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2019-02-17杨赟
杨 赟
(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 401147)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乡村不断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以及土地整治具有迫切性。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如果片面的追求提升乡村生产经济效益,则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需根据乡村实际情况,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对乡村空间以及土地整治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发展。
1 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性
在乡村发展中,乡村土地以及空间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土地整治以及空间重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乡村的社区功能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并逐渐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农村经济结构形式呈多样化特征,乡村不仅是提供资源的供应者,同时也逐渐转变为生产者以及协作者;第三,过去,在城镇化发展中,乡村一般作为环境缓冲区,但是,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大,因此,乡村逐渐转变为环境保障重点区域。在上述背景下,为了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更好的满足内外发展实际需要,应加快推进乡村空间的构件,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在空间重构中,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能够达到良好的重构效果。现如今,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并且农村居住比较松散,土地使用率比较低。在空间重构中,可适当增加农村民居密集程度,对于垃圾、废物进行集中排放,进而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会闲置出大量的土地资源,对于这类土地资源,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合理分隔工业区以及农业区,避免工业生产排放物对农田造成污染。
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整治以及空间重构有利于优化乡村生存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空间。
2 乡村空间重构模式
2.1 乡村生产空间重构
与城市相比,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比较单一。对此,在对乡村生产空间进行重构时,应注意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并将二者融入乡村发展体系。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模式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发展速度。在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可遵循优化使用原则,对乡村经济进行整体规划,并融入新农村建设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尽量减少生产所需资金,避免农田种植边缘区域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在对乡村工业生产空间进行规划时,需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合理预留充足的土地资源,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预留空间可逐渐得到应用,进而逐渐形成统一的空间利用局面。
2.2 农村生活空间重构
加强农村生活空间重构符合城镇化发展实际需要,能够促进农村人口居住方式更加集中,另外,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环境以及生活空间质量。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对于“空心村”的整治,推进组织整合。在组织整合中,常见的整合形式有三种,即“村并村”、“村变镇”以及“村变城”,要求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实现农村居民集中生产和生活,对于基础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政府也应加强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够优化乡村生活空间。
2.3 乡村生态空间重构
在对乡村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进行重构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对于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在乡村生态空间重构过程中,必须加强乡村自然环境以及景观生态的保护,在乡村居民的生产以及生活中,需提升对于生态空间的保护意识,积极构建生态网络,加快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修复作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为城乡发展提供保障。在对乡村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进行土地整治和重构时,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比如,在农田生产中,加强对于化肥、农药使用种类和使用量的控制,建立健全乡村动植物保护系统,并对乡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积极主动的参与乡村生态空间重构中。
3 土地整治对乡村空间重构的作用
土地作为静态结构,空间相对稳定,乡村空间具有复杂的建设性和地域性功能特征,在土地整治中,应坚持以人文地理为主方向的乡村地理学原理,在对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时,更好妥善地协调好人与地关系。土地整治是调节人—地—业系统的干预工程措施,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且改善景观生态环境,是对改善乡村的现代生产和生活环境非常有利的。对土地进行规划整治,首先确定产业导向,构建一个在村域尺度上的产业重构规划模式,为综合整治工程提供一个空间框架。之后布局各种整治活动,促进乡村的转型发展。土地整治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土地整治的学术内涵主要是价值创造的问题,土地整治的作用载体实际上是乡村的空间,通过加强土地整治,有利于乡村空间重构,为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4 基于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是乡村地域转型重构的技术支撑,其主要作用是调整人地关系,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对此,新时期,在土地整治中,要结合乡村发展,探索适宜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利于乡村空间布局。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局限和非价值理性的影响,乡村转型节奏滞后于城乡二元差距,对此,需要立足人—地—业协调的土地整治目标,全面发展涉农产业,在提升种养殖业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结合生态功能开发农业服务业,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重空间视角,对土地整治目标进行分解和重置,以此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可见,基于乡村空间结构的土地整治目标重置,通过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可有效提升乡村发展活力。
在社会广泛认可环境保护和社区营造的背景下,土地整治活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景观提升和产业配套,要求促进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系统的共生协调。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空间已然成型,土地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资源要素,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实施土地整治的主体。作为调控地域空间的基础手段,土地整治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尤其是要实现整治重点与相应空间的有效衔接。因此,立足全域化的土地整治原则,通过农业空间基础作用、工业空间带动作用、服务业空间提升作用产生“生产力活跃”的加成效应,确立基于乡村空间的整治重点,已成为建设具有生产活力的宜居宜业空间的关键环节。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乡村土地资源整改以及乡村空间重构要点进行了详细探究。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乡村地区也处于不断发展中。在乡村内部建设中,为了促进乡村健康发展,应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整治管理,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态空间进行重构和应用,提升各个空间重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