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
2019-02-16闫旭宇
李 玲,闫旭宇,任 潘,李 娟
(延安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7年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1]。
延安大学从2004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授予理学学位),经过10年的教学与实践探索表明,该专业实践性强,具有较强的工科专业特点。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理学学位授予门类变更为工学。本文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及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1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区域优势和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实施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较好的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医药、农、林、牧渔、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立足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2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2.1 强化学生的工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优势带动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强调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培养的核心地位,夯实基础,强化应用,激励创新创业,体现特色,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复合型的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同时,要求老师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涵养,主动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向学生介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做科研,引导学生关注理论前沿、技术难关和发展需求,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研究训练。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生命科学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和专业竞赛,带动大学生创新热情全面提升;二是以组织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以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四是着力打造一个“平台”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各级科研平台,构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努力打造新的创新实践平台,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其次不断构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外各种建设资源,加强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平台,积极探索形成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课题研发与依托企业进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
2.2 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参与本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课程学习、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自己的学术涵养和言谈举止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学术养成和职业态度。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把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严格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才会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学生军训、专家讲坛、理论学习、延安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将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学习的进步等都造成较大影响。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设置各级心理咨询中心等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以艺术为纽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引进校园以及广泛开展“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毕业演出”等活动,还有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歌手大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提升学生审美观、人生观,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四是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学生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影响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虽然在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期,引进了部分专业教师,各专业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教师专业队伍中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较多,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生走向大学讲台,缺乏在企业的培训学习,因此在教学上难以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情况,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专业教师个人专业技能发展规划意向和教学需要相结合,通过系统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修、观摩、深入企业,逐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经验,力争使具有"双师双能型"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邀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做专题辅导报告,或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申报合作及联合指导本科生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
2.4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实践教学,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学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进一步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改革,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标准,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验教学人员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确保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加强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积极探索学科竞赛与毕业论文(设计)形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3 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当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基础的人才培养也应当随之进行改革。只有不断的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才能使得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需求变化的脚步,使得学校教育更加的科学化,让教学成果真正的能够在社会实践当中取得成效。生物技术专业应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把握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质”的飞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