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器型的认识与创新
2019-02-17程曙
程 曙
现在来看,紫砂艺术的传承实质是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紫砂陶诞生以来,自明清发展到鼎盛,再到近代的混乱与衰落,以及于当下再一次焕发生机,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开放的时期,紫砂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创新,在顾景舟大师等老一辈艺人的带领下,涌现了很多代表同时代最高水准的紫砂作品,这些作品在传统紫砂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说为当下以及未来的紫砂创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对紫砂陶艺的传统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衍化、创新,从而创作出全新的能够符合创作者自身所处时代的艺术文化需求的紫砂艺术作品。
1 紫砂茶具的造型与历史传承
我们所说的传统工艺,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智慧与发明。中国的传统手工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明确的记载。这些手工艺术一般来说包含三点:一是历史悠久,短则数百年,长则数千年;二是采用的材质多为就地取材的天然原材料;三是纯手工操作,不利用任何工业文明后所产生的方法来进行制作,原汁原味,保留了这一工艺在历史上的原貌。
紫砂壶的出现在历史上并非是偶然,它的出现与我们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唐代以前,世界上并没有出现专门用来喝茶的茶具。大唐人陆羽创导了茶的品饮法,因此被尊称为“茶圣”,他所开创的一整套饮茶方法带来了种类和数量众多的茶具。之后虽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但这一饮茶方式却并未断绝反而随着宋朝的建立逐渐发扬光大。宋代承袭唐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多有沿袭,但相对于唐代茶具相对简单古朴的风格,商业上繁荣昌盛的宋代饮茶更显得富丽堂皇,这一时期甚至出现了“斗茶”这一饮茶时尚,金银等贵金属制作的茶具大行其道,但也正因为于此,饮茶文化成为了局限于“士人”阶层的文化,并没有推而广之。直到明代以后,饮茶从原来的烹、煮转变为我们当下熟悉的“泡”,茶具亦因此变得返璞归真,饮茶成本大大降低,成为了庶族百姓亦可以享用的行为。廉价的紫砂茶具因此大行于世,紫砂壶的造型因此也与当时的时代所契合,与当时饮茶风尚相搭配,变得大气、古朴,时大彬所创作的“时壶”因此成就了一代紫砂经典。
其后紫砂茶具的造型历经变化,但每一次变化仍然跟茶有关,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紫砂壶搭配不同种类的茶,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紫砂壶从“时壶”的简单古朴,逐渐演变成更多的造型,但这种演变仍然只是功能上的,是一种被动的“创新”,直至明代文人阶层的参与,紫砂壶的“创新”才变得“主动”起来。
2 文化需求成为紫砂“创新”的第一推动力
明代至清代这段时间,是紫砂历史上发展鼎盛的时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紫砂受到了当时铜锡器外形的影响,衍生出厚重和雄浑,而当时流行的明式家具那种简洁雅致的风格亦随处可见,饮茶方式不再是决定紫砂造型的第一要求,相反文玩镌刻相继在紫砂作品上出现,款铭的流行意味着紫砂终于登堂入室,受到了主流文化阶层的认可,不再是流于市井的一件俗物,可以称得上是种艺术创作了。文化的需求再造了紫砂的经典外形,从那些流传下来的紫砂茶壶上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成为了紫砂造型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亦延续至今。而到了清代,传统紫砂发展至鼎盛,成为了宫廷御器,但宫廷风格的紫砂作品并非是以文化为先导来进行推动,而纯粹只是清代贵族奢靡之风的延续,所以如此风格的紫砂作品可谓昙花一现,只能作为紫砂传统的一个分支。
到了近代,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紫砂亦主动开始了自身的演变,以七老艺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将创新一词完整的展示了出来,那便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社会文化为需求,两者相互结合的新造型的探索。
3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紫砂茶具的造型都是从最基本的方圆造型演变而来的,所谓的继承传统并非是临摹古时的方圆茶器,而是继承传统的制作工艺,紫砂成型技法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手工文化特色,打泥条拍泥片,有着一整套的制作规范以及种类繁多的辅助制作工具,在当下亦有了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这是紫砂发展至今的精华与总结,是需要传承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术。而创新也并非是将经典的紫砂造型进行各种修改,而是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创作出能被当代社会文化所需求的全新创作。
4 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代的紫砂艺术创作亦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同时代的创作作品变成能够薪火相传至下一个时代的文化种子,让历史铭记,让生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