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时度势求发展 探索传媒教育深化改革
——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记者》合办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综述

2019-02-18薛金丽

中国记者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

□ 文/王 洋 薛金丽 张 贺

此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23所高校新闻传播院院长、副院长,以及现代传播杂志社、中国记者杂志社、新闻与传播杂志社、人民法院报总编室、法治周末报社、人民周刊杂志社等权威学术刊物业界专家以及中宣部宣传局领导与会。

一、新闻传播学术前沿的观察与思考

本次论坛聚焦新闻传播学术前沿话题,希望在跨学科和跨行业的视野下,关注新时代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学科对社会结构、行业发展和公民生活的影响,探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与思路。

《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提出,业界与学界研究成果和论文、期刊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根据多年的编辑从业经验,她总结出学界论文往往具备论述精到、充分、全面、逻辑性强、学术含量高等特色,对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多,眼界更开阔,阅读面广,且选题、用语、格式都能体现社会科学规范;而业界论文精准把握传媒业热点难点,实践性、时效性较强,可信度较高,更富感染力,但其经验主义较浓,理论深度及研究含量差些。她呼吁业界、学界应更多沟通、交流,关注新媒体传播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的变化,使相关研究与时俱进。《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向研究者提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选题及投稿四点建议:有的放矢,主题明确,靶向定位才能提高投稿成功率;发挥优势、活学活用,将专业知识用到文章表述中;从标题到架构,都需要精心打扮,吸引编辑和读者目光;注重落点、观点和逻辑性,做到“高”(较高的政治意识)、“精”(精心、用心)、“尖”(人无我有,视角独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指出新传播现象、业态、技术的涌入,使得新闻传播学科特别“热闹”,出现一些追“新”现象,但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导致论述显得浅薄。“我们对待新现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他认为,研究者应从新的现象看到本质,比如网红现象的背后是社会资源的改变乃至社会结构的再塑。将新现象与旧理论联系起来,一种情况是会延展旧理论的生命力,另一种情况就是反过来也可以否定、颠覆旧理论,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契合,但是在互联网上却是颠覆的。

□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主持新闻传播学专业产教融合发展院长论坛。

□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暨主编(编辑)论坛会场。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首先介绍到,2018年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60周年,“60年风雨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成长、从学术新秀到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再到成为众人敬仰的学者”。她指出《新闻与传播》立足于期刊、机构、作者三大主体,定位于学术性、思想性、建设性、预见性几个方面,关于重要转载来源机构、重要作品来源机构、重要来源作者的年度评选报告是新闻传播学科主流研究方向的重要说明。她强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近年来比较关注年轻的优秀学者,致力于挖掘新秀。《新闻与传播》选稿取向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论文具有现实意义,马婧建议学者做学术研究应更多聚焦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发现以前不曾关注的重要问题,甚至抛出一些以前不曾改造的问题,不断探索和拓展学术表达的界限,对当前新的新闻传播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当中的社会现实能够提出更具有解释力的思想,对整个学术领域具有推动意义。

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秦强认为应坚持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新闻知识。此外,还应把握好四个关系:1.学术与政治,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2.理论和实践,新闻传播具有实践面向,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3.本土和国际,中国的问题有中国的独特性,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问题容易忽略具体语境,要在本土和国际中找到平衡点;4.国法与党规,因为我们的媒体是党媒,除了遵循法律以外,还要严守党纪。《人民法院报》总编室副主任徐光明强调了论文选题和论述的实用性,并结合自身编辑经验,以 “司法与传媒的关系”“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民法院舆论引导机制的反思与建构”“司法实践中我国媒体名誉侵权案件研究”三个选题为例探讨了新闻传播学与法学融合建构的理论价值。《人民周刊》副社长、主编程文静介绍说,《人民周刊》是综合类期刊,2000年初创时名为《人民文摘》,2014年12月改名为《人民周刊》,旗下有人民周刊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党政干部文库、中国好文章,形成了一报一刊一网一库两微一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媒介技术,提升产教融合发展能力?如何整合资源加强与实务界的接轨,是新闻教育机构和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院长就教学环节设计、传媒实验中心建设、实务导师聘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展开了探讨。

(一)传媒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1.传媒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主办方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首先提出了中西部新闻传播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问题,具体而言,西部较东部新闻传播教育界的反应相对迟缓,未及时跟进新闻传播业态变革,大多新闻传播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传统惯性轨道上滑行,教学实践体系变革收效不明显,与业界和社会需求差距甚大。另外,在现有的学科建制和话语权版图中,新闻传播学院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而法学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指出西部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展会影响西部社会的发展,改变西部和东部的沟通,甚至改变中国和世界的沟通进程,所以西部新闻传播教育问题是我们这个专业所面临的很难但很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学院副院长姚泽金教授提出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术积淀、科研训练、问题意识,学术素养都在下滑,并且下滑得非常严重,原因在于技术的影响和驱动对传媒行业的驱动让学生认为掌握了前沿的技术就可以做好工作,从而忽略了读书和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直言很多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重视科研,而忽略了本科教学,他认为办学要“以人为本”,落实本科和专业硕士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新闻传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各个高校的师资配比结构并不合理,实务教师缺乏,很多实操能力强的行业精英并不具备博士学位,难以达到高校职称晋升要求,增加了实务教师师资引进的难度,并容易导致现有人才的流失。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认为本院实验室建设的“西政速度”发展动力不足,受体制、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实验教学成效难以获得很大提升空间。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陆双祖教授介绍,该院媒体实验室是由新闻综合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和新闻录播实验室共同组成,是学生进行有效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但也存在用地空间、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

2.传媒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

隋岩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科从以前的小学科发展为显学,只有及时提出困惑,切实讨论解决之策,才能担负起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任。他认为,西部院校有能力加快发展,有力量为中外沟通做贡献。长江黄河的源头在西部,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在西部,现代传媒技术无论怎么革新,传媒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如果没有文化的滋养,我们在面对现代纷繁复杂的传媒业的变化时,或许会更加茫然。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俊荣教授提出,打造校内实训平台、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体系,是提升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传媒教育改革的实践案例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育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主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新要求,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结合点,致力培育学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素养与法学知识,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承担报道法制信息、记录法制进程、传播法治理念进而服务法治社会的重要任务。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法新结合”专业特色优势,但不仅仅局限于“法制新闻”教育,学院在教学、研究和服务领域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地位,同传媒职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关注的范围是整个新闻传播行业,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将新闻传播教育深入到党、政府、传媒与阅听人的复杂关系中。2017年,学院6个专业同时修订了培养方案,以文理融合的思维,升级、新开多门主干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新闻学、新媒体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增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视觉传播、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版权与版权贸易等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当然,“法制新闻”专业建设的确是西法大学专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依托本校法学教育优质资源,学院在法学导论、传媒法两门法律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中国法学概论、侵权法理论与实务、刑法学概论、著作权法、网络法等5门法律选修课以及新媒体传播道德与伦理等体现法新结合特色的课程,注重学生法学素养的提升,为法治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接地气、重实务”,具有法治理念的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培养紧缺型新闻传播人才。立足西部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在扎实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熟悉西部地区、掌握全媒体传播技巧、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人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化交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西安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学院依托地缘优势,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和传播能力的培养。学院已同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年均访学交流的师生人数超过30人次。邀请来自威斯敏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天普大学等知名海外高校的外籍教授以短期集中授课和讲座等形式开设研究方法、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等主题课程。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相关海外合作科研项目、调研项目与实习项目等。2017年,学院同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并参与其主办的“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大型跨国文化交流项目中,先后5批师生赴德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交流,学生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参与组织活动,承担报道、宣传任务,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

作为地处西北的新闻传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探索对如何推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传媒教育改革的发展经 验

李韧教授表示,政法院校办新闻传播学,离不开学校优势学科的支持,他坦言今年学校新闻传播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虽然是按照新闻传播学科相关标准评定,但是法学与新闻传播学结合是其教育特色。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李韧教授指出西南政法大学采取师资队伍梯队年轻化、博士化方案,主要引进名校博士和副高,因为他们发展后劲大、冲劲足,精力旺盛,容易出成果。另外,该学院还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与出版社和名家名师签订协议,每年出版一套系列教材,一套转载,过去十年出版教材11本,专著40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黄俊雄教授介绍,学院的媒体实验室是以传媒实验中心和艺术实验中心为主的国家级基地,总投入1600多万元,包含报纸、电视、广播、摄影艺术、演播室、动画音效音频等14个类别;实验室配置与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设施同步甚至更高,帮助学生了解主流媒体,提升日后从业工作能力;学生完全可以使用学院的设备,自己独立完成微电影拍摄制作。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教授结合所在学院的办学经验,从以下方面提出办学思考:1.集中发展本科专业,打通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保持核心课特色,并提高学生课程选择自由度;2.师资方面,引入并培养博士学位老师,可以一人多用才能丰富的老师;3.借力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同时引入企业一线人才作为学生的实务导师,提前为传媒企业锁定培养的人才,也让学生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4.创造社会效应,提升社会知名度,突破空间限制,强化学术发展,建立业界学界共同体。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吃播文化
走向极致的中国陶瓷花瓶演变趋势探析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当代电视饮食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刘建海标志设计作品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NP1连同NP2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俗语词札记*
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