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
2019-02-16吴玉涛
吴玉涛
【关键词】继承,实践,探索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之一。该论对于中医的临床实践,特别是对于急性胃肠疾患的诊治更有实用价值。现就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个人对该论的认识。
1.经文释义
呕,即通常所言胃气上逆之呕吐;吐酸,泛指呕吐酸水。
暴注,金·刘完素谓:“暴注,卒暴注泄也。清·高士宗也谓:“暴注·卒然洞泄也”。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泄如注,形容泻势颇甚。现在多将暴注释为:卒然发作,泻下如注的泄泻或下利。暴注可以理解为严重的急性腹泻。
下迫,明·张景岳谓:“后重里急迫痛也。下迫,即肛门的窘迫症状。现在一般将迫下释为:是形容泄泻下利时,直肠肛门部有一种窘迫痛热、欲泻不泻的不适感,即通常所说的里急后重。
本条病机明确指出:呕酸、吐酸,或发作急促的腹泻下利并伴有里急后重之状者,其病因病机为热,病性属热证。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析义》所述:“诸呕吐酸,有因饮食停滞,有因热邪犯胃,或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所致。暴注下迫,则多因湿热伤及肠胃,致传化失常而生。诸症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个别发生。
2.症之病机
本条病机发生机理,前贤医家们曾有较多地分析和论述。诸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谓:“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饮食人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明·方隅《医林绳墨》在论吞酸、吐酸时也谓:“皆由湿热积聚于肠胃,停滞饮食,致胃不能传化……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气逆于内,蕴蓄而成酸”,在论及下迫时谓:“假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助于火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胃热则呕,酸者肝之味也,火盛金伤,不能制木,则肝木自甚”,“暴注者,卒暴注泄者,后重里急也,胃肠有热,传化失常,火性急速,故如是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
综观前人之论,“呕吐酸,暴注下迫”之症,其发生之因皆为湿热蕴结于肠胃。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现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致区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故而腹泻,暴注下迫。而酸味属肝,肝郁化热,肝气横逆,也是导致胃肠升降失常的重要机理之一。因此,可以认为呕酸吐酸,暴注下迫产生的主要机理在于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气横逆,犯及胃肠,使胃肠升降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湿热内蕴,上逆于胃则呕酸吐酸,下迫于肠则泄泻下利。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
3.治则用药
基于历代医家对“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理解认识,呕酸吐酸产生的机理为肝胃郁热、肝胃失和,胃气上逆所致。治疗应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要治则。暴注下迫,源于胃肠蕴热,热迫于肠,传导失固。治疗则应以清肠泻热、固涩止泻为主。在这方面,前人曾创制了一些治疗呕酸泻利的有效名方以传世。诸如:张仲景的黄芩汤(黄芩、芍药、炙甘草)、刘河间的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朱丹溪的左金丸(黄连、吴萸)、陈师义等《和剂局方》的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等。清·汪昂曾以“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之句教谕于后学。
4.临床实践
呕酸、吐酸、暴注泄利之症,多见于急性胃炎、肠炎、痢疾或伤食腹泻等疾患,而且常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先贤对于各症的治疗曾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很有启发。
呕酸、吐酸常见于胃病疾患过程中。朱丹溪《丹溪心法》论治吞酸谓:“二陈汤加茱萸、黄连各炒,随时令迭其佐使,苍术、茯苓为辅佐”;方隅《医林绳墨》论治呕酸、吐酸时更谓:“宜清胃中之湿热,兼以健脾理气可也。用二陈汤加苍、朴、术、附、姜汁炒黄连治之,无不愈矣”;现代中医学家岳美中则有以《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治疗消化不良下利、胃酸过多症的经验。药用: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引受此启发,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则以《和剂局方》平胃散、二陈汤合方的平陈汤加黄连、白芍、香附等,用于治疗胃肠疾患的呕酸、吐酸。常用药为:茯苓、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黄连、白芍、甘草、香附、竹茹、生姜。方中以法半夏、黄连清胃降逆,苦以制酸为主药;辅以茯苓、苍术、厚朴健脾燥湿;陈皮、白芍、香附舒肝和胃;甘草、竹茹、生姜和中止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该方对于治疗胃炎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呕酸、吐酸之症,确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急性腹泻并伴有里急后重之症者,多见于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或痢疾,也常以实热证较为多见。正如清·冯楚张在《锦囊秘录》所言“盖暴泻非阴,久泻非阳”;明·张景岳也谓:“泄泻之暴病者,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无不由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因而治之”;方隅《医林绳墨》论泄泻治疗时谓:“泄泻之症,必须健脾燥湿,盖脾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宜当平胃二陈为主……火加炒连,气加木香,或者气欲和之加香附,血欲养之加归芎”,又谓“瘕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动于火也,宜以利气之剂,兼用清凉”;《蒲辅周医疗经验》介绍蒲老治痢经验谓:“古方救绝神丹治疗休息痢效果较好。其方以当归、白芍为主,槟榔、广木香、莱菔子、枳壳为辅,甘草和中解毒为佐,薤白通阳利水为使,滑石利窍以导邪外出”。在学习借鉴先贤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暴泻兼见里急后重者,常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清肠利湿为主要治则。多以《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化裁治之。常用药为:茯苓、白术、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山楂等。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枳实、神曲、山楂行气化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利湿。若属痢疾泻下者,依据前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论。我们在上方基础上,则常加用当归、白芍、木香以调气行血,或适当加用白头翁、老鹳草或仙鹤草等以增强其抗痢疾样菌及止血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观察验证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验举隅:张某,男,24岁,农民。2018年5月16日初诊。因呕酸、厌食、腹泻两天来诊。现症:食呆纳差,伴见呕噁食臭,脘满吐酸,腹痛便泻,日泻七至八次,呈水泻状,肛门窘热灼痛。舌苔厚腻,脉滑而数。拟诊:急性肠炎,伤食泄泻。治以消食导滞,清肠止泻。处方:茯苓、白术、厚朴、车前草、老鹳草各20克,法半夏、焦楂、枳实、白芍、黄芩、木香、生甘草各12克。水煎服,两日一剂。患者服药两剂,20日复诊,诸症悉平。再以香砂六君汤两剂以调理善后。
5、实践感悟
呕酸、吐酸及暴泻窘迫诸症,在临床实践中,确实以实证、热证较为多见,但也并非绝对。例如有些体弱多病者,特别是老年人或幼儿,由于脾胃功能虚弱,稍有饮食失当或过食甜食,常会出现食积不化的嗳气吐酸、呕酸。再如某些胃肠功能紊乱的疾患,或结肠、直肠肿瘤手术后,也常会出现反复暴泻或肛门窘痛不适之状。凡此种种皆不可单纯以热论治。
“审察病机,无失气宣”之论,虽然对于中医治病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内经》时代的病机认识,与现代医学、现代中医学的认知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治病用药,既要继承前人的有用经验,但又不可过分拘泥于《内经》的病机所属。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随症遣药、临证制方,才是中醫临床必须遵循的治病原则。
以上仅导个人临床实践的粗浅体会,欠妥之处,敬请同道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