伯牙子期,令人心生艳羡。龚琳娜老师携龚锣新艺术乐团全新亮相节目,成为具有非常高关注度的一个话题。在第八期节目中,龚琳娜为龚锣新艺术乐团助阵,并选择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作为经典曲目,龚琳娜延续她以往的演唱风格,利用高超的发声技巧,毫无悬念地完成了大音域的轻松转换,全面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并让受众充分体验到了民乐和声乐结合的无限魅力。

2018年,可以说是广东卫视的“国乐元年”,随着节目的走红,也成功掀起了一场“国乐热潮”,广东卫视也抓住了这一“新机遇”,以节目经典为核心,积极开展线下活动,包括巡回演出、周边产品研发、纪录片生产等,真正实现了国乐这一传统文化的时尚包装和传播,有效增强了受众对国乐的自信。

可以说,在国乐逐渐被边缘化的时候,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联手打造的这档原创类电视综艺节目,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彰显了创作团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守。节目中,我国各民族传统器乐几乎全部呈现,传统元素的时尚包装,传统内容的唯美表达,都成功地抓住了受众眼球。从专业角度来讲,节目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级专业标准,内容更是充分彰显了国乐经典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通过小切口、大情怀和正能量,完成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的华丽转型,这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技术+舞美”:动静结合中渲染节目氛围

除了顶级乐团的同台PK外,高科技与传统舞美相结合所打造的动态化、立体化现场情境,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特色。该节目是国内第一档使用4K超高清电视技术进行录制的原创音乐类节目。这一技术的应用让舞台画面和声效都达到了美的极致,高清画质、逼真画面、立体环绕声效,都给受众带来了由外而内的感官与心灵刺激,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节目舞美设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折扇”造型,超大尺寸的“扇形”LED屏幕,通过动态图文视频的播放,能够为受众打造一个沉浸式故事情境,给受众呈现一种静态之美,在动静之间完成了唯美造境。这种屏幕设计也决定了灯光设计更为大气,灯光设计者不仅要强化舞台功能的分区,还要综合考虑颜色、造型、节奏等元素,以达到深化节目内涵的效果。

在节目中,不同乐团需要通过选票、PK等激烈的竞技环节才能“过关斩将”,脱颖而出。为此,节目在效果灯方面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不仅使用了常态化的图案灯、染色灯,还大量使用了“复古LED同光灯”,这款灯的主要功能就是装饰,以此渲染氛围,凸显舞台形象。在外形上,这款灯如同一面鼓,与节目中其他传统元素形成高度契合,所以即便是数量较多,也并不显得突兀,而是与整个舞美形成了高度统一。在选票环节,这款灯会与音效节奏相匹配,进行节奏较强的闪烁,就像是紧张时候跳动的心脏,有效渲染了现场氛围。

结语

节目形成了专业与娱乐、竞技与鉴赏、传统与时尚、技术与舞美这四组核心元素,在高度整合、相互成就中,造就了节目成功走红的重要根基。在泛娱乐化时代,文娱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驱动,而电视综艺节目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节目成功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并创造了全新的发展范式,充分满足了受众多元化文化诉求,并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渗透和传播。

猜你喜欢

国乐器乐乐团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马庄农民乐团:冲出乡村走向世界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