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增强履职本领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在2018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2019-02-18蔡名照
□ 文/蔡名照
蔡名照
这次学术年会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题,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厚的人民情怀、宏阔的战略思维,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发展创新的认识基点和实践前提。“守正”,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创新”,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旺盛活力,切实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我们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正”固“稳”,以“新”求“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守正创新,政治建设是根本统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新华社是党的政治机关,讲政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讲“守正”,这是最根本的“正”。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正”之本,固“正”之魂,强“正”之基。
新华社有着光荣的优良传统,红色基因已经渗透到新华人的血脉中。立足新时代新华社的职责使命,我们要深入研究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切实增强政治建设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全社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真正把讲政治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环节。特别要把“两个维护”摆在首位,在各项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核心、突出核心、维护核心,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8年5月到9月,我们在全社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中教育。这是我们加强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集中教育中,我们创新理念、形式、方法,广泛开展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干部职工既当学员、也当教员,先后有314名局级干部和1172名党支部书记、业务骨干讲了专题党课,运用正反面案例1400多个,取得了良好效果,98.5%的干部职工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高度认可。中央领导同志对我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中教育给予肯定。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这次集中教育的经验做法,着力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把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推动政治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坚持守正创新,做强主业是中心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十五个字系统完整地阐释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的根本职责所在,体现了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定位和要求。新华社落实“十五个字”使命任务,中心工作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贯彻好。无论“守正”还是“创新”,都要着眼于做大做强新闻报道主业,充分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有力舆论支持。
我们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正”固“稳”,以“新”求“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是把握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迫切需要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当代中国能够把13亿多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必须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作为头等大事。新华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报道,2016年建立了总书记报道每周、每月固定策划机制,成立了专门机构“第一工作室”,近3年来播发各类稿件3万余条,推出了一大批“镇版”“刷屏”之作,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要继续下大气力加强总书记报道,在从理论、历史和宏观角度组织好宣传的同时,推动记者深入基层体察社情民意、深入群众挖掘生动故事、深入生活汲取思想养分,努力推出更多沾泥带露、文风清新的报道佳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二是把握好坚定“四个自信”这个关键所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要着力提高报道的引领力、感染力、说服力,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正面宣传质量水平,全面展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精准把握报道时度效,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既要增强信心底气,也要正确引导预期。要按照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开展舆论斗争,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澄清谬误,激浊扬 清。
三是把握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个落脚点。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这些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从“纸媒一代”到“PC一代”再到“触屏一代”,不同群体、不同代际之间的精神文化需求差异日益凸显。适应传播对象变化,新华社不断丰富新闻信息供给,努力满足人民新期待。用户和受众普遍反映,新华社报道的内容更丰富了,更加接地气了,不少网民表示“想不到你是这样的新华社”。要立足人的实际、人的变化、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所需所求开展新闻报道,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要有科学分析和深入把握,摸清楚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状况、接受习惯、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神文化服务,努力推出更多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食粮。
三、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要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什么是“新型主流媒体”?我理解,“主流”就是要“守正”,就是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新型”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近年来,新华社积极推进融合发展,成效亮点纷呈,“现场新闻”“现场云”直播平台、全球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等等,都是引领新闻业态变革的重大创新举措,受到世界媒体瞩目。下一步,要着力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加快从“相加”走向“相融”。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要害。融合发展不是局部改良,而是从内容产品、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到支撑保障的全方位创新,其关键处、要害处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靠旧体制发展新业态,靠老机制激发新活力,一时一事可以,持续发展不行,整体推进不行。体制机制的问题不突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要按照积极稳妥、平稳有序的原则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统筹部署,整体推进。比如资源整合问题,推动融合发展,资源是基础、是保障,要建立全社资源整合机制,建设先进实用、集中统一、高效共享、安全可靠的基础数据库,全面整合社内外各类新闻信息资源,为融合发展和业务创新提供有力资源保障。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障碍,构建起具有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模 式。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产品建设是关键。产品是新闻生产的最终呈现形式。融合发展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靠产品来检验。当前,媒体变革一日千里,新的产品形态层出不穷。以短视频为例,截至2018年6月,我国短视频应用(APP)用户规模已达5.94亿,占网民总人数的74.1%。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的应用,视频类产品还将迎来新的大发展。要深入把握媒体变革新趋势新动向,不断丰富和创新产品供给,特别要主动适应网络传播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社交化发展特点,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短视频、微动漫、动新闻、数据图表等创新创意产品,更加广泛地以主流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技术创新是引领。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信息网络时代,技术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推动融合发展,要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媒体行业和人工智能结合已经从概念进入实操阶段,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在这方面,新华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媒体大脑”人工智能平台2018年全面应用于重大报道,在俄罗斯世界杯报道中,共制作了3.8万条视频,最快生产的一条仅用了6秒钟;首届进博会报道中,我们首次利用“媒体大脑”技术完成了重大活动视频采集,生产播发视频500多条。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新闻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提高报道传播力影响力。
四、坚持守正创新,内外并重是战略重点
“守正创新”不仅是对内宣传的要求,同样是对外宣传的遵循。外宣工作中的“正”,就是坚持“以我为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新”,就是坚持“融通中外”,创新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增强贴近性、有效性和穿透力、感召力。要按照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要求,加快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塑外宣业务,就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从事对外传播,面对的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都大相迥异的海外受众,要想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归根到底要靠好的故事、好的内容、好的讲述方式。要把提高讲故事能力作为对外宣传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抓住典型案例、精彩瞬间、感人场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这个最精彩的主题。特别要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风范、魅力作为讲故事的重中之重,充分展现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风采,深刻揭示总书记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全面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重整外宣流程,就要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业务模式。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必须要有系统完善的规划设计和科学高效的机制流程。要加强制度流程设计,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从内容生产、传播展示、推广落地、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完善对外宣传业务全链条、各环节业务流程,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强化一线记者力量配置,增强新闻获取能力和采集能力,不断提高首发报道、独家报道、深度报道、重大报道水平。加强编辑部建设,强化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组织策划,真正成为指挥中心、策划中心、编辑中心。把落地作为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本土化发展,加强自主平台建设,拓展与海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提升对外报道影响力。
重构外宣格局,就要优化力量布局、坚持精准施策。经过80多年的发展,新华社在海外建立了以7个总分社为区域中枢的180个驻外分社,构建起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编网络,每天24小时不间断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要进一步优化全球力量布局,强化驻外总分社区域报道指挥中心功能,加强重大报道策划,强化对所辖分社报道工作的组织指挥、对分社报道力量的统筹调度。坚持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按照“一国一策”原则,针对不同国家特点探索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新闻供稿和用户发展方式,推动新闻信息产品在海外更大范围落地。
五、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四力”是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四力”,是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要求,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作风面貌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以增强“四力”为抓手加强队伍建设,既要坚守政治之“正”、思想之“正”、作风之“正”,也要追求知识之“新”、本领之“新”、文风之“新”,更好地担负起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一是增强脚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新闻报道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好的作品一定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好的记者一定活跃在基层、活跃在群众中。新华社历史上的名篇佳作,都是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今天群众喜爱的“口碑”作品,也依然是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鲜活报道。2018年以来我们推出的一些文风清新的报道佳作,比如《“总书记,您好!我是卓嘎”》《李改红告别“驴得水”》《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都是记者深入基层抓的“活鱼”。要深入推进“扎根工程”,推动采编人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察民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火热实践中锤炼思想、陶冶情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二是增强眼力,提高观察分析水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考验的正是编辑记者的眼力。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报道对象,为什么不同的记者写出来的报道会有差别?关键就在于眼力的差别。新闻工作者要练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善于从纷繁的表象中发现本质,从快速的变化中把握规律,既要见人之所见,更要见人所未见,切实增强新闻敏感,提高新闻观察力和发现力。
三是增强脑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新闻工作本质上是脑力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就是两个字“多想”。增强脑力,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辨别力。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掌握中央大政方针,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准确把握社会现象中蕴含的政治影响、政治意义,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判断形势、组织报道、审核把关,确保立场坚定、导向正确、发稿安全。
四是增强笔力,提高话语表达水平。脚力、眼力、脑力,最终要靠笔力来体现。笔力,看上去是语言文字问题,但本质上体现的是记者的政治素养、理想情怀、思想厚度、采访深度、文化功底。笔力,体现在文字工作者的构思写作中,体现在摄影工作者的镜头语言中,体现在电视工作者的画面表达中,是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集中表现。要着力提高队伍笔力,熟练掌握运用不同报道形式、不同报道体裁,既要拿得起“高大上”,也要写得了“小清新”。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多一些鲜活人物、生动故事、群众语言,少一些抽象概念、呆板说教、空洞口号,努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