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与多产品企业行为、绩效研究

2019-02-16余淼杰钟腾龙

关键词:国际贸易异质性出口

余淼杰,钟腾龙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产品范围选择是企业生产决策的重要维度,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绩效,也会对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效率、总体生产率等方面产生影响。根据企业选择生产一种产品或者两种及其以上产品,现有文献将全部企业划分为单产品企业和多产品企业。产业组织研究学者较早发现,现实中存在许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且较多政府监管和反垄断案例仅涉及多产品企业[1]。基于此,产业组织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解释多产品企业形成的原因。其中,一支文献从供给成本角度进行解释,他们认为,企业新增产品能够与已有产品共享中间投入品,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产生范围经济效应[2-3]。另一支文献主要从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企业间竞争策略方面进行解释[4-6]。近期文献强调研发创新在企业从事多产品生产中的作用[7-8]。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和微观贸易数据的限制,国际贸易学者长期忽视了多产品企业的研究。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均假设企业是同质的,自然也忽视了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或者多种产品的异质性。Melitz 开拓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但是其主要基于生产率差异定义异质性企业,仍然假设企业为单产品生产企业[9]。但是经验研究表明,多产品企业在生产和出口中均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国际贸易学者在Melitz模型中引入多产品企业分析框架,构建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解释多产品企业生产和国际贸易行为。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国际贸易领域中多产品企业的研究文献,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行为和绩效研究;二是国际贸易对多产品企业生产和出口行为特征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演进

早期国际贸易学者主要围绕跨国企业构建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用以解释跨国企业产品扩张行为。以Melitz 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创立以来,国际贸易学者以Melitz 模型为基础,构建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解释国际贸易对企业内产品范围和分布的影响;近期文献进一步放松Melitz模型中成本加成外生不变和产品间无质量差异的假设,分别发展了包含内生可变成本加成和产品质量差异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本节将分别梳理和分析以上理论模型。

(一)基于跨国企业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Helpman发现,跨国企业内贸易与行业内、行业间贸易共存,且主要体现为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的总部服务和二者之间的中间投入品贸易。他构建了一个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在该模型中,一方面,跨国企业内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通过多种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获取利润;另一方面,随着产品的种类扩大,企业的平均成本增加,亦即存在范围不经济。当增加产品获得的收益与随之投入的成本相等时,模型达到均衡。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跨国企业内从事多产品贸易的行为[10]。Baldwin et al.发现,跨国企业存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共存的现象,他们构建了一个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跨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立工厂,生产中间品或最终品,并进口这些产品,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廉价生产要素,降低跨国企业生产成本,实现跨国企业的利润最大化[11]。

(二)基于Melitz模型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

在以单产品企业假设的Melitz模型基础上,Bernard et al.最先引入多产品企业分析框架,假设企业内产品间存在消费者需求偏好,并对企业内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偏好进行排序,构建企业产品层面的生产函数。他们分别构建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12-13]。本文对后者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与Melitz模型类似,该模型主要研究了开放市场下多产品企业内产品之间的选择效应,以及企业内产品进入出口市场后的出口学习效应。具体而言,贸易自由化导致企业舍弃消费者需求偏好最低的产品,降低企业内出口产品种类数;贸易自由化增加消费者需求偏好较高产品的出口额,企业内产品出口偏度上升。该模型还表明,出口产品范围大的企业能出口到更多数量的目的地,且会出口更多特定产品到特定目的地。该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贸易自由化通过企业内产品选择效应提升企业总体生产率的新渠道。Bernard et al.模型在企业之间仅存在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后续研究在企业异质性的维度上进行了拓展。例如,Brambilla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企业之间的研发投入异质性,构建的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表明,企业可变成本优势和研发投入增加均能提高企业产品范围[14];Luong则结合异质性劳动力投入这一企业异质性构建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技能型劳动力投入增加将提升高生产率企业的产品范围,缩小低生产率企业的产品范围[15]。以上模型均假设垄断竞争市场结构,Nocke et al.基于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构建多产品企业贸易理论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内产品边际成本相同,企业内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品范围的扩大而增大(存在范围不经济);企业之间存在管理效率异质性。企业产品的边际成本由企业管理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下产品范围内生决定。均衡条件下,管理效率较高的企业具有较大的产品范围,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平均边际成本[16]。

(三)包含可变成本加成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Melitz模型以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为假设,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加成外生不变,但是这与现实不符。现实中,企业之间成本加成存在差异,且同一企业的成本加成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包含可变成本加成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Feenstra et al.在模型中假设多产品企业产品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产品种类增加而减少,由于需求价格弹性与成本加成呈负向关系,多产品企业的成本加成高于单产品企业,且随着产品范围的扩大而提升;该模型还假设企业内产品之间的“自侵蚀效应”,亦即新增产品挤占已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因此,该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的均衡条件为:企业新增产品的净利润(使用成本加成表示)与新增产品给现有产品需求带来的负向效应相等。他们基于该模型研究贸易开放对市场上企业数量和企业内产品数量的影响效应。在生产率同质性企业情形下,贸易开放会降低企业数量,但是能提升存活企业内产品种类数;在生产率异质性企业情形下,贸易开放对企业数量的影响效应不确定,但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减弱需求“自侵蚀效应”,从而增加企业内产品种类数[17]。

Eckel et al.使用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替代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使得成本加成内生可变,多产品企业内产品间存在需求“自侵蚀效应”;该模型在供给侧假设企业内产品的生产效率具有差异,存在生产效率最高的核心产品。开放经济下的模型表明,贸易开放促使企业舍弃生产效率低的产品,增加效率高产品的生产,企业产品范围减少且产品分布集中于核心产品[18]。Mayer et al.构建了相似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不同点主要在于通过限制企业新增产品种类的方式排除需求 “自侵蚀效应” ,旨在研究出口目的地市场竞争程度变化对多产品企业产品组合的影响效应,以及产品组合变化引致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模型结论表明,给定产品范围,出口目的地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多产品企业选择向该目的地出口更多的核心产品,并减少出口非核心产品,产品组合偏向于核心产品;这意味着多产品企业将更多生产要素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提升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有利于提升总体生产率[19]。

(四)考虑产品质量差异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Melitz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主要强调企业之间存在生产率差异,而忽视了质量差异。以上基于Melitz模型构建的多产品企业模型也假设企业内产品间仅存在边际成本差异,同样忽视了质量差异。Bernard et al.假设企业内产品间存在需求偏好差异,但是并没有从供给侧刻画需求偏好差异的来源,也忽视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行为[12]。基于以上文献存在的缺陷,Eckel et al.首次构建了包含企业内产品间质量差异的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该模型根据多产品企业是否投资升级核心产品质量,将全部企业划分为成本竞争策略和质量竞争策略等两类企业:在成本竞争策略下,企业不投资升级核心产品质量,核心产品凭借低成本、低价格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价格与销售额之间为负向关系;在质量竞争策略下,企业投资升级核心产品质量,但是会抬升核心产品生产成本,企业为了获取正利润,不得不提升产品价格,同时消费者存在质量偏好,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较高质量的产品,因此,质量升级的核心产品即使定价较高,依然能够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价格与销售额之间呈正向关系[20]。

Eckel et al.构建的理论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现实中企业产品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呈正向关系的现象[20],这一现象在差异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更为普遍,其中原因便是差异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质量升级空间相对较大,因此,考虑质量差异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尤为重要。基于此,Manova et al.构建了包含产品之间生产率和质量异质性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模型结论表明,产品—目的地内企业间,在质量竞争策略下出口价格与出口收入呈正向关系,在成本竞争策略下二者关系为负;企业(企业—目的地)内产品间,在质量竞争策略下出口价格与出口收入为正向关系,企业倾向于新增价格较低的外围产品,在成本竞争策略下为负向关系,企业倾向于新增价格较高的外围产品。企业内目的地间,无论在哪种竞争策略下,出口产品范围与出口收入正相关;在不变加成率情形下,产品出口额分布与产品范围无关,在可变加成率情形下,产品出口额分布随着产品范围扩大而变得扁平;在成本竞争策略下,产品范围与产品平均出口价格为正向关系,在质量竞争策略下,这一关系不确定[21]。

二、经验研究Ⅰ: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行为与绩效的典型事实

(一)多产品企业出口的重要性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Bernard et al.基于美国2000年出口交易层面数据发现,美国出口超过一种HS10位码产品的企业数占全部出口企业的比重为57.8%,相应的出口额比重高达99.6%[22]。Mayer et al.基于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匈牙利和挪威)的制造业出口数据,分析多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份额占比。以法国为例,出口多于1种产品的企业数占比为65.02%,但是其占出口总额的份额高达98.14%;德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特征[23]。基于比利时的2005年企业—产品—目的地出口交易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多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5%,贡献98%的出口额;该论文还发现出口多于20种产品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2%,但是企业出口额占比高达61%[24]。综合以上研究文献可知,发达国家多产品企业在生产和出口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且存在出口规模非常大的超级明星企业。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Arkolakis et al.基于巴西2000年制造业企业—HS6位码产品—目的地出口数据,发现多产品出口企业占巴西全部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高达90%[25]。基于2000~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额在全部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额中的占比分别为78%和90%[26-28]。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多产品企业特征基本一致。但是Iacovone et al.研究发现墨西哥的情形与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不同。墨西哥的出口贡献来源主要是单产品企业:一方面,1994~2003年,仅出口一种产品的企业数量的份额区间为57.10%~62.23%,亦即大部分出口企业为单产品企业;另一方面,单产品企业出口份额高达三分之一,再加上出口两种产品的企业,其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例超过50%[29]。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发现发达国家的多产品企业在生产和出口中均占据主要地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致,但是存在个别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和出口单个产品为主。

(二)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静态分布特征

现有文献均发现多产品企业产品出口额分布不均,体现为部分产品出口额显著大于其他产品。例如,美国出口超过10个HS10位码产品的多产品企业中,出口额排序前三的产品占总出口的份额分别为42.2%、17%和9.8%,出口额排序第8~10的产品占总出口的份额分别下降为2.2%、1.8%和1.5%,由此可见多产品企业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产品,且存在明显的核心产品(出口额最高的产品)[22]。基于中国的数据有类似发现,核心产品出口额占企业总出口的平均份额约为75%,且这一比例较为稳定[28]。基于比利时的数据[24]、基于巴西的数据[25]均有相似的结论。

(三)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转换特征

现有大部分文献发现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较为频繁,且在总体出口中占据较高的份额。Bernard et al.使用美国1987~1997年间的5年一次的制造业企业跟踪调查数据,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5位码代码定义产品类别,共计1 500种产品,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在统计年度之间(每5年)的出口产品转换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平均而言,新增加和即将退出的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六分之一;超过一半的企业在统计年度之间改变产品组合,其中又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同时新增和舍弃产品[12]。易靖韬等使用中国2000~2006年海关出口数据发现,95%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在这一期间内存在产品转换行为,占总体出口额的96%[30]。与美国、中国的情形不同,Goldberg et al.发现印度企业的产品转换频率很低。每5年只有28%的企业发生了产品转换行为:新增、舍弃或者同时新增和舍弃产品。此外,印度企业转换产品主要体现为新增产品,舍弃产品的频率很低,在28%的总比例中,22%的企业仅新增产品,4%的企业仅舍弃产品,2%的企业同时新增和舍弃产品[31]。但是印度与美国、中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相对单产品企业,多产品企业的产品转换频率更高。因此,不同国家的多产品企业产品动态转换具有较大差异,这与各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经验研究Ⅱ: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国际贸易影响因素

(一)贸易自由化

Nocke et al.构建了一个包含管理效率企业异质性的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结论表明国家之间对称的贸易成本削减,导致管理效率高的企业减少产品种类,管理效率低的企业增加产品种类,从而减少行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离散度,他们使用美国1989~2011年企业层面的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16]。Bernard et al.使用美国企业—产品—目的地层面的贸易数据和制造业企业层面生产数据,实证研究了出口贸易自由化对多产品企业产品范围、产品分布、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效应。企业出口面临的外部关税削减显著降低了多产品企业的产品范围,增加了企业内产品不均衡分布程度[13]。Iacovone et al.基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准自然试验,实证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成本的下降显著提升了多产品出口企业内产品转换频率[29]。

以上文献主要研究了出口贸易自由化对多产品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在进口贸易自由化与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关系的文献方面,Qiu et al.使用中国2000~2006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关税削减显著降低国内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国外出口关税下降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方向受到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如果管理效率高,出口产品范围扩大,如果管理效率低,出口产品范围缩小[32]。Liu et al.同样使用中国2000~2006年的数据,实证研究最终品进口关税削减引致的进口竞争对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核心产品和非核心产品出口成本加成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进口竞争显著提升了多产品企业内核心产品出口加成率,但是降低了非核心产品出口加成率[33]。此外,国内学者研究了中国企业面临的中间品进口关税削减对多产品企业内出口产品成本加成的影响具有差异化的影响效应[34-35]。亢梅玲等使用中国2000~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多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转换[36]。

(二)进口转换

Damijan et al.使用1994~2008年期间斯洛文尼亚企业—产品—来源地(目的地)的进出口交易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进口转换影响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和企业绩效,结果显示,进口产品(包括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转换显著提升了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和企业生产率[37]。

(三)目的地特征

Mayer et al.使用2003年法国企业—产品—目的地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出口目的地竞争程度的变化对企业内产品分布组合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产品范围一定时,企业的出口目的地竞争程度加剧(使用出口目的地的GDP和该目的地的总进口需求表示),企业倾向于更多地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产品分布向生产率更高的产品集中,且这种产品分布的变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总体生产率[19]。

(四)出口行为

Eckel et al.使用1994~2004年墨西哥企业—产品层面的内销和出口的数据,实证检验其理论模型中提出的成本竞争策略和质量竞争策略。其构建了一个企业产品价格对企业内产品排序虚拟变量(按产品出口额从高到低排序)回归的计量模型,在基准回归中,以出口至少5个产品的多产品企业为样本,产品排序虚拟变量取排在最前面的4个产品,如果这些虚拟变量回归系数为正数,且估计系数大小随着产品排序靠后而减小,说明排序靠前的产品价格高于其他产品,多产品企业采取质量竞争策略;如果系数为负,且估计系数绝对值大小随着产品排序靠后而减小,说明排序靠前的产品价格低于其他产品,多产品企业采取成本竞争策略。实证结果表明,墨西哥的国内销售产品,不管是异质性产品还是同质性产品,均采取质量竞争策略,但是这一效应在异质性产品中更为明显;对于出口产品的整体而言,多产品企业在出口产品中也采取质量竞争策略,但是同质性和异质性之间完全不同,多产品企业对同质性出口产品采取成本竞争策略,对异质性出口产品采取质量竞争策略。因此,出口行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多产品企业的竞争策略[20]。

此外,国际贸易领域学者还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影响效应。例如,Caselli et al.研究发现汇率贬值有利于提高多产品企业产品加成率,且对企业内核心产品的提升幅度大于非核心产品[38]。韩剑等研究发现汇率变动对多产品企业内生产效率越高、质量越高的产品价格传递效应越低[39]。

四、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以上文献梳理,从前沿研究和国内研究两方面提出国际贸易领域中多产品企业研究中有待拓展的方向。

(一)前沿研究方面

第一,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多产品企业内产品间成本加成水平值和离散度,并量化评估其蕴含的贸易利得。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加成水平值越高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成本加成水平值越低意味着更高的消费者剩余,成本加成离散度已经被证明能够反映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研究国际贸易对多产品企业内产品成本加成水平值和离散度的影响效应,能够从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等途径研究贸易利得。

第二,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多产品企业的形成过程。由单产品企业变为多产品企业无非3条路径:在已有生产线上新增产品、新增生产线、兼并生产其他产品的企业。但是目前尚无文献构建理论模型阐述单产品企业是如何在这3条路径中进行选择并发展为多产品企业。

第三,构建新的理论模型解释企业内产品出口分布特征。Beranrd et al.假设企业内产品性能遵循帕累托分布,企业产品排序变量对数与该产品出口份额对数呈线性关系[13]。但是,实际曲线和拟合曲线之间存在差异,且主要体现为实际曲线中间段高于拟合曲线,两端则低于拟合曲线。这就需要构建新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二)国内研究方面

第一,由于中国海关数据库报告了企业—产品层面的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没有报告产品层面的信息,因而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多产品出口(进口)企业的行为与绩效,忽视企业对内销产品调整和绩效的研究。因此,需要获取包含内销和出口信息的企业—产品层面的数据,从而能够研究多产品企业总体产品调整行为,比较多产品内销企业和多产品出口企业行为与绩效差异,以及国际贸易对两类多产品企业的影响效应差异。

第二,Goldberg et al.发现印度的多产品企业的产品转换频率较低,且贸易自由化对产品转换的影响也不显著[31],这与Bernard et al.基于美国的经验研究结论不同[13]。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印度政府的产业监管政策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内资源配置的影响效应的发挥,这体现了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在评估中国贸易政策对多产品企业的影响效应时,也需要考虑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只有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作用互补的情形下,贸易政策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Bernard et al.发现多产品企业倾向于生产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产品[12],目前尚无文献使用中国的数据,研究这一现象是否在中国也存在。研究企业内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程度典型事实、影响效应、以及国际贸易对企业内产品投入产出关联度的影响,是国内拓展国际贸易与多产品企业研究的有益方向之一。

五、结语

多产品企业在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均占据统治地位,企业内产品范围选择和产品分布决策关系到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总体生产率。基于此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以及国际贸易对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多产品企业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有待研究的方向。

在理论演进方面,从跨国企业具体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到基于Melitz模型的一般性的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演变;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异质性维度(包括研发投入,管理效率,劳动力技能)、产品异质性维度(可变成本加成、质量差异)等方面对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逐渐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强度。经验研究方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多产品企业在出口中均占据统治地位;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静态分布不平衡,体现为多产品企业存在出口额显著高于其他产品的核心产品;动态产品转换频繁,且贡献绝大部分的出口额。现有文献从进口(出口)贸易自由化、进口产品转换、出口目的地特征、出口行为和汇率等方面考察了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异质性出口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