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能给你们什么呢

2019-02-17杜红梅

博览群书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应台女朋友女儿

杜红梅

曾经用笔燃起“野火”的龙应台,近些年的作品展示的更多是温情和冷静,例如,《目送》《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了一个母亲和两个儿子的日常。

2018年刚刚出版的新作《天长地久》,是龙应台写给自己的母亲(美君)的19封信的合辑,虽然美君早就因失智而认不出自己的女儿了。在这本书里,龙应台是美君的女儿,也是两个成年混血儿子的母亲。因着龙应台,三代人的故事交集着。龙应台在思考: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上一代?如何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下一代?

龙应台笔下的美君,曾经是浙江山里的粗辫子姑娘,曾经是敢于和蛮横士兵当街理论的民国小姑娘,也曾经是24岁永别家乡,在台湾眷村精打细算,赤脚编渔网的妻子,还曾经是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母亲,甚至还是70岁时一口气做了“隆鼻、纹眉和纹眼线”的摩登妇人。现在,美君是一个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眼睛里只有好深的虚无的90多岁的老人。

在自己也步入老年后,龙应台才意识到,在以前那么长的岁月里,在美君还能走能说的时候,没有想到将美君放在自己长长的“女朋友”名单里,没有和她做那些自己与女朋友们约会时做的事:看电影、欣赏演出、吃饭、散步、聊天……于是,龙应台决定把美君当作大自己26岁的女朋友,给她写信,“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龙应台要告诉美君自己的后悔。以前,她只是把母亲当做母亲。母亲是女儿的后盾,保护女儿的安全,推动女儿前进,但是,女儿的眼睛长在前面,注定永远看不到后面的母亲。

龙应台想问美君一些一直没有问过的问题。在颠沛的人生中,美君有没有过犹豫和悲伤?有没有因为24岁就永别在大陆的母亲而自责?有没有和丈夫用过语言表达爱情?美君心里最深处的自己,停留在几岁呢?

龙应台希望退回到二十年前,在美君才73岁的时候,帮她好好打扮,让她体会到,“我老,我美,我能爱”。

现在,龙应台正在做的,就是搬到乡下陪伴美君,让她完全感受女儿的温暖和情感汩汩地流出。移居之初,龙应台觉得自己离开大都市是一种牺牲,但九个月后,通过朝夕相处,通过对美君的倾诉,她才感到,那种生活是美君对她的施予。

和现在只能与美君进行单向交流相比,幸运的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15年前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她都会和儿子旅行一两次。脱离原有环境的束缚,母子专心对待彼此。在旅途中,她发现着新一代的世界观,体验着和新一代的矛盾冲突,倾听和应对着新一代对母亲的描述和评价。她密切注意着儿子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儿子们也密切注意着她从中年迈入了老年。她用这种方式,让儿子,或者说,和儿子一起,做了当年她自己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读这本书,不会觉得里面说的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们对上一代的了解,可能还不如龙应台对美君的了解多。我们可能耐心地回答小儿女提出的各种问题,转身却用一句“你不懂”来应对上一代提出的问题。我们可能总在慨叹“子欲养而亲不在”,却没有将每一个暂时片刻变为天长地久。正如龙应台所说,机会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情人,也许宠爱过你,可是一旦转身决不回头。对上一代,我们也许有能力给予更好更多的物质,但他们真正最在乎的,可能是我们一直用各种借口来逃避付出的。

对死亡的认识,也是书中非常值得一读的内容。目睹着美君的衰老,感知着自己的年长,龙应台对死亡的认识也在不断清晰。由于祖父母一辈都不在台湾,她没有看到过祖父母的“老”,没有看到过父母对长辈的“孝”,也没有经历过祖父母的“死”。小时候缺乏自然而然的生死课教育,让她觉得父亲的“死”和美君的“老”,都是那么突如其来。在老辈人眼里,盛年期有财力准备好自己的棺材,是一件骄傲的事情。每天在棺材旁照常生活,就像是守着一个人最后的摇篮。在他们眼里,死亡就和出生、结婚一样正常。为什么到了现代,死亡就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概念?这也许是我们同样疑惑的问题。今天,龙应台的儿子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修习了生死课。她也能平静地和儿子谈论自己的老和死,告诉儿子怎样到银行处理遗产,和儿子商量骨灰怎么处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龙应台和自己亲人间的生活和感情,但也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小家的范围内。在书里,我们可以认识曾经出现在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让人叹息的,例如余舅舅,离开大陆三十年后,收到终身未嫁的昔日恋人的第一封信,信中只淡淡地问:卿佳不?让人羡慕的,例如德国的安琪拉,65岁时通过报上的征友启事找到一个“腿力最好”的男人,结伴骑车畅游欧洲一个月。人生的无奈、人生的欢愉,全都跃然纸上。

另外,书中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我们印象中一直很理性的龙应台,在得知儿子有了女朋友时,说自己一瞬间退到了原始部落的“母兽”状态。她也会对儿子说,“想毒死”他的女朋友。经过了四年的“母兽自我再教育”,在又失落又委屈又挣扎中,龙应台学会了理解和接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这个“小三”,和自己爱的是同一个人,并且是会给自己爱的人带来幸福的。读读龙应台在书中总结和分享的“母兽”十诫,估计很多生活中的婆婆也深有同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别出心裁地收录了100多年间的一些历史图文,与那19封信交织成一首和谐的协奏曲,让我们直观地感知到,人是生活在时代中的,既有被时代裹挟的无力,也有在时代里选择的机会。龙应台的父母那一代,出身和成长于军阀混战的年代,青春年华的时候,在战乱中飘落到台湾。在岛上构建临时住所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这里会成为他们永久的家园。但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的光阴,从此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上坟,故乡只是一个飘渺的存在。这批人在流离中,从个人角度,选择坚强地把自己化作山,让孩子登上后看得更远;把自己变成石头,铺好路让孩子走得更远。但是,被海峡阻隔的亲情,是两岸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尽力去缝合关系的裂口,让后来的人不再经历那种痛苦。

所有的相逢都是为了分手。成长或是死亡都会带来离别。如果你将人生看作是一条河,上游和下游的水就都是你,一代代人的更替,就是不停流淌的河水。在川流不息的河里,你永远都可以思考:你可以给这条河做些什么?

在這本书的序言中,龙应台写到,重返书桌写作时,“一个冰冷的问题”就会浮现:文字,还有用吗?相信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会有自己的答案。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协会员,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龙应台女朋友女儿
有价值的善良
我的“小”女朋友
和女儿的日常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不闹了
要求高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