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细胞分析检验的临床比较

2019-02-16韩丰娟

人人健康 2019年12期

韩丰娟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检验;末梢血采集;静脉血采集

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分析检查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状态和疗效观察常规的检查项目,可通过血细胞分析检验结果,观察其血液中细胞数量和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造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等。血细胞分析检查内容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血液相关参数。临床上常用的血常规采集法為静脉采集法和末梢采集法。末梢采集法因为疼痛感较轻的优点,被广泛患者所接受,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但其采集的血液标本在血常规检验中却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患者进行静脉采集,虽其具有一定的疼痛感,但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为接近。为进一步探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此次研究中,选取了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细胞分析检查的66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对其使用不同采血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比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66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66例患者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21~62岁,平均(43.6±11.8)岁。

1.2方法所选患者均于凌晨空腹状态对患者进行采血,使用我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检测,稀释液与清洗液均为仪器配套试剂,抗凝管为仪器配套真空抗凝管。

先对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法,选取患者左手无名指内侧,使用酒精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酒精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针刺取血,第一滴血不作标本血液,应擦拭后再采取血液,将采取的血液放入预先加有稀释液的抗凝管内,轻轻摇匀放置。

再对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法,选取患者的肘部深静脉,使用碘伏棉签进行消毒处理,采血前,叮嘱患者握紧拳头,使用双向针头,一头采集患者血液,另一头与真空抗凝管连接,遂进行采血操作,采取量一般为2ml左右,采集结束后,叮嘱患者使用无菌棉签,按压采血部120s左右,为避免凝集的状况出现,应轻轻晃动抗凝管,使其均匀混合。

两种方法采集完成后,将其标本放人至血液分析仪中,进行血常规检验,全部标本应在采集后2h内全部结束检查。

1.3观察指标(1)观察RBC,WBC、HCT、PLT、Hb、MCHC、MCV、MCH等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比较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π±s)、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种方法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等各项检查结果存在差异,(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血液中血细胞,血浆等异常改变可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内组织器官发生的病理变化。对患者进行红细胞,白细胞等血常规检查,能直观的看出患者血液中细胞数量的变化和细胞形态的变化,能更好的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感染,贫血,造血功能异常等疾病。因此,进行血常规检查意义重大,而血常规检查结果,在临床诊断中又直接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

此次研究中,对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实施了不同的采血法,即末梢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对比两种采血法的检验结果,静脉采集的血常规相关指标检验结果跟末梢采集法检验结果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等各项指标上差异较为明显,静脉采血法检验结果更为准确,证明末梢采血法虽具有疼痛小等优点,但其检查结果在诊断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易造成对患者的病情误诊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对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实施静脉采血法,有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其检查价值,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