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科研院所测试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2019-02-16王振仁
王振仁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00)
0 引言
测试实验室是指以测量、检验、校准或其他方法确定材料或产品特性的实验室,其测试质量保证的基础是计量保证。许多军工科研院所都建设有自己的测试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从事军工产品特性的试验检测工作,为军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验证和确认依据。实验室所出具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于检测仪器设备,这些检测仪器设备一旦失准,所给出的被测军工产品检测数据结果就会失准,从而给军工产品科研、生产及其质量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室仪器设备能否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数据是评价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其所配备的仪器设备质量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是确保军工产品各实验环节乃至其科研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其准确度对测试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是保证测试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和前提。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实施全方位的、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是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军工科研院所内各部门协作,才能确保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达到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其的利用率,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其满足预期用途,将不准确测试所造成的军工产品质量风险降到最低,使实验室仪器设备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顾客对军工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促使军工科研院所所承制的军工产品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设备也在随之不断更新换代;随着军工产品检测任务的增加,实验项目不断拓展更新,检测项目复杂,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也日益不断增加,功能越来越多,操作条件要求较高,设备日常维护成本较高,这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专业性和技术性更高的要求。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渐渐获得各军工科研院所的认同,设备管理已被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有效控制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风险,尽量避免或者降低仪器设备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带来的影响,结合仪器设备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其始终处于完好受控状态,以保证实验室测试能力是军工科研院所需要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认识
GJB 2725A—2001《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包含了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全部要素,并结合军工产品特点增加了适合军用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其涵盖了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相关要求,该标准规定了承担军工产品任务的测试实验室工作能力的通用要求。通过GJB9001C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不能证明实验室具备出具有效测量数据和结果的能力,即不能证明其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技术可信度。而GJB 2725A—2001《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是从保证质量和技术能力的角度出发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既适用于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并控制其运行,也适用于对实验室能力的确认和认可,即当实验室符合GJB 2725A 的要求时,同时也符合GJB 9001C 的要求。
许多军工科研院所测试实验室都未经过CNAS 认可,而是按照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对实验室设备主要按照7.1.3 基础设施和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条款进行管理;而GJB 2725A—2001《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从实验室检测和校准技术层面及质量管理的角度对测量设备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5.3 设施和环境、5.5 设备及5.6 测量溯源性条款对实验室设备提出了较为细致、清晰的技术要求,其要求对测量设备和辅助设备进行控制,注重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2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仪器设备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层次不够清晰。
(2)仪器设备闲置、积压现象严重,易造成其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有许多实验仪器设备由于购置年代久远(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甚至有七十年代的),折旧老化而被自然淘汰,或者因为技术更新换代的快而导致仪器设备性能落后,无法满足实验军工产品实验测试的新要求,但未做报废处理,仍需要投入时间与人力对其进行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也降低了仪器设备的利用效能,形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了账物不符等管理难题。
(3)仪器设备台账信息填写不规范规范性、不准确性或未及时更新等,导致仪器设备记录信息失真,影响后期对其盘点。
(4)有的已报废仪器设备仍然滞留在原处未被处理的现象,造成为帐物不符进而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使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量增大。
(5)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更换,工作交接不到位,造成账物不符。
(6)购买仪器设备的过程中论证不到位,没有结合使用实际需求,片面追求高质量、高精度的尖端仪器设备,造成设备选择不当、设备配套不完善等,致使相关设备被搁置待用。
(7)对于仪器管理与使用等问题缺少严格规定与约束机制,难以对仪器损坏等行为予以惩罚,造成按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8)有些仪器设备容易受到使用和维护环境条件的影响,未按仪器设备使用条件进行环境控制,其所处工作环境温湿度过高或过低、电磁磁场引起干扰等,造成精度下降、测量数据不准确。
(9)测量仪器设备未按规定时间进行检定或校准,其性能不稳、技术指标出现漂移,从而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度。
(10)设备维修或移动后未能确定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易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11)操作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使用中出现仪器设备性能和参数的偏差。
(12)新购置的测量设备未进行检定或校准。
(13)对计量确认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未确认经校准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确认记录中只是简单重复校准证书的数据。
(14)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到位,不能满足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15)因维护保养不当,造成接触不良、绝缘强度降低、元件失效、精度下降、腐蚀和锈蚀等,使仪器设备操作及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16)未能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盘点清查,造成账物不符。
(17)未对相关计量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造成计量仪器设备参数漂移、过载等。
3 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3.1 明确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流程
仪器设备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提出采购需求、购置及验收、使用、修理、维护和维护调拨、状态确认、标识、封存/启用、报废、盘点等环节,由这些管理环节相互结合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仪器设备管理流程。
3.2 建立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落实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职责,应在积极贯彻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实际,制定一整套完合理可行的、涵盖从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引进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各个环节的控制要求,对设备采购申请、购置及验收、使用、修理、维护和维护调拨、状态确认、标识、封存/启用、报废、盘点以及对计量设备检定/校准、建档、使用、故障处理、期间核查和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实现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规范、更有效的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保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明确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职责,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为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需进一步明确实验室负责人、设备管理员、仪器保管人和仪器使用人等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和管理接口。应树立设备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等积极性。通过开展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6S 管理、TMP 全员生产维修制、计划预防维修等),使其全面详细地掌握设备技术性能、基本原理、结构、运行方式、维修保养方法及其管理要求,参与仪器设备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实验室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对于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操作行为,培养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
3.4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应严格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措施和建议如下。
(1)仪器设备预算管理。应根据实验室测试工作实际需要,结合仪器设备存量、控制其增量,对其仪器设备采购、维修和维护进行年度预算管理。
(2)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应确定并落实资产购置计划,建立仪器设备合格供应商名录,要增加仪器设备时,提出仪器设备的采购需求和要求(采购要求应当满足测试方法的要求),明确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或者允许误差、测量稳定性、价格、维护、对供方的售后服务等要求。若购置大型仪器设备,还应对其进行严谨的购置论证。对于对新购的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所采购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与测试计量要求相匹配。测试设备最大允许误差要小于测试要求的允许误差(通常为测试要求允许误差的1/3~1/10)。
(3)仪器设备验收管理。按要求实施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检查仪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是否与合同一致;对照装箱单核对附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外观是否有明显的缺陷;观察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运行是否正常等),应按要求形成验收记录。各类仪器设备经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及时建立和完善仪器设备台账(须列明仪器设备名称、仪器设备编号、出厂编号、生产厂家、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如测量范围、允许误差极限或准确度等级、稳定性、分辨率等)、存放地点、责任人等),确保符合各项职能管理工作要求,禁止形成账外资产。
(4)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应按照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妥善放置,带电仪器设备须配置安全接地线,保持其安全、整洁、配附件完好,合格证齐全。应采取适当的防潮、防尘、防振、恒温、防静电等防护措施,使存放环境符合相关要求;大型、精密、操作复杂或专用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了解和掌握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相关要求,使用前检查设备状态正常后方可开始试验,按要求形成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5)仪器设备故障管理。当发现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设备管理员,对故障设备做好标识,以防止误用。按规定进行设备维修,并形成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对于测量设备而言,还应追溯核查该测量设备被发现偏离校准状态至上次检定/校准期间的使用情况、偏离校准的原因分析、是否对被测产品的功能、性能产生影响、偏离校准期间测量结果是否有效。当核查发现其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更换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测试等),并形成相应记录。
(6)测量设备管理。应制定并落实测量设备年度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并对其进行计量确认(确认其计量特性对预期使用要求的符合性),确保测量设备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使用,使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无法送检也不能自校准的测量设备,可通过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来证明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对于无法送检但可自校准的测量设备,按其说明书规定的校准方法或按自编校准方法进行校准,并定期溯源。
(7)测量设备期间核查管理。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应按规定对于那些使用频度较高、性能不够稳定、漂移可能性大、使用环境条件恶劣、容易过载、经常携带运输、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损的主要测量设备进行期间核查,确认测量设备外观有无损坏,功能是否正常,稳定性、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8)仪器设备调拨管理。建立健全仪器设备调剂机制,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或者临时购置的仪器设备在其试验任务完成后进行调剂,盘活存量仪器设备,优化仪器设备配置。
(9)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应制定并落实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明确维护保养内容、频率、责任人等),按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例行维护保养、定期维护保养(如电子仪器要定期进行通电检查)、闲置维护保养,形成仪器设备维修/维护保养记录。测量设备出现故障、失准、或维修后,应重新进行检定/校准。
(10)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开展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全面、动态地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保证仪器设备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做到账实相符。
(11)报废管理。对老旧、超期使用、性能老化、检定不合格等既影响测试结果又无法修复的仪器设备应当及时停用,并按规定履行报废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涉密设备处置应按照保密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12)仪器设备盘点管理。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仪器设备盘点,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临时盘点或专项清查。
(13)仪器设备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落实仪器设备监督管理责任,及时处理和消除仪器设备存在的隐患。应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进行举一反三。
4 结束语
仪器设备管理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繁琐、复杂、动态、精细化、系统化的工作。只有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体系,增强自主仪器设备管理意识,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优化仪器设备配置,才能提高其使用效益,保证实验室分析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可信性,从而确保所交付的军工产品质量满足相关要求。