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如何呈现纪实摄影的力量
2019-02-18□文/张茂
□ 文/张 茂
内容提要 作者从纪实摄影所具有的真实性、系统化、跨时空和表达手段独特性,以及纪实摄影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等五个方面,阐释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呈现纪实摄影力量。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里,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甚至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量体裁衣”式地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针对用户进行推送,这些都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
在这样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纪实摄影如何呈现它的力量?
一、纪实摄影要呈现真实的力量
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主要目的是对客体(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视觉形象进行记录,并用以向社会群体或个体传播信息,或用作社会档案文献资料。基于这一目的,纪实摄影作品必须是真实的影像。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纪实”一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还教导观众从图片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对于纪实摄影的把握与学习,都应该遵循“真善美”,其中“真”为首推。
纪实摄影重新被认知是在1962年,当时爱德华·斯泰肯整理国会图书馆收藏的FSA照片档案,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展览叫《苦日子》(The Bitter Years),要让美国年轻一代看一看美国的艰巨历程,重新把纪实摄影拉到公众视野,此后纪实摄影才进入摄影史的正统,纪实摄影也成为指向社会问题、有意推动社会变革、对某一问题拍摄有深度有系统的摄影项目的泛指。[1]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源前所未有地广泛而密集,任何虚假的纪实摄影,都会在巨量信息对冲中引起“反转”,进而被证伪。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是不容触碰的致命底线,我们要坚守真实性为纪实摄影的第一生命,使其呈现出真实的力量。
二、纪实摄影要呈现系统化的力量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趋于商业化的媒介会为了用户需求,将图片进行碎片化的推送传播。而在海量信息传播中,这很容易造成人们信息选择的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力进一步分散。在极端追求时效的传播模式中,纪实摄影的力量往往会被削弱为一个个无序的碎片化瞬间。在此环境下,反其道而行之,在纪实摄影创作时,充分把握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呈现时更加系统化、立体化,会让纪实摄影产生更强大的力量。
以笔者曾在海南岛上坚持拍摄多年的纪实摄影作品《三亚疍家人》为例,笔者通过专业田野调查的方式,历经5年多的时间,从不同场景系统化地记录了即将消逝的海上疍家人现象,通过影像真实记录疍家人从海上生活“登陆”到陆地谋生的这一群像的完整过程。耿洪杰的摄影作品《东北念想》,同样是系统化地记录了东北即将消失的老物件等。这些作品,都以系统化的方式,采取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及知识结构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使这类题材的操作更符合系统的结构原则,呈现了碎片化阅读中体会不到的独特力量。对此,笔者的个人感受是:系统化的纪实摄影,可以让读者集中精力,进行相对长时间的“完整化阅读”,让读者在系统化、立体化的阅读中,充分体验碎片化阅读无法企及的力量。
三、纪实摄影要呈现跨时空的力量
新媒体时代,不少摄影者为了适应媒体的市场化传播需求,往往会进行浮光掠影的拍摄,让影像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集合上,其间的结构完全是靠画面的简单切换、景别的随意拼凑来解决的,从而导致许多瞬间停留于表象,缺乏深度。然而,纪实摄影应该是在系统化的运作中,加强纪实画面的时空跨度,提高影像的厚重感,让其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几乎每个纪实的题材都会有大量的摄影者进行拍摄,所谓的“独家”已经在悄然远去。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样的题材要取胜于人,就需要加强画面的时空跨度。因此,纪实摄影,要做得比别人深、比别人 透。
纪实摄影题材拍摄的时间跨度越大,空间跨度越广,往往产生的社会人文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会更为丰满,影像会更富有力量。傅拥军以一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为题进行拍摄获得荷赛大奖的案例,堪称典型。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画面里是一棵长在西湖边的桃树以及公园常见的长椅。一年四季,桃树、长椅、西湖是不变的背景,而匆匆经过的各色行人演绎着变幻的生活。前后三年时间里,傅拥军在固定的位置拍摄了数张照片,当照片的数量积累到四位数的时候,这些照片变得生动而具体。这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一景,却在不经意中蕴含了宇宙万物成长到衰落的生命轨迹。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在生活中这样平凡的角落里,得到了体现。该案例,充分证明了跨时空的系统记录,凸显了纪实摄影的独特力量。
四、纪实摄影表达手段上要具有独特性
在复制共享泛滥成灾的新媒体时代,要想办法“削弱”作品的可复制性,就要增强纪实摄影在表达手段上的独特性。
□ 2016年10月18日,在海口市西海岸,一个约5米高的巨浪令青年男子躲闪不及,差点被大浪“吞噬”。当天,第21号台风"莎莉嘉"登陆海南,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给海口带来狂风和强降雨。(海南日报张茂/摄)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刘宇在主题讲座《以国展为镜》中提到,评委不考虑地域因素,只看作品,“当你忘了国展,你会离国展更近”[2],格局决定结局。国展(记录类)鼓励什么样的作品?刘宇认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题材的时代性;二是手法的独特性;三是作品的完成度,包括标题和图片说明。以表达手段方面的独特性,呈现出创新的力量,在诸多枯燥无味的复制中突围,彰显纪实摄影的独特力量,这是我们要狠下功夫钻研的重要内容。
五、纪实摄影者要以历史文化艺术素养丰富强化自己的内心
所谓相由心生,从这个层面上看,每组纪实摄影作品呈现出来的都是摄影者内心对世界、从历史、对社会的独特认识。一个摄影者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其作品呈现出来的“相”就是怎么样的。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会显现出强大的外在气场与力度。因此,这就要求摄影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对历史、地理、绘画、音乐等多方面有所涉猎、钻研。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摄影是一门艺术,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得到借鉴启发。一张画就是一首诗,就是一首乐曲,就是一段舞蹈。艺术是相通的,一个人的审美、生活品位和综合修养等都会对摄影产生影响,如对书画展、舞蹈、音乐、文学等的鉴赏,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摄影者提高艺术修养和摄影素养。例如,舞蹈演员出身的年轻摄影师石勐尧,在对画面的把控上就有着极高的天赋与出色的能力。纪实摄影具有真实性、社会性、人文性、思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多元化地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心涵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纪实摄影创作才有可能获得突破,纪实摄影作品才能真正通向观众的心灵,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力量。
【注释】
[1] 李楠工作室.纪实摄影是什么.腾讯网.news.qq.com/omn/20180917.
[2] 刘宇.以国展为镜.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 www.cpanet.org.cn/detail-news-11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