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2019-02-17杜忠娅

四川水泥 2019年4期
关键词:破坏性经济损失灾害

杜忠娅

(四川地震局松潘地震台,四川 松潘 623300)

1 地震灾害等级

在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制定时,为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需要相对地震灾害的等级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地震破坏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指人员死亡超过1000 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本地年生产总值5%以上的地震。

第二,严重破坏性地震。指造成人员死亡人数在200~1000 人之间,直接经济损失超高本地年生产总值1%~5%的地震。

第三,中等破坏性地震。指造成人员死亡人数在10~200 人之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本年生产总值0.1%~1%的地震。

第四,一般性破地震。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低于中等破坏性地震的地震。

2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重要性

现代化城市普遍具有两大特征,其一,交通立体化,通讯、水、电、气等网络化、建筑工程高层化;其二,人口高度密集,财富比较集中。这些特性都增加了地质灾害的易损性,地震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时间短等特性。地震从开始到结束往往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短时间,大大增加了对城市的危害性[1]。一旦发生破坏性大地震,就可能导致城市房屋倒塌、交通堵塞、断水断电、人员大量伤亡等事故。为保证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各地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应急救援。通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最佳的救援时间为72 小时。如果能够在这72 个小时内进行有针对性、有组织性、高效有序的救援,可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一点取决于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比如:抢救被建筑物压埋的幸存者、抢救因为地震而引起火灾、抢救地震受伤的各种疾病患者,并为居民提供一个临时居住和生活场所等。

3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

为保证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高效有序的开展,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必须保证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可行性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3.1 提高重要性认识,科普地震知识,保证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完善性

制定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主要目标,提升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到最低。国内外大量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实例表明,当城市发生破坏性地震以后,通过及时开展应急和救援,可有效降低地震造成损失。首先要提高对地震应急的重要性认识,将地震防震救灾知识普及至各行各业,让大家认识到,及时、有序、高效的应急救援,有助于快速掌握灾情和震情,为判断地震趋势提供数据支持;为抢救生命、挽回财产、稳定社会、安抚民心提供理论指导。只有充分认识到了应急救援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充分认识到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是降低损失的需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更是体现国家安全观的主要途径[2]。在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制定和编制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应急救援措施的重要性,才能提升有效和科学性,从而真正取得减灾的实效。比如: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经国务院批准,由平时领导和指挥调度防震减灾工作的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转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中国地震局。

3.2 加强法制建设,为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提供依靠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专业性、规范性,且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需要

法律法规的支持。早在上世纪中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就对本国的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和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3]。我国上世纪后期,也颁布了一些关于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法律法律,如:《防震减灾法》、《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明确了各部的职责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震应急救援的行为,保证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有序性,为我国城市地震应急救援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府、居民对城市地震灾害愈发关注,对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初具规模,各大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但仍然缺乏法律和法规的约束,比如:有些城市的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缺乏实际性,甚至影响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效果。基于此,我国必须切实加强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法制建设工作,要求各大城市依法制定和编制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依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依法构建完善的城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效果,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3.3 建立有特色的应急救援机制及应急演练,保证应急救援的效果

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在面对城市地震时都能从容应对,把地震造成的伤亡及损失降到最低,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在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国情灾情的管理体制。我国地域辽阔,人口比较多,特别是城市更是人口聚集区域,一旦发生破坏性比较的地震,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自从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保准、指导性文件等,要求各大城市建立完善规范,符合相关法律标准的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和灾情的特色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5]。这一特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家政府统一领导下,灾情种类的管理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动员全社会参与,旨在提升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近20年来,各大城市认真贯彻这一管理体制,城市地震应急救援体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认识到实践、从地震部门到社会群众的延伸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除此之外,开展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演练以及应急知识科普宣传能力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熟练度,才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探讨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结果表明,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破坏性强、范围广、影响因素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等特性。通过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但我国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研究和应用的起步比较晚,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为提升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需要从提高重要性认识,保证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的完善性、加强法制建设,为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提供依靠、建立有特色的应急救援机制,保证应急救援的效果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最大限度上提升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能力。

猜你喜欢

破坏性经济损失灾害
交通运输部关于海上交通事故等级划分的直接经济损失标准的公告
破坏性“杀手”——龙卷风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灾害来临怎么办?》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