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2019-02-17李志睿
李志睿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施工部门要积极应用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建立完整的施工处理方案,发挥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确保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1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优势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应用灌注桩施工技术,能有效提升整体施工项目的综合水平,建构完整的施工规划体系,从而提高具体施工管控流程的质量。
第一,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简化施工操作流程,主要是进行注浆管和钢筋笼中浇筑混凝土的护理方式,能有效维持相应元件的强度参数,并且保证相应强度体系达到规定范围内才能合理性落实注浆处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大范围施工项目都采取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是因为技术能被应用在不同类型地质条件中。
第二,相较于传统施工技术体系,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形成的灌注桩桩径更小,且桩的长度更短,因此,能有效减少钻孔的深度,这就使得相应的处理过程避免了地质较硬或者是难以穿越土层应用控制的难度,降低施工困难的同时,就能提升施工的时效性,维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并且,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借助预埋导管处理相应工序,并且依据技术模式对桩身进行较为完整的时效性检测。
第三,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合理性提升承载力水平,进行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控制的过程中,依据固化效应就能对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进行固结控制,这就能提升桩结构的整体承载水平。最关键的是,结合项目数据调研分析可知,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能有效对细颗粒土的承载力参数进行优化,提升幅度在30%到70%之间,而对于粗颗粒土则能提升50%以上的承载力,最多为150%。依据数据可知,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优化整体施工项目承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2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本文以省道***线大件过境公路工程项目为例,工程项目全程路线17.749km,路基宽度32m,设计速度为80km/h,双向六车道,行车道宽度为6×3.75m,沥青混凝土结构,依据施工项目具体施工要求,技术部门采取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设计荷载为公路-I 级,大、中桥梁和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设计洪水频率1/3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其余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交叉工程、交安工程及其他有关附属设施建设等。
2.1 钻孔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要想发挥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优势,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约束管控流程,确保能夯实管理基础的同时,按照标准化流程维护项目约束机制,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时效性。
第一,施工部门要严格依据施工标准完成钻孔施工处理工序,并且要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判定钻机的摆放位置,保证施工流程的完整性和运行管理过程的综合价值。一般而言,钻机的摆放位置要和实现确定的位置进行对照,确保孔偏差能在2cm 范围内。
第二,在实际钻孔处理工序开展后,就要保证钻头处于垂直的状态,此时的倾斜率也要得到有效控制,要维持在1%范围内,只有保证垂直度,才能有效减少大范围孔洞误差对整体应用管理过程造成的影响。
第三,施工部门要依据施工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孔洞深度的约束和控制,确保能减少施工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施工中断问题,确保能维护施工处理工序的综合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注浆孔成型结束后,就要进行集中的质量检查和监督处理,并且对结果予以综合验收,有效完成清孔处理后,将孔内的多余浮土和碎石进行集中处理,确保清理干净后才能完成相应的注浆操作。也就是说,干净的处理工作环境能提升注浆的质量,避免周围杂物对注浆过程造成影响。
2.2 注浆管制作
在注浆管处理工序中,要结合注浆管要求和控制要点进行注浆管直径的控制,并且保证注浆管质量能满足要求,一般而言,注浆管的制作要按照三段式制作工艺开展相应处理工序。
第一,要制作端部的花管位置,这部分要结合侧壁实际要求完成出浆水孔设置控制,并且要尽量将孔洞的直径控制在6mm 到7mm 之间,有效维护制作过程的合理性,制作环节要利用橡胶模或者是塑料模完成花管段的处理和包裹控制,并且有效利用铁丝绑扎处理完成相应质量约束机制,优化浆液管理,避免渗漏问题对相应应用过程造成影响。
第二,要对上部带丝扣接头位置予以监督和管理,有效提升控制工作的合理性,并且保证具体约束机制和直管处理效果的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技术人员要结合标准完成相应的制作工序,并且尽量保证注浆管的稳定性和密封效果。
第三,在注浆管制作工序结束后,就要按照标准化流程和质量标准完成注浆管安装处理,以保证后续注浆过程顺利开展。一般而言,要进行注浆管下放和安装两个基础操作。一方面,在下放应用处理的过程中,要对注浆管进行准确定位对接,并且在整理焊接注浆管缝隙的过程中,要将接口的连续性、充实性以及密封性作为关键,从根本上完善相应的处理工序。另一方面,在安装过程中,要对接口位置进行集中复查,只有按照施工标准进行的注浆口安装操作才能提升实际应用质量,避免注浆口漏浆等问题的发生,提升整体应用管控项目的综合水平和效率[2]。
2.3 压水试验
在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注浆管道质量水平进行标准化判定和分析,有效对密封性以及内部通畅性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注浆过程中出现管道堵塞亦或是漏浆等现象,从根本上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综合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注浆压水试验的过程中,要将时间控制在3 分钟到5 分钟之间,确保水压能满足测试的基本要求,并且将压力集中约束在0.5MPa 到1MPa 之间,避免压力较大对整体注浆孔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也能从根本上避免注浆孔坍塌问题的出现。
2.4 灌注桩注浆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要想发挥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优势,就要结合施工项目的整体环境和应用要点进行注浆技术的处理,确保质量监督管理过程的完整性,注浆过程不仅仅要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压力分析,也要对压水试验等参数予以综合考量,维护注浆压力应用管控的基本价值。若是在注浆过程中出现了冒浆的问题或者是串浆等现象,就要结合间隙式注浆处理工序的特征,有效对注浆应用过程予以管理,确保每次注浆时间都能被控制在30 分钟到60 分钟之间[3]。
2.5 注浆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应用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对质量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予以分析,架构完整的质量运行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对钻孔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并且维护注浆管和其他制作设备的质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约束和监督,并且要对施工进程展开深度管控和处理,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得以优化。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有效提升桩基础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承载力,在实际应用管理项目中按照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监督和管理,能从根本上维护施工项目的基础质量,促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