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措施的改革探索
2019-02-16乔秀清
乔秀清
(三峡大学 材料与化工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面向社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创业群体分阶段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素质教育。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崛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发展常态,创新创业教育蜂拥而起,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都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由此,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1]。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很成功,但“育”非常糟糕,过去百年, 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科学、产业,关乎创新、创意、建设性,这些教授的则非常之少。而这些才是未来教育的使命,是促使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在新时代,高校必须把握新需求、新脉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招式”。
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举办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的竞赛项目,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与创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
1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密切,需进一步坚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深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引领创业,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与束缚,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的勇气,鼓励学生敢于联想,形成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的习惯,以实践和技能为基础,促成“顿悟”。
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动员实现全覆盖,通过教师动员+学生动员的方式,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位师生内心。教师动员主要通过学校培训、学院开展中层干部大会、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层层动员,让教师了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唤起教师的使命感。学生动员主要通过年级大学、专业大会、班级会议、导师谈话等方式,使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到每位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材料与化工学院自创建以来,作为三峡大学博士率最高,科研实力最强的学院,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活动。经常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鼓励本科生参加,要求研究生参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本学院专业老师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和课后交流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学校/学院官方网站、研究团队网站、学院微信公众号,会不定期对学院最新的重大科技进展、科研成果等进行宣传,强化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人心。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自2014 重组以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政策。大一新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会分配有1 名专任导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每位导师与所指导学生近距离、面对面的沟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从就专业发展、就业前景,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传授、引导,使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度过迷茫的大一生活[2]。同时,专任导师可以更好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另外,专任导师都是专业老师,都具有博士学位,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及学术心得传授给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科研道路上的“第一领路人”,专业导师可以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专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开展科技立项课题
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每年设定本科生科技立项创新基金项目研究。通过老师出题、学生申报或者师生共同出题的方式,确定科研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选择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对于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科技创新项目执行过程不仅科研锻炼学生的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以一年为实验周期,定期对项目进展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组织专家评审,并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科技创新项目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中。在此政策的带动下,我院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人数大幅提高,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好的成果与项目,并转化为科研论文。在学院科技创新项目的基础上,学生取得的成果可以参与省级及国家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让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工作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培养爱专业,爱学院,爱学校的意识。
4 实行“一专业一赛事”的制度
学科竞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4]。学科竞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动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培养协作精神,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行“一专业一赛事”的制度的教学改革措施。目前,材料与化工学院总计三个专业,分别是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化学工程与工艺,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国家级赛事。学院对专业赛事实行分级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竞赛鼓励在校的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国赛。每个专业赛事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并给予合理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每年学科竞赛工作顺利进行。“一专业一赛事”的制度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加的力度及积极性,近年来在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经过5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科技立项为出发点,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